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60年代,中苏两党之间发生了一场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大论战。这场论战席卷了世界上所有的共产党和工人党,涉及当代国际共运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论战规模之大,内容之广,斗争之激烈,都是前所未有的。这场论战使中苏两党、两国关系恶化,导致了社会主义阵营解体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分裂,影响和改变了世界格局。详情请读《中苏两党大论战始末》。  相似文献   

2.
中苏论战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苏论战对当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既起过一定的促进作用,也产生了严重的干扰和破坏作用。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中苏论战的教训,对我国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李桂华 《百年潮》2010,(4):36-39
新中国成立前夕,胡志明派出代表与中共中央联系,希望得到新中国的直接援助。此后不久,他又亲自率团秘密来华,商谈两国建交问题,并请求中国对越南革命事业进行援助。到达北京后,他又前往莫斯科,与斯大林、毛泽东、周恩来等共同商谈中苏两国对越南反法斗争的援助事宜。  相似文献   

4.
(二 )中苏在援越物资过境问题上的纠葛由于社会主义国家向越南民主共和国运送物资比较便利和现实的途径是通过中国的领土 ,因此 ,在整个援越抗美期间 ,中国铁路成为免费转运苏联和朝、蒙、东欧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援越物资至越的一条重要通道。① 在此期间 ,中苏双方围绕苏联援越物资经中国铁路过境的问题 ,展开了尖锐的斗争 ,其纠葛过程复杂 ,更为突出地表现了中苏之间在援越中的矛盾冲突。196 5年 2月 ,柯西金访越两次途经北京时 ,向周恩来谈道 :美国轰炸越南北方以后 ,苏联可以放手援越了。苏将无偿向越南提供大炮、坦克、地对空导弹。周恩…  相似文献   

5.
美国对中苏同盟的认识与反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美国对中苏同盟的认识和反应 ,是其外交决策的重要内容之一。尽管中苏同盟从建立到破裂经历了较长时间 ,但是美国政府对同盟性质的认识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始终认为中国具有很大的独立性 ,中苏分裂迟早会出现。而美国针对中苏同盟所作出的应对政策在不同时期则有较大的差别 ,经过了“以和促变”向“以压促变”的转变。当中苏分裂成为现实后 ,美国政府反应迟钝 ,没有改变僵硬的对华政策。因此 ,中美间的紧张关系未能及时改善  相似文献   

6.
中印边界冲突与苏联的反应和政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是一个在国际冷战史中占据突出地位的事件 ,对中苏分裂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苏联对中印边界冲突的反应和政策 ,是苏联对印度政策发展变化和赫鲁晓夫推行“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的必然结果 ,是自 2 0世纪 50年代中后期以后苏联和中国在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及国际战略问题上所存在的基本矛盾和根本分歧的突出体现。这些矛盾和分歧成为中苏论战的重要内容和中苏分裂的重要起因及标志。  相似文献   

7.
阎明复 《百年潮》2010,(8):10-15
1963年、1964年中苏两党论战期间,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担心中苏关系破裂,进而影响整个共产主义运动,曾居中调停,劝说中苏停止论战。罗马尼亚共产党就是其中之一。1964年3月,罗党派团来华调停,希望中苏停止论战。中罗两党进行了多次会谈。会谈期间,中国共产党为了表示对罗党的尊重,  相似文献   

8.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发生了一场国际共运大论战,又可称为中苏"十年论战"。对于半个世纪之前的历史事件,为什么现在要来评议呢?第一,"十年论战"是十年文革的重要原因和思想基础。批判了苏联的赫鲁晓夫现代修正主义,引申到我国国内,打倒睡在身边的"中国赫鲁晓夫",也就顺理成章了。  相似文献   

9.
1965— 1 972年越战期间 ,苏联为向东南亚地区渗透 ,调整其对越政策 ,加强援越力度 ,苏越关系趋向密切。而此时中苏关系逐渐由敌对走向对抗 ,中苏关系恶化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毛泽东对于内忧外患问题的思考 ,并进而影响了以此为基础的中国对外战略调整。事实上 ,中苏两国在援越问题上不可能携手共同行动 ,而且还有争夺越南的利害冲突的成分 ,这使得中苏在同时援越的过程中产生冲突和矛盾 ,特别是越南在其抗美救国的战争中力争得到中苏双方的最大援助 ,使得这种纠葛更加突出起来。本文着重论说对越物质援助中的中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并对其发生背景、发展变化作了一个历史考察  相似文献   

