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著名配音演员丁建华的声音曾经引领我们走进译制影片中一个个人物的内心世界,《追捕》、《希茜公主》、《廊桥遗梦》等经典影片中,女主人公那细腻动听、近乎完美的声音在一代又一代观众的心中留下了抹不去的印记。生活中的丁建华是一位智慧母亲,女儿彭年在她的精心抚育下健康地成长。前不久,女儿的上司亲自给丁建华发来电子邮件,感谢她培养了这样一个优秀的女儿。信中说:“我相信您的女儿彭年是您除了配音电影之外的另一个杰作,而且是最大的杰作!”得到女儿上司如此的褒奖,丁建华欣慰地笑了。  相似文献   

2.
读女儿的书     
女儿进小学,我就给她一个书橱,声明:我们父女的书分开。同时我还把多年积累的儿童文学书籍全部送给她,《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张天翼作品选》、《天方夜谭》全都摆上了女儿的书架。女儿念小学高年级了,开始在我的书橱中搜寻起来,把书一本本往她的书橱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近卫军》、《尼罗河上的惨案》、《东方快车上的谋杀案》也成了她的财产。女儿说:“这些都是儿童文学,应归我保管。”我只好答应。女儿进了初中,又在我的几大书橱中寻寻觅觅。有天我下班回来碰见了,问她找什么书,她理  相似文献   

3.
女儿婷婷在很小的时候,就非常喜欢听我给她讲故事。我有时心不在焉地顺口把故事讲错了,没想到,这竟然成为调动女儿思维活动的一种有效的好方式。那还是在女儿三岁多时,一天下午,女儿硬缠着让我给她讲故事。我一边翻看着手中的《人之初》杂志,一边心不在焉地给她讲故事:“从前,在一个大森林里,有一群猴子在树上飞来飞去……”“妈妈,你说错了。”我的故事刚开始,女儿就打断了我的话,并一本正经地纠正道:“猴子是不会飞的呀!”  相似文献   

4.
1980年,他们的一封信引起整整一代青年的思想共鸣寒意潜入。星巴克的玻璃旋转门再一次被推动。一位女士进入,张望片刻,迟缓地走到跟前,起初,脸上挂起应酬的笑容:"您是那位《南方人物周刊》的记者吧?我就是黄晓菊。"口气如同电话里,"采访时间一个小时够了吧?"尽管如此,应酬中也暗藏着她的精心:整齐打理的发型、两道描绘过重的眉、一抹浅浅的唇红,还有,她眼中的精气。  相似文献   

5.
角色一:女儿 1955年7月,李少红在上海降生了,她的母亲是当时上海电影制片厂最优秀的、执导了《东方红》、《钱这个东西》、《通缉令》、《哎呦,哥哥》的女导演金淑琪。李少红的到来并没有让母亲放下手中繁忙的工作来照顾她,相反,因为她的到来使得母亲的生活更为紧张,混乱。母亲只有把心思全部放在了工作上,在小小的李少红的记忆中,妈妈是一个忙到了让她都觉得很陌生的人。 没有人给她宠爱,没有人给她早期教育,李少红在孤独  相似文献   

6.
“更年期”的男班主任 女儿小可上初一没几天,放学回家后,便一脸不高兴地说自己的班主任老师正在“更年期”。我知道女儿的班主任是一位男老师,姓郭,男老师也在更年期?我很快明白了她的意思:女儿遇上了不喜欢的老师。有一天吃晚饭时,女儿忿忿不平地告诉我说,今天她的好朋友婷婷,因为上课回答问题时声音小,而被老师狠批了一顿。而实际情况是,文文静静的婷婷平日说话的声音本来就小,还正好赶上生理期痛经,所以声音就更小了。可是,郭老师又哪里知道这些,结果当场将婷婷骂哭了。  相似文献   

