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战后随着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提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结构、生产关系和阶级状况方面,都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现象、新特点。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认识这些,是学习战后世界历史的重要课题。本文仅就战后发达国家阶级状况变化的问题,略谈管见,以期得到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
中国关于战后越南问题的对策 ,经历了由中国单独托治实现越南独立到同意法国战后重返越南的转变。处于历史演进过程中的中国国民党人对战后越南问题的认知 ,受到法国国际地位的变化、日本突然接管法国在越统治以及美国从罗斯福到杜鲁门过渡期间对越政策的改变等诸多变数的影响与制约 ,致使这一转变既有因突生变数而导致的戏剧性变化 ,也有因未知变数而导致的自相矛盾与彷徨观望。战后中国在入越受降的有利形势下 ,却在法、越间两不讨好 ,最终招致内外俱失的后果。  相似文献   

3.
《新历史教科书》与战后日本国家的历史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对2001年4月3日由日本部科学省审定“合格”获得通过的《新历史教科书》歪曲历史事实、美化侵略战争、宣扬错误史观、掩饰日本国家侵略罪恶。进而反映战后日本国家错误历史认识的表述和企图进行了分析和评论,并试图对日本国家错误的历史认识的形成原因进行初步的探讨。章认为:战后日本社会对其侵略历史的错误认识,是有着历史基础、思想基础、国际环境基础和经济基础的,是与战后几次国际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美国对日本的单独占领和不久之后其对日政策的改变以及日美同盟关系的确立和固化、战后国际社会对日本战争罪行和军国主义思想的清算不彻底、战后日本国家在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重建过程中对各种有利因素的充分利用、战后日本国内经济的恢复及其经济大国地位的确立、近期日本国内大国主义思潮的盛行及经济状况的不景气和政治局面的动荡,以及亚洲邻国对日本这种趋势发生发展的相对无力的应对等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之间存在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戴高乐与欧洲联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洲联合,是在战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国际形势下,西欧国家为发展经济、抵御外来压力和防止新的战争悲剧重演而作出的共同努力,是战后西欧政治中一个影响深远的变化过程。 三十多年来,尽管欧洲统一的前景仍然渺茫,但是,以欧洲共同体为核心的欧洲联合,却取得了可观的进展。由于历史的原因,特别是因为西欧各国统治集团之间的利害冲突,加  相似文献   

5.
纳粹大屠杀以其历史经历的极端性打破了德国历史的连续性,并作为历史意义的断裂和历史创伤,打破了战后德国人的代际认同、集体认同和民族认同。黑格尔“命运的因果性”、兰克“内在的关联”等德国传统思想资源成为对纳粹大屠杀进行历史反思的思想和意识前提。作为当代德国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学家,约恩·吕森提出德国人在战后反思纳粹历史的过程以1968年和1989年为界,形成了以参加战争及战后重建的一代、战后一代及战后二代这三代人的历史意识和民族认同取向为主导的嬗变过程。吕森以“命运的因果性”命题为核心来阐述战后德国人为纳粹历史悔罪的理论储备与精神机制,由此形成了第一代人的沉默、第二代人的道德批判和第三代人的历史化处理方式。“三代人”理论对纳粹历史反思的代际处理具有“理想型”和“形而上学罪责”的思维特征,其本身也是关于纳粹反思的学术性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6.
4月的厦门,风和日丽,气候宜人。由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福建省华侨历史学会、新加坡南洋学会联合举办的“战后海外华人变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鼓浪屿拉开帷幕。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名专家、学者,就战后海外华人变化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大会的园满成功,无疑是对海外华人史的研究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笔者有幸参加了这次会议,并结识了不少国内外的学者,其中包括著名的华人史学专家、香港大学历史系主任颜清湟教授。  相似文献   

7.
内战后的重建时期,在美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重建的十二年期间,美国社会,特别是南部社会发生了许多根本性的变化。“这些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历史未来的进程。正是从重建时期开始,美国经济中显示了工业支配农业势力的时代特征”。然而,关于这样一个重要历史时期的评价问题,一百多年来,在美国历史学界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一些资  相似文献   

8.
1989年4月25日至28日在厦门召开的“战后海外华人变化国际学术讨论会”的论文汇编《战后海外华人变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已由中国华侨出版公司出版发行。该书以战后海外华人经济和社会的变化为主线,选收了中文论文37篇、英文论文17篇,  相似文献   

9.
当代西方史学转向文化史的最新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后西方历史学经历了两次重大变化。第一次是60—70年代研究重心由宪政史向社会史的转变。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战后整整一代学者的左翼激进倾向的结果。他们厌倦了帝王将相的年表家谱,觉得传统的政治史写作不能反映历史的全貌,尤其是不能反映“不会说话的”下层人民,特别是妇女的真实状况,因此历史应该整个地重写。这一代史学家崇尚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历史,对他们影响最大的是两个学派;年鉴学派  相似文献   

