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杨盛翔 《史学集刊》2015,(1):121-128
作为中世纪西欧卓越的政治论著,《论政府原理》忠实地反映了12世纪复兴的古典文化与中世纪神学的交融。王权是该书的中心议题之一,是理解作者索尔兹伯里的约翰的政治构想的关键。但因其二元的知识背景,约翰在限制和伸张王权之间面临理论困局,他在诛暴君问题上的矛盾态度历来困扰着学界。尽管如此,约翰还是成功地将古典政治思想纳入基督教语境,国王为共和国服务的古典共同体理念和基督教王权神授理念在书中完成了初步调和。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世纪西欧卓越的政治论著,《论政府原理》忠实地反映了12世纪复兴的古典文化与中世纪神学的交融。王权是该书的中心议题之一,是理解作者索尔兹伯里的约翰的政治构想的关键。但因其二元的知识背景,约翰在限制和伸张王权之间面临理论困局,他在诛暴君问题上的矛盾态度历来困扰着学界。尽管如此,约翰还是成功地将古典政治思想纳入基督教语境,国王为共和国服务的古典共同体理念和基督教王权神授理念在书中完成了初步调和。  相似文献   

3.
基督教与现代西方文明密不可分,对近代西欧私人财产权利观念的形成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中世纪西欧是一个基督教的世界。在基督教语境中,与自然权利或主体权利紧密相连的财产权观念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以天赋、排他、平等、抵抗等四大价值理念为核心的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精神原则逐渐明晰。本文从基督教与近代西欧私人财产权利观念的形成展开分析,以理清基督教思想特别是中世纪基督教与近代启蒙思想与私人财产权观念上的精神联系。  相似文献   

4.
从15世纪上半叶开始,以波焦、曼内蒂和皮科为代表的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在复兴古典文化的过程中,积极学习希伯来语,研究《希伯来圣经》,并利用犹太教神秘主义喀巴拉的方法阐释基督教教义和人的尊严,开启了基督教希伯来学的序幕。随着人文主义思潮越过阿尔卑斯山北传,基督教希伯来学的重心也由意大利转移到欧洲北部。在宗教改革爆发之后,一方面,新教学者利用希伯来学抨击天主教的传统教义和构建新教神学理论;另一方面,天主教也利用希伯来学作为内在革新和外在排除异己的工具,在双方的共同推动下,基督教希伯来学最终在16世纪发展成为西欧备受瞩目的学术运动。  相似文献   

5.
正"文明"的概念诞生于18世纪,它表现了西欧的一种自我意识,即在技术水准、礼仪规范、科学知识和世界观方面超越世界其他地方。~((3))历史上,西欧就自身作为一个区域实体优于其他地方的意识,曾以不同的形式出现。1291年十字军国家耶路撒冷王国被埃及马穆鲁克王朝攻陷,第八次十字军东征失败;西欧一批东征理论家纷纷著书立说,号召发动新的十字军东征。他们共同塑造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西欧文明优越意识。具体来说,人类世界被分成三个等级:基督教世界居顶  相似文献   

6.
欧洲文明转型与现代史学的诞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明是指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成果以及在此基础上所确立的有组织的社会生活状态,这种社会生活状态主要是指社会秩序和生活方式,具体而言,它包含了某种政治秩序和若干具有相同特征及来源的社会,并由此形成了占据一定地理空间的、人类社会的历史单位。①欧洲文明就是这样一种历史单位,并先后经历了古典文明、基督教文明和现代性文明等诸文明形态变迁阶段。从社会性质上看,  相似文献   

