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天智  陈文国 《神州》2013,(15):212-212
文人画是画家多方面知识的集中体现,它是一种综合型的艺术,文人书画以不同于院体画的另一种典范意义对后世绘画艺术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对中国传统文人画教育中的审美倾向的发展和改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书画同源”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理论之一。这一理论由唐代美术史论家张彦远首先系统地提出后,一千多年来被不断地阐发,其影响至今不衰,并且还从画坛扩大到了书坛。对于“书画同源”的具体含义,因各人理解的角度不同、层次不一,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虽不乏真知灼见,亦难免有误解和曲解之处,以致在实际运用中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我认为谈“书画同源”应该将书画的起源与书画的创作这两个问题严格地区分开来,即应分别从历史和艺术两个方面来考察。兹详述之,以就正于同道。 一、文字和绘画从实用到艺术  相似文献   

3.
艺坛名宿许竹楼先生诞生百年之际,其外孙田舍郎先生筹划出版了一本《许竹楼书诗画集》。画集中100多幅书画佳作和诗词手稿,向人们展现了一个工诗文、擅书法、精绘画的文人画家的风采。  相似文献   

4.
从日本“贡扇”的传入到明清文人随身之物,折扇经历了从舶来品到中国化的历程。文人画家对其娱乐性审美功能的发现和拓展,是开启这一进程的动力之源。在经历了明代审美的洗礼后,这一外来的艺术终于蜕变出我国折扇绘画的成熟面貌,并走向兴盛。  相似文献   

5.
潘深亮 《收藏家》2006,(6):57-60
我国的书法和绘画收藏,具有悠久的历史,如从已出土的汉代缯书和帛画算起,至今也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它随着经济的兴衰时起时落。到了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民间书画收藏,由于受经济发展和文化导向的影响,一度坠入低谷,但国家博物馆系统的收藏却空前高涨,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以后,书画艺术品的收藏,步入了新阶段,走上了正常的发展道路。一、空前的收藏热1.收藏家、“好事者”和收藏机构大增在我国艺术市场,沉寂了多年的民间书画收藏活动已经复苏,并在短短十几年中迅速得到发展,收藏家、“好事者”以及群众自发组织…  相似文献   

6.
樊志斌 《收藏家》2023,(12):67-82
本文基于文献考察,对“《红楼梦》文人绘画”的定义、特点、现存情况进行梳理。《红楼梦》在清代文人中传播广泛,现存相关题材的文人绘画数量较大,其创意、审美、技法等与一般版刻图录、年画、广告画多有区别,体现了《红楼梦》创作者的个性,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我国元代赵孟兆页生平学养深厚 ,阅历丰富 ,于诗文、书画、禅道、儒学等方面俱有建树 ,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一直起重要作用 ,影响极为深远。若就绘画而言 ,赵精于山水、人物、仕女、佛道、花鸟、羊马 ;就书法而言 ,赵于楷书、草书、隶书、篆书 ,无一不精 ,人物“赵体” ,自成一格 ,冠绝当代而法于后世。从书画方面总体看 ,笔墨精妙 ,自成天趣 ,生动地表现出我国文人书画风格 ,其艺术造谐和历史地位皆赫然为一代宗师 ,是为有元一代著名书画家。赵孟兆页同时又是文学家、诗人 ,还精通音律 ,为后世留下许多名篇佳作 ,成绩卓著。但是长期以来 ,对于…  相似文献   

8.
我国元代赵孟j顷生平学养深厚,阅历丰富,于诗文、书画、禅道、儒学等方面俱有建树,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一直起重要作用,影响极为深远。若就绘画而言,赵精于山水、人物、仕女、佛道、花鸟、羊马;就书法而言,赵于楷书、草书、隶书、篆书,无一不精,人物“赵体”,自成一格,冠绝当代而法于后世。从书画方面总体看,笔墨精妙,自成天趣,生动地表现出我国文人书画风格,其艺术造谐和历史地位皆赫然为一代宗师,是为有元一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同时又是文学家、诗人,还精通音律,为后世留下许多名篇佳作,成绩卓著。  相似文献   