10.
东南亚是海外华人聚居的地区。战后以来,在东南亚各国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当地华人都发挥了重要的、积极的作用。因此,国外许多研究华人问题的学者和都战后东南亚各国的华人社会作为主要的研究考察对象,并已有不少重要论著问世。然而,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中国学术界对战后东南亚华人社会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迄今已经出版的一些著作大多是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东南亚国家的华侨史以及人物志等,而对战后以来各国华人社会的发展变化则尚缺乏系统的、深入的研究。这种状况不仅同中国作为海外华人国籍国的历史地位不相称,而且极不适应…  相似文献   

11.
作为冷战历史的战后美国外交──略评《战后美国外交史》任东来(一)战后国际关系的核心是冷战,冷战的核心则是美苏对抗。而在美苏对抗中,美国不论在综合国力上,还是在战略意图方面,都位居主导地位。因此,一部美国战后外交史,实际上就是一部美苏对抗史、一部冷战史...  相似文献   

12.
所谓历史问题,并非历史问题本身,而主要是对历史认识的问题。关于中日关系问题,特别是当代中日关系的历史问题,中日间差异相当大。这个问题实际上在战后一直都没有得到解决,只是有时显得比较突出,有时可能又被一些倾向掩盖住了。具体剖析靖国神社、日本历史教科书、战后民间诉讼、遗弃化学武器等典型问题,均可以看出两国在认识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中日邦交正常化50年以来,两国学界先后兴起以“友好史观”“战略史观”“国际史观”研究和论述战后中日关系史的范式,不仅建构更多复杂、多重的历史面相,而且不断更新问题意识,致力于探讨概念、研究方法和论述体系。虽然不同史观下的论著特征不同、遗留问题各异,但都推动战后中日关系史研究不断焕发新的活力。随着近年来史料的不断丰富、中国周边形势与两国关系的变化,进一步研究战后中日关系史仍将是必要且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旧的世界秩序被打破,以美苏为首的新的两极格局正在形成。英法等老牌的殖民大国严重削弱,世界殖民体系逐渐崩溃,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开展。鉴于战后国际局势的新变化,特别是澳大利亚自身力量的不断壮大,战后澳大利亚开始以独立的姿态活跃于世界历史舞台,积极的塑造澳大利亚自主外交的形象,并谋求在地区乃至国际事务中发挥其建设性作用。澳英关系有了本质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中日邦交正常化50年以来,两国学界先后兴起以“友好史观”“战略史观”“国际史观”研究和论述战后中日关系史的范式,不仅建构更多复杂、多重的历史面相,而且不断更新问题意识,致力于探讨概念、研究方法和论述体系。虽然不同史观下的论著特征不同、遗留问题各异,但都推动战后中日关系史研究不断焕发新的活力。随着近年来史料的不断丰富、中国周边形势与两国关系的变化,进一步研究战后中日关系史仍将是必要且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二战后中国取得了政治独立,经济自主成为较之前历史阶段更为突出的问题。这使得这一时期中国政府与在华外国企业的关系更为敏感。国民政府与国际石油公司关于石油事务的交涉即是一例。国民政府设立国营中国石油公司、开发石油资源和管制石油进口都与在华的国际石油公司产生矛盾,美国政府亦卷入其中。这一系列事件是战后中国政府实现经济自主的重大实践,也是对外国在华经济利益集团的直接挑战,涉及经济发展模式选择、自然资源开发主导权和外资公司管理等经济自主的核心问题。这一例子不但反映了近代中国政府与在华外国企业关系在战后的转变和美国政府与企业对中国的压力,而且也使我们窥见近代中国在获得政治独立后经济自主能达到的程度及所受的限制。它折射出战后中国历史诸多重要变化中的其中一环。  相似文献   

17.
纵观当今许多海外华侨、华人的先辈,大多是在两次“鸦战”之后,沦为“猪仔”华工,被西方列强贩往南洋和世界各地的。在1840—1860年间(即第一、二次鸦片战争间)出国华工人数逐渐增多,“猪仔”贩运大大发展起来,世界各地几乎到处都有华工的踪迹。鸦战后,厦门和汕头先后成为早期贩卖“猪仔”的中心和据点。据史料所载,1843年11月1日  相似文献   

18.
战后、尤其是70年代以来,西欧华人社会发展迅速、变化巨大。本文拟对战后西欧华人社会发展变化的原因、状况及特点,试加探究,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19.
从世界史角度研究近代中国移民问题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对于近代中国移民史,常从两种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研究。一种是把中国移民史视为中华民族海外发展史,着重研究华侨与祖国的关系,强调华侨的爱国主义传统;另一种是将中国移民的活动,放在移民所在国的历史中考察,着重研究华人成为所在国社会组成部分的过程,强调华人对所在国的贡献及其在当地的生存权利。大体上说,我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学者多持前一种看法,战后世界各地新一代华人学者则多持后一种看法。这两种看法自有其产生的不同历  相似文献   

20.
1942年5月宋美龄在美国《大西洋月刊》发表《新中国的出现》一文,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目的。在文中她陈述了对战后中国重建的政治诉求,集中反映了她对战后中国内政、外交的思考。宋美龄在战后内政、外交上的言行印证了文章的本质特征,即以维护蒋介石独裁、极权统治为目标,表现出其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