7.
一、欧洲统一 :欧洲人世代的梦想欧洲统一是一个古老的话题 ,欧洲人一般把欧洲统一的思想源头一直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这一时期 ,欧洲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城邦 ,尚无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 ,相互之间隔绝、闭塞 ,但欧洲统一的思想萌芽已经出现。从公元前 1世纪起 ,罗马帝国兴起 ,经过多年的战争 ,疆域不断扩大 ,逐渐发展成一个包括欧洲南部及北非、西非在内的庞大帝国 ,于是 ,希腊罗马的古典文明和日耳曼人的古典文明同时并存 ,成为欧洲古代文明的共同源头。后来 ,在基督教的影响下 ,两种文明逐渐汇融在一起 ,形成所谓基督教精神 ,或称欧洲精…  相似文献   

8.
计秋枫 《史学月刊》2003,1(11):60-65
基督教在由“出世”倾向朝“入世”倾向转变的过程中,提出了神权统治的思想体系。利用中世纪初期西欧政治秩序的混乱,基督教会凭借其经济、文化和社会势能,实现了其政治理念,把中世纪的欧洲锻造成一个单一的政治实体,即所谓的“基督教国家”。这个进程充分反映了宗教意识形态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圣经》与西欧史学徐波西欧文化有两个历史传统:一个是希腊、罗马的古典传统;另一个是基督教的中世纪传统。《圣经》作为基督教文化的支柱,对西欧观念形态的方方面面都有重要影响。本文拟就《圣经》对西欧史学的影响作一简要论述,以求引玉之效。一探索《圣经》对西欧...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研究拜占庭文明的方法,分析拜占庭东正教和拜占庭神学的特点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通过对拜占庭文明与中世纪西欧文明的比较,说明拜占庭文明的独特性以及拜占庭文明在中世纪基督教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晚清士大夫对古埃及史有着浓厚兴趣,就纪年方面,他们把古埃及年代与先秦纪年接榫,在书写过程中表达了自己的历史观,如林则徐在书写埃及史时故意不用武则天纪年。就物质层面,晚清士人对古埃及的金字塔和木乃伊特别关注。就典籍层面,晚清士人被掌握话语霸权的西方人误导,误以为承载古埃及文明的亚历山大图书馆被阿拉伯人焚烧,从而对阿拉伯人口诛笔伐。就文明层面,晚清士人在埃及文明哺育希腊罗马文明的基础上,将拉克伯里"中国人种西来说"进行改造,构建出埃及文明源于中国的说法,这样的西学中源循环说为晚清中国学习西方文明提供理论依据,唐才常、王树楠等人认为西方文明实际上最早发端于中国,我们只是"礼失求诸野"而已。  相似文献   

12.
欧洲为什么率先进行工业革命是一个永恒的问题,从东西方环境史比较的角度可能会对此得出独特的解释。当然,这种比较必须建立在坚实的实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要分析的十个问题是:谨慎对待精神观点,环境史的制度分析,耕地与牧场的平衡与失衡,西欧的婚姻模式,延续、持续性和自给自足,森林和权力,欧洲多中心主义的优势,魏特夫“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绿色复兴,欧洲殖民主义的环境影响,环境史上是否存在一个“欧洲奇迹”。从这十方面的比较中会对“环境史中的欧洲特殊道路问题”有更清楚的把握,进而揭示出一个辩证的历史逻辑,即“长期的成功恰恰加剧了危机”。这或许就是东方前现代的繁荣昭示给现在西方文明的前景。  相似文献   