9.
元代在中国古代绘画发展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尽管历时仅近百年,但它却在继承唐、五代、两宋绘画艺术的基础上取得了更大的进步。其显著特点就是文人绘画的兴起。元代绘画重笔墨情趣,突出作品的文学性,着重体现诗、书、画的进一步结合,是中国画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以竹石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和大批专擅表现竹石题材的画家的出现,也是元代文人绘画大发展的重要标志和显著特点。 元代画竹名家甚众。近人郑午昌先生在其所著《中国画学全史》一书中记述云:“元代四君子画,尤以墨竹为最盛。能作此类之画家,其泯灭不可考者不可知,以其可  相似文献   

10.
传统书画装裱是我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古谓“三分画,七分裱”,装裱通常与书画作品构成整体而得以展现,故其多以实物形式传世并为人所知、所赏,与其相关的理论类文献相对较少。后人多从古代绘画著述或各类史料笔记中对装裱理念窥探一二。试通过对历代涉足书画装裱理念的绘画著述进行梳理,比较其中关于装裱的观点,并从技术方法、取材用料、艺术审美等多方面分析中国书画装裱的历史发展、风格沿承等。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绘画艺术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其艺术特色绮丽多姿,历史源远流长。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中,画家们博览广取,标新立异,不断为我国画坛增添奇花异彩。清代前期兴起的“指画”就是一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中国绘画中的一种特殊画法。它的特点在于用指头运墨运线,具有特殊的性能与情趣,非毛笔所能代替。“指画”相传在唐  相似文献   

12.
王亦旻 《收藏家》2005,(6):29-31
元代是中国文人画发展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画坛代表人物赵孟頫提出的“书画同源”的理论,为文人的绘画创作开辟了新的天地。赵孟頫在中国美术史上,不仅是书画理论和书画创作方面的一代宗师,更以其家风延传三代,旁及亲朋,影响深远而成为艺林上的奇观。特别是其书风、画风为其子侄甥孙辈广为承袭,卓然而成一家族画风,从者尤众。以赵孟頫为代表的赵氏一  相似文献   

13.
隋唐以来,扬州即以经济繁荣而著称,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进入清代.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百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东南沿海的贸易中心。经济的繁荣使各地的文人名士汇集扬州,进行诗文书画交流与创作,促进了地区文化艺术事业的兴盛,出现了一批画家,“扬州八怪”是其中最具有代表的画家群体。  相似文献   

14.
艺术上强烈的个性和独到的语言,对有进取精神的艺术家是至可宝贵的;时代的艺术,应有时代的精神,这是艺术家的追求。方小石先生从艺数十年,就是这样的艺术家。方先生,名山,字小石,亦署晓时,现代著名花鸟画家,书法篆刻家。他的花鸟画,以其强烈的艺术个性和不同凡响的艺术语言蜚声画坛。五十年代至今,人们习惯联称贵州画界宋、王、孟、方为“四老”,就是对他们艺术成就的赞颂和肯定。  相似文献   

15.
国画大师董寿平离开我们已整整三年了,但先生的艺术,先生的精神,先生的音容笑貌,却永远留存在人间。他是位被日本各界称之为“人间国宝”的书画大师,他是一位被祖国人民、家乡人民所深深爱戴的人民艺术家,他也是一位物收藏家与鉴赏家。他的祖先从明代中叶起从平阳迁洪洞县杜戍村,繁衍滋长,由盐业起家,遂成为洪赵一带之望族;至祖父辈兄弟三人更以“三珠之目”、“三凤之目”蜚声京华(以诗、书法、金石、书画收藏鉴赏,与朝鲜使臣友人交游)。  相似文献   