7.
新三只小猪     
晚上,我早早地和女儿坐在床上,听她讲《三只小猪》。"要不要拿书讲?"我问她。女儿自信地说:"我今天讲的和书上不一样,不用  相似文献   

8.
出自次仁玉珍同志的手笔,发表了《上方的日西日嘎和下方的日西日玛》载《邦锦花》1991年第4期和1992年第1、2期,以下简称《日嘎和日玛》),是不足为奇的。 次仁玉珍是羌塘的女儿,《日嘎和日玛》是羌塘的故事。羌塘的女儿讲羌塘的故事,足以令人心驰神往。 次仁玉珍的童年和少年是在牧鞭卷扬着风雪的牧场上度过的。多少牧民的神话、故事和传说,在悠远的牧鞭声中,夹带着卷扬起的风雪,一齐飘进了她的稚嫩而明净的心灵,使她的心灵中充满了幻想和向往。她说,在她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在西藏东部她的家乡的牧场上,《日嘎和日玛》的故事,就象彩虹一样挂在了她的  相似文献   

9.
张晓 《神州》2014,(15):20-20
玛莎·诺曼是美国杰出的剧作家,也是女性主义戏剧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晚安,妈妈》是玛莎诺曼的杰作,这部作品荣获1983年的普利策奖。这部戏剧描述一个名字叫杰西的女性的自杀前和母亲的谈话及一系列准备活动。剧中仅有妈妈泰尔玛和女儿杰西两个人物,杰西告诉妈妈她自杀的决定后,妈妈从难以置信到劝阻,但终究无法阻止杰西走向死亡。这是一部关于女性自我实现,女性身份认同,包含许多女性主义特征的作品。  相似文献   

10.
凡是看过电影《古都春晓》及电视剧《平津决战》、《开国大典》的人,都知道傅作义有一个中共地下党员的女儿,名字叫傅冬菊,她在父亲傅作义任职国民党  相似文献   

11.
这几天正想着去协和医院探望小韦(君宜),不料却接到她病逝的噩耗,我顿时鼻酸泪下,万分遗憾没能与她作最后的决别。她女儿团团写的《妈妈在(五月的鲜花)中远行》,我在八宝山的告别仪式上得到印证。小韦静静地躺在花木丛中,身体虽很瘦弱,面容平和安详。说什么好呢?此刻已是人天两隔,我只有在心中默念:小韦,您走好,您已为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尽心尽力,我们将永远想念您!  相似文献   

12.
马志国 《南京史志》2011,(17):28-29
案例:女孩突然失眠了这一天,一位来访的家长朋友焦虑地说:"马老师,看了您做嘉宾的关于家教心理的电视节目,很想请教一个问题。我的女儿12岁,本应是不知忧愁的年龄,可是,最近我发现她突然失眠了,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她还是第一次这样,我很有点担  相似文献   

13.
风翔传说     
正像歌里所唱,我的家乡凤翔“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凤翔,古名雍,《禹贡》指雍城,属周王畿地,春秋时雍邑,是为秦国都!位于丝绸之路重镇———陕西关中八百里秦川西端的宝鸡北原上。冯梦龙在其《东周列国志》中记云:相传“#$多年前,秦穆公女儿弄玉公主“善于吹笙,不由乐师,自成音调”。穆公命巧匠以美玉剖制为笙,弄玉吹时,声若凤鸣。钟爱女儿的父亲为她筑起“凤楼十二重,四户八绮窗”的凤楼,楼前又筑凤台。弄玉每天于凤台吹笙,引来了“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的华山隐士萧史。笙箫对鸣,知音相逢,二人结为伉俪,相爱甚笃。半年后的一个月夜,萧史于凤台教弄玉吹箫曲《来凤》,曲声未止,真的引来“紫凤集于台之左,赤龙盘于台之右”。凤凰来仪,天下哗然,人们争走相告,纷至沓来,一睹奇观,共沐福祉。不料,次日清晨,“萧史乘赤龙,弄玉乘紫凤,自凤台翔云而去”。自斯,诸如成语“龙凤呈祥”、“凤舞龙飞”、“龙跃凤鸣”、“龙章凤姿”、“凤鸣朝阳”、“乘龙佳婿”、“吹箫引凤”、“弄玉乘凰”,乃至词调名“凤凰台上忆吹箫”等美妙传说,便在民间一代一代地流传、演绎开来。女儿随快婿翔奔仙境,穆公惆怅难眠,常坐凤台“举头望明月,仰天思凤凰”,如是三年。一天夜里,他...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豪的精神核心之一。她不仅抒写了灿烂绵远的中华文明,更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学子,在诗韵词境里创造着一个又一个辉煌。从《诗经》到《楚辞》,到唐诗宋词;从陶渊明到谢灵运,从屈原到李白;从山水田园到边塞风光,高潮迭起,流派纷繁,名家辈出。他们或狂  相似文献   

