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人为贵州测了一个字,把“贵”字拆成“中”、“一”、“贝”三字,并解释说,贵州是“中国的一个宝贝之州”,这个说法一语道出了贵州的珍贵与奇特。贵州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宝贝呢?她是天、地、人三者完美结合,和谐相伴的一个大宝贝,是自然与人类文明的一片净土。  相似文献   

2.
贵州宣慰使是明正统七年赐姓安氏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贵州宣慰使雷翠,系三国蜀汉后主建兴三年(公元225年)封受罗殿国君、宋代自封罗施鬼国鬼主、元代任八番顺元沿边宣慰使之后裔。其俗是“父名子姓”,姓名叫“陇赞震翠”,通常名不带姓,只称“精翠”。元灭明兴,任贵州宣慰使,准予世袭其职。继后,世人皆言贵州宣慰使姓“安”,是明王朝赐姓的,敌史(含志)上出现有“水西安氏”语句。但究竟贵州宣慰使是何帝何时踢姓“安”的,清史(含志)的说法不一,归纳起来大致有三说。一说是明洪武帝赐姓“安”的。譬如1986年由贵州新华印刷厂印刷、贵州新华书店发行的《贵州省专题考·贵州…  相似文献   

3.
贵阳地名历史悠久,从现有记载看是在贵州之后。贵阳地名是因城邑在贵山之南得名,牛成于因正式行政区划得钙贵州之前。贵阳的行政建制,约始于春秋战吲时期。贵州是朝廷在这个地方设置州郡行政区划时,取原著民所称地名“贵阳”首字来命名的。此外,贵州名还有源于“鬼方”、“矩州”、“贵竹”等诸说。从这座城市官方名称演变的情况看,贵州成为省级行政区划后,启用原地名“贵阳”作为后来的府、县名称,则顺理成章。  相似文献   

4.
侗族吊脚楼     
侗族吊脚楼○世一侗族源于“峒民”。古时侗族地区以“峒”为行政单位,故称其地百姓为“峒民”。至于侗族自己自称“甘”。侗族住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连地带,其中大半在贵州约有150万人。由于住地环境及语言习惯的差异,贵州侗族分为“北侗”、“南侗”两个部...  相似文献   

5.
敬老崇父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也是和谐社会重要票志。该文以贵州文史研究馆为例,通过五十五年工作回顾,将中国老年知识分子的“老有所养”赋予新的含义。针对后工业化和贵州“欠发达、欠开发”省情,强调以新的视角,将“多彩贵州、绿色贵州,文化贵州”展示于人,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6.
边际文化与文化批评——对“贵州文化”的人类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化”在大众的心目中无疑被视为“边际化”。这个“边际性”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在空间位置上处于边陲地带;二是在化上与“主流化”相比,是处于从属的“亚化”位置,这一点主要是针对少数民族而言。在历史上,贵州一直被“蛮夷之地”、“夜郎自大”、“黔驴技穷”等等含有歧视性的话语表述着。在这种意识形态的笼罩下,贵州从古至今分别受到两种力量的冲击,在封建时代因是“化外之地”,王朝的统治一直没有放弃对贵州进行儒家思想的灌输;  相似文献   

7.
“贵州”,今为省名。元置“八番顺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于“贵州”;明洪武中改置“贵州宣慰司”,永乐年间建立“贵州等处承宣布政使司”,成为全国十三布政使司之一。贵州建省,自此开始。在史志上,对“贵州”一名的由来,解说甚多。由于它与各个朝代的更替有着密切关系,涉及到古代建置沿革和地域划分等问题,加上史料不完备,各说互有(牛氐)牾,有的语焉不详,近乎牵强,实有继续考辨的必要。  相似文献   

8.
释明代贵州之“州卫同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朝前期在贵州建置了两类城镇 ,即以军事职能为主的卫所城镇和以民事管理为主的“郡邑”城镇。从明中期开始 ,贵州逐渐出现越来越多的“州卫同城”现象 ,即卫所与府、州、县治同治一城。明朝贵州出现“州卫同城”的现象是与贵州当地的地理、政治、经济环境分不开的 ,有其政治层面与经济层面的合理性。“州卫同城”将卫所的军事职能与“郡邑”的民事职能合并起来 ,既促进了城镇本身的发展 ,又有益于加深对当地的统治。“州卫同城”是明朝贵州城镇在发展过程中再次选择城址的表现 ,也是明朝在贵州的统治逐渐稳定和深入的表现 ,标志着贵州至此真正成为了同内地省份一样的政区。  相似文献   

9.
<正>明代卫所制度不仅是维护王朝国家安全的军事控制体制,也由于长期远距离的移民屯守及军户管理模式,极大改变了卫所所在地的人群结构、文化风俗、聚落形态、生活周期乃至基层治理模式,深刻塑造了诸多区域的社会面貌。正因为如此,卫所制度与地方社会的研究,成为学界经久不衰的议题。吴才茂教授《明代卫所制度与贵州地域社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旨在追索贵州何以形成的基本问题,循着“明代卫所制度可能是解开贵州地域社会形成钥匙”的思路,对“明初贵州边疆形势与卫所设置”“卫所变革与贵州政区格局的演进及形成”“卫所城址的筑建、演变与贵州城镇的形成”“卫学教育与贵州文化区域的初步形成”“卫所官军的籍贯及其对贵州民族分布的影响”“卫所武官后裔的身份变迁与村落形成”“卫所卫军后裔的身份坚守与‘屯堡’的形成”七个专题展开论述。该书层次分明、图文并茂、论据翔实、富有创见。  相似文献   