10.
1949~1959年的中苏关系,经历了从走向结盟到蜜月合作再到出现公开分歧的发展历程。美国作为影响中苏关系的一个外部因素,其制定的分裂中苏关系的楔子战略也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从第一阶段以中国作为主要突破口,通过所谓灵活政策来阻止中苏结盟;到第二阶段仍以中国为主要突破口,通过强硬政策致力于分裂中苏的长远目标;再到第三阶段以苏联为主要突破口,通过软硬分施的策略来推动中苏同盟走向分裂。楔子战略的侧重点和实施手段不尽相同,效果也前后有别。  相似文献   

11.
“中苏关系破裂原因”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长期以来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但真正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还是最近十年的事情。近年来,随着中俄两国档案文献的相继解密公布,特别是中国学者在中苏关系史、国际共运史等方面研究力量的不断增强,带动了该问题的研究,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但客观地看,这些成果不仅良莠不齐,甚至还有"人云亦云"的倾向。以中苏两国1950年2月14日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作为双边关系发展的政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一生中八次到苏联,其中七次都是与时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的赫鲁晓夫打交道。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中苏两党逐渐产生分歧,进而在60年代演变为空前规模的大论战,并最终导致两党关系的中断和两国关系的严重倒退。为加强共产党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团结,邓小平往返于中苏两国,以其聪明的才智,为中国外交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在中苏论战中,邓小平作为中方主帅之一,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志方 《黑龙江史志》2007,(6):42-44,64
<正>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且明确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如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是当前和今后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笔者结合多年农村工作的实践,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了认真地调查、分析和思考,并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14.
著名学者齐世荣主编,青年学者李兴、张建华合著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次尝试》一书由中国青年出版社于1999年9月付梓出版了。这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其出版对于苏联史、国际共运史和世界史学界来说是一件好事。该书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5.
彭真在布加勒斯特会议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真在布加勒斯特会议上阎明复彭真同志离开我们一年了。他的崇高形象永远活在我的心中,永志不忘。回想五六十年代,我作为俄文翻译曾多次跟随彭老出国访问,出席国际共运的会议,参加中苏两党领导的会谈。在动荡的1956-1957年严冬时节,彭老不辞辛劳率领中国全...  相似文献   

16.
半个世纪前,曾经有一大批苏联专家活跃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条战线上。苏联专家在中国的待遇怎样呢?围绕这个问题中苏之间曾出现过怎样的外交风波?笔者从外交部最新解密的文件中发现了很多详细的材料。  相似文献   

17.
中苏同盟与战略利益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苏同盟是战后雅尔塔格局的产物 ,同时又对这一格局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中苏同盟的演变反映了战后国际关系的深刻变化 ,其实质则是中苏在战略利益上的选择。本文从战后国际格局和国家利益的角度 ,对中苏在结盟中的战略利益选择问题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的社会主义近邻,越南政治经济改革的动向一直是中国的参考系。毫无疑问的是,越南经济改革相当程度上受到中国的影响。反过来,越南的政治改革(党的最高领导人差额选举,人代会对政治加强监督和质询等等)近年来在中国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和中国一样,越南的改革思想并不是今天或者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才出现的,而是在50年  相似文献   

19.
袁静 《沧桑》2008,(6):26-27
20世纪60年代的越南战争,使二战后趋于缓和的国际局势再次陷入战争的混乱状态。整个越南抗美战争期间,中苏、中美和中越关系都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越南抗美战争的胜利,使越南南北实现了统一,从此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空前提高,苏联的经济迅速提高、军事实力急速上升,而此时的西方世界却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诞生之初,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鉴于苏联较为成熟的治国经验,阵营内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效仿,中苏友好密切的关系同样为中国的充分借鉴提供了牢实的基础,除了政治、经济,在文化事业管理方面亦是如此,其数十年成效显著的文物保护单位管理制度无疑值得取其精华,由此成为新中国文物保护制度的一个重要源泉,当然中国的管理制度具有自己的创新和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