15.
1938年,四川豪门千金康岱沙离家出走,奔向延安;两年后,周恩来夫妇亲自送她回家。而这时她扮演的已不仅仅是女儿的角色……在《我的引路人周恩来夫妇》中,康岱沙深情地回顾当年那段曲折又难忘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女儿刚两岁半时,就极想参与家里的活动。我干什么事情,她似乎都有兴趣"参观",进而"参与",像个小尾巴似的,我走到哪儿她就跟到哪儿。你看,我正在洗东西,她的一颗小脑袋已经从我的脚边挤过来,从身后拿出一块自己的小手帕急着往盆里塞,还象征性地洗了起来。我没过多地理会她,自顾去阳台晒衣服。忽然听见背后传来声音,忙回头一看:女儿正在煞有介事地晾手帕。夕阳中,小姑娘的头  相似文献   

17.
暑假期间,山东沂水县城里街妇女王某,买回影碟放给女儿看。她上小学的女儿看了影片《白毛女》后竟认为“白毛女应该嫁给黄世仁”。女儿振振有词地说:“白毛女也真是的,人家黄世仁有权有钱,标准一个大款,这样的主儿贴都贴不上,她却为了大春逃到山洞里受苦,傻冒儿一个。”令王某惊讶不已。这确实让许多人始料未及。白毛女的悲惨遭遇和血泪控诉,非但没能对幼小的(?) 任何触动和感化,却引起了孩子“非  相似文献   

18.
黎洪 《江淮文史》2003,(2):72-93
您想知道建国后《安徽日报》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吗?您想知道安徽是如何冲破“两个凡是”思想禁区的吗?……我省著名理论家、新闻界的老领导黎洪,为悼念一代报人施培毅而撰写的《道德文章光照江淮》一文,向您介绍了《安徽日报》几十年的风雨历程。  相似文献   

19.
在与李敏琦委员电话联系时,我对她的声音产生了深刻的印象。这声音轻柔,甜美中透出几分亲切,让人不禁去想,这是怎样一位女士。暮春时节一个下午,在龙洞堡飞机场,笔者采访了李敏琦委员。一袭藏青的制服,一头黑亮的披肩直发一丝不乱,肌肤光洁的脸上一双满含笑意的大眼睛。几句寒暄之后,我们切入了正题。李敏琦委员于2003年当选为南明区政协委员。为了更好地履行政协委员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她除了认真学习政协的有关章程和文件外,还仔细阅读每一期《南明政协》及《南明政协信息》,并把这些资料认真地收集起来。3年来,李敏琦…  相似文献   

20.
鲁迅小说《风波》写了一个很有意味的人物——九斤老太。九斤老太对现实很是看不惯,嘴里成天挂着的一句口头禅就是“一代不如一代”。最近我忽然想起这个人物、这句话,在当今一切全球化、西化,传统文化目渐势衰的社会里.她的“一代不如一代”理论,应该颇有共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