10.
龙文化“龙”,有生物龙与精神龙的区别。两者的外形与内涵都不一样,前者属于生物学的范畴,后者属于文化学的范畴。但无论是从古代生物学的角度看还是从民族文化学的角度看,贵州都堪称其“故乡”。古生物学中的“龙”,有恐龙。飞龙、鱼龙等。而古代贵州,除有众人熟知的恐龙外,还有出土于兴义、安龙、关岭、清镇、大方和贵阳三桥等地被古生物学家称之“胡氏贵州龙”、“意外兴义龙”。“顾氏三桥龙”、“宋氏清镇龙”。“中国弯曲龙”等多种。特别是生活在今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兴义市顶效镇绿荫村一带的“贵州龙动物群”,除了…  相似文献   

11.
贵州地处偏远,发展本来就滞后.一个“黔驴技穷”.更给贵州泼了一盆污水。“黔驴”本非贵州驴.而且是被贵州凶猛的老虎吃掉了。我们深信.“黔虎”终将一展虎威.后来居上!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立足于慢直播及我国文旅的发展情况,对慢直播背景下“村BA”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然后以贵州“村BA”为例,探索“村BA”是如何利用慢直播一步步带动当地旅游发展并推动贵州文旅发展的,分析在互联网背景下慢直播如何以“村BA”为爆火点成为旅游目的地形成旅游的新业态,并推动文旅发展,实现贵州旅游经济的增强。结果发现:“村BA”助推贵州文旅发展的措施包括“村BA”结合慢直播推动贵州文旅、“线上+线下”场景结合激发人们的旅游欲望及“村BA”事件发酵刺激旅游需求等。  相似文献   

13.
黔剧,是贵州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其前身,为多人分饰脚色、围桌坐唱形式的“贵州扬琴”(亦称“贵州弹词”)。黔剧诞生之后,许多专家、学者都给予热望和关注,但对产生黔剧声腔基础的贵州扬琴,它源于何处?由于史料匮乏,仍论说纷纭。  相似文献   

14.
在贵州民间.把对自己的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人称为“贵人”。在贵州辛亥革命先驱钟昌祚的一生中.对他影响较大的有4人,父亲钟鸿渐、贵州提督学政严修,贵州巡抚林绍年和戊戌变法“十君子”之一的杨度。有了这些“贵人”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使钟昌祚成长为一个忧国忧民的革命战士,并为了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舍身救国,  相似文献   

15.
1902年清末“新政”之初,遵照朝廷相关谕旨,贵州巡抚邓华熙等官员决定将贵阳旧有三大书院之一——贵山书院改而创办的贵州大学堂,既是贵州历史上第一所正式以“大学堂”命名的最高学府,也是当时国内创办较早的省级大学堂之一。它是贵州近代教育事业开拓发展的重要标志性里程碑,在整个贵州教育史暨贵州开发、建设、发展史上,都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1989年夏.应“四国艺术节”的邀请。我率领以苗族青年为主组成的“中国贵州民族文化代表团”赴美步加华盛顿州建州100周年庆祝活动。应邀参加的还有日本、苏联和联邦德国。我与这个艺术节负责人唐·汉米尔顿认识是头一年的事。1988年夏天,我们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贵州酒文化展览”和“贵州蜡染文化展览”。一天,曾多次到过贵州的中国对外文物展览公司摄影师樊申炎女士。带汉米尔顿前来参观。看完展览,他口头邀请找去美国考察,筹备在美国举办贵州民族文化展览。我告诉他,过几天、配有民族歌舞表演的“贵州民族节日文化展览”’将…  相似文献   

17.
1998年 11月,贵州安龙县龙广, 镇一村民在进行坡改梯时发现龙化 石。  经贵州省博物馆专家蔡回阳先生初步鉴定,认为系“贵州龙”和真骨鱼初步鉴定,认为系“贵州龙”和真骨鱼类之化石,其地质时代大约在中三叠纪,距今有二亿多年。它是继我省兴义市顶效绿荫之后发现“贵州龙”的又一新地点,两地相距不到20公里。  “贵州龙”是古代生物界的稀有品种,初发现它是在1957年,后确定为贵州龙科,属胡氏贵州龙种。是已知的海相地层中唯一同时发现三叠纪爬行动物和鱼化石,它的发现对贵州中生代鱼类和贵州龙的研究及地理分布…  相似文献   

18.
《贵阳文史》2013,(5):20-22
贵州是移民之地,无数优秀的外来精英,给贵州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并在贵州创造出了教育事业的奇迹。贵州教育曾经在全中国甚至全世界展示过辉煌。今天,这些贵州辉煌的教育史仍然是可资借鉴的宝贵经典。 “以民为本”的“知行合一”创始人王阳明  相似文献   

19.
本刊讯2009年2月8日,《贵阳文史》杂志在南明区永乐乡举办“知我贵州爱我贵阳”知识有奖竞赛。《贵阳文史》杂志副总编辑介绍了“知我贵州爱我贵阳”知识有奖竞赛,与培育“多彩贵州文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幼学琼林》有一句话:“贵州省近蛮方,自古名为黔地。”因此一般人都认为贵州是没有文化的蛮荒之地。继后又出现三无之说:“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这一来,贵州就被贬为全国最贫瘠、最落后的地方了,对贵州视为畏途。更有甚者,一些人竟然不知道贵州在何方,闹出了贵州是归昆明管的笑话。由于对贵州的陌生、不了解,所以一些人对贵州和贵州人,往往还带有一种轻视的眼光。 为什么有些人对贵州和贵州人歧视呢?主要是他们不了解贵州,与发达省区比较,自然落后,但也决不是一点可取之处都没有,所谓“寸有所长,尺有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