13.
近代科学不是西方文明独有的产物,而是不同文明特别是东西方文明间相互融合、共同创造的成果。在历史上,古代希腊科学没能直接发展成近代科学,而东方文化对西方科学中过度的理性主义传统却起到了纠偏、涵化和升华的作用,对其疏离价值、缺少人文关怀的“先天不足”作了适当的“培补”和“修复”。这些不仅体现在东方科学文化所给予的大量科学思想启迪中,而且表现在西方近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嬗变中。没有东方文化的这种影响,近代科学(革命)是不可能发生的。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The discussions revolving around the common subject of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have experienced a complex and convoluted history, with a discursive domain ranging from the differentiation of new and old culture, to appeals for a scientific and democratic enlightenment, to the balancing of the cultu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The New Culture tends to be regarded as development in the direction of increasing rationality, liberality, and inclusiveness, in which the pursuit of an understanding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is the only path by which Chinese civilization may gain future opportunities and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5.
长江流域“原史时代”概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新石器时代末史前文明断裂至秦帝国建立被正式纳入以中原地区为主体的历史体系之前的这一时期,是长江流域历史或文明进程中一个独特的阶段,其特征与西方史学和考古界通行的"原史时代"概念吻合,因而建议将这一时期独立出来作为长江流域史前时代和历史时代之间的过渡阶段——"原史时代",并就长江流域"原史时代"的特征、分期及其对于长江流域自身历史和人类文明进程研究的学术意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新历史考据学不只是受西方史学影响,而且与乾嘉考据学有直接的联系。乾嘉考据学派与西方近代史学多有相通之处,20世纪的历史考据学治史所采用的理念和方法既来源于西方,也来源于中国传统史学。乾嘉考据学派对近代中国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许多学者传承了乾嘉考据学的精神和方法,在借鉴传统史学优长的基础上引进西方史学的理念与方法,从而构建了新的理论体系。在民族史学近代化过程中,史学的转型离不开民族文化的载体,而乾嘉考据学本身的生命力适应了近代史学转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How does the Greek city-state attain its position as the cradle of European civilization? Such a position became possible only since civilization was conceived as a homogenous, irreversible historical process, identified with the historical progress of Europe. This is what concerned Guizot’s era. Yet, in the xix th century, civilization referred to a plethora of historical processes that permitted one to regard the course of the different people of Antiquity and modernity, ranging from the primitive to a state of refinement. My hypothesis is that civilization functions in this case as a differentiating concept: it makes possible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Ancients and the Ancients, between the Moderns and the Moderns, between Antiquity and modernity as a whole. In this article, I focus on the desiderata and risks concomitant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Greece into the history of European civilization.  相似文献   

18.
This essay was first presented at the 2010 Ludwig Holberg Prize Symposium in Bergen, Norway, where I, as the prize recipient, was asked to describe my work and its import for our period of globalization. The essay first traces the interconnected processes of “decentering” history in Western historiography in the half century after World War II: the move to working people and “subaltern classes”; to women and gender; to communities defined by ethnicity and race; to the study of non‐Western histories and world or global history, in which the European trajectory is only one of several models. Can the historian hold onto the subjects of “decentered” social and cultural history, often local and full of concrete detail, and still address the perspectives of global history? To suggest an answer to this question, I describe my own decentering path from work on sixteenth‐century artisans in the 1950s to recent research on non‐European figures such as the Muslim “Leo Africanus” (Hasan al‐Wazzan). I then offer two examples in which concrete cases can serve a global perspective. One is a comparison of the literary careers of Ibn Khaldun and Christine de Pizan in the scribal cultures on either side of the Mediterranean in the late fourteenth and early fifteenth centuries. The other is the transmiss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practices of divination, healing, and detection from Africa to the slave communities of Suriname in the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ies.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中国西南地区政区教化色彩名称比例经过了在西汉时期很小、从东汉到明清变大、而民国以后又变小的发展过程。在空间上呈现从四川向云南、贵州民族地区随时代发展比例逐步增大的趋势 ;级别差异上一级政区 (州、道、路、省 )历史上多以山川风物名称为主体 ,而二级政区 (郡、府、州、地区、地级市 )教化色彩名称比例经过了由小变大再变小的发展过程 ,三级政区 (县、县级道、州、军、监等 )变化与二级政区有相似之处 ,只是民国以来比例变小幅度没有二级政区大 ,保持相对的稳定。三级以下政区名称历史上相对较稳定 ,主要以山川风物等名称为主。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划教化名称的演变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关系密切 ,也与中原汉族文化向周边民族地区发展的轨迹息息相关。元明清时期政区教化色彩名称比例的大增 ,显现了元明清时期中原对西南边疆控制最深入的时代特征。民国以后的比例下降则显现了现代文明意识对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