16.
张珩 《文物》2015,(4):90
<正>本书是我国文博界前辈、古代书画研究大家、书画鉴定学奠基人张珩先生的代表作,为书画鉴定著录专书。全书收录了从两晋至近现代最具代表性的优秀书画作品2200多件,依原稿分为绘画四编和书法四编,共13册(绘画8册,书法5册)。每编均按作品的年代顺序编排;每件作品均记录其名称、质地、尺寸、内容、题跋、印鉴、收藏单位及著录情况等。本书所收作品资料尤为难得,对于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和中国美术史研究,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7.
孙颖  邵长波 《神州》2012,(18):21-22
“绘画迹象论”是由钟孺乾首次提出的,井在绘画活动中可以作为一个共通的、基础的概念。“迹”指艺术束手工或半手工半机械的操作痕迹,即笔墨、肌理、笔触、质感、色彩之类;“象”指艺术作品的轮廓、形泉、造型、构成等。“绘画遗象论”解释了绘画这种事体.是拿工具在材料上造成痕迹,并因之成“象”的绘画过程。这种绘画领域的“作迹造象”的过程亦可用来解释服装从设计到制作完成的过程。而随着服装艺术的产生、演变,社会的进步发展及媒介物质的自主自立等因素.服装艺术中的“迹因素”选择范围不断扩大.因此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在许多作品中,“迹因素”占主导,“象因素”被挤出了中心地位,从而显示了“迹大于象”的艺术现象,而这种艺术现象在由非纺织材料构成的概念服装中尤为凸显。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中叶,方小石先生的花鸟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引起首都观众的惊奇和专家们高度赞许。回顾九十高龄的老艺术家的绘画生涯,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惊奇与赞许与他长期宥于宣传有关,也与方先生处事心态及生活在大山之中有关。用现代商业语言讲,他极不善自我“包装”与“推销”。他的生活要求及艺术创作回报要求都是相当低调的。在贵州近半个世纪的中国画坛,他虽是众所周知的画家,在“宋、王、孟、方”四大家中,他历史地处在最后的位置,但就其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并不因其排后而逊色。他生活环境简朴,条件极低,从不向组织伸手,心境平和…  相似文献   

19.
吉林省博物馆收藏有一件明代肖像画家曾鲸所画的《侯朝宗像》轴。这件画,按画面上的图章可以看出曾经由清代的宋荦和现代的书画收藏家张伯驹先生收藏。此画描绘的是明末清初的文人侯方域(字朝宗)的“行乐图”。该画既是一件肖像画,也是一件具有一定意义的历史画,在绘画史上应占有一定的地位。但是,这件画也不无疑点,如该画是否为曾鲸所作,清代收藏家宋荦印章的真假等问题,需要进行一番认真的考释。  相似文献   

20.
书画装裱,源于我国。古代称为裱褙、装背、装潢等。其产生与发展,对于保存灿烂的民族书画艺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唐、宋、明时期装裱艺术发展概况我国书画装裱艺术的诞生年代,由于历史上并无确切的文字记载,至今难以界定。1973年湖南战国楚墓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最上部横边裹着一根很细的竹条,上系有棕色丝绳”[1]。丝绳在现今装裱行里称之为“绳带”,穿到天杆的铜钮内,便于悬挂。这说明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就有了这种悬挂观赏字画的最初动机,也可窥出装裱的原始雏形,反映了我国装裱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里有“晋代以前装背不佳”句,可以看出,晋代以前的装裱工艺还不成熟。到了唐代,社会发展,绘画兴盛,唐太宗指定大臣监领装裱。据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五记载,唐大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曾亲自为晋代顾恺之所作《清夜游西园图》作褙。由于帝王及士大夫所推崇,装裱艺术得以发展。在装裱形式上,虽然汉代就有了悬挂式雏形,终因各种因素所限,未能发展,书画形式多为卷子。从唐代遗存的画卷作品,如韩 《五牛图》、孙位《高逸图》来看,唐代较成熟的装裱形式是卷轴。在装裱理论方面,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里专篇论述了装裱,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