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人遵守好过年。春节到来这一天,香炉摆在锅庄前①香炉里面烧柱香,香烟袅袅上青天。洒向锅庄敬神仙。银碗里装满猪膘肉③老人吃了把寿延。香烟飘到天左边,遇着舅舅拜个年。香烟飘到天右边,遇着外侄笑开颜。春节到来这一天,老人心里有希望:全家老小在一起,象鱼在碗里大团圆。从遥远的古代到今天,不知过了多少年?不知添了几座山?不知换了几个天?春节到来这一天,年轻人心里有希望:全村男女在一起,手挽起手来跳锅庄。年年要唱春节歌,腊月二十九敬神仙,过年的日子哪个定?过年的礼节哪个兴?春节到来这一天,神案上摆着红铜碗。铜碗里装满干净水,用…  相似文献   

2.
利用春节近两年0天的假期出门旅游,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拥有的过年方式,今年春节,北京人外出旅游的人数创下了历史之最,至少有两万人在春节期间到国内外一些著名的旅游景点“潇洒走一回。”这让旅行社的老总们大喜过望。据了解,北京铁路旅行社国内外连续两年推出开往桂林、北京海、哈尔滨等地的旅游专列,几千人的专列不到10天全部预订出去。中青族集团股分公司今年春节到东南亚、韩国、澳大利亚旅游的团共有100多个,比往年翻了一番,且在春节前几个星期,所有的票位就已经预订一空。但春节刚过,春节旅游投诉就接连而来,作者…  相似文献   

3.
薄荷  桂林 《旅游纵览》2010,(2):8-17
就像是一枚红亮亮的中国结,"年"让所有中国人打开了一年365天的美好时光。"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如今,生活条件好了,过年的方式也越见多样化、个性化。相对于一家人在家里团聚的传统过年方式来说,面对这2010年的第一个黄金周,现在有许多家庭"旅游过年"。难得一家人同时有假期,一起出去旅游是个不错的选择。不知你有没有听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到香港旅游,不在香港过年,即使是时间长些,例如一个月,也无法完全体会到香港的多元文化的特点。"受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熏陶和近百年现代文明的洗礼,香港的"年"文化是个不折不扣的中西文化混血儿。处处色彩斑斓、动感十足,节庆活动更是酝酿着N多种的可能性。大多数香港人对西方和其他地区的宗教和风俗持开放接受的态度,另一方面,香港人仍保留着中国的民间的部分传统、风俗。春节是香港人最重视的节日,他们对于春节的热情和执著,不是红旗一片、赞歌四起,而是千姿百态、五光十色。  相似文献   

4.
袁鹰 《湖南文史》2012,(2):34-34
“文革”期间十个春节,几乎没有欢乐可言,印象最深的是1969年在北京郊区房山农村“牛棚”里过春节。20多人,挤在一间自己盖的棚子里。干校的“五七战士”们春节前大部分回城去过年,留下少数人看守干校,看管我们这些“牛鬼蛇神”。  相似文献   

5.
1964年,我中学毕业上山下乡在安顺县蔡官区白坟公社林场,1966年初,“文革”前夕的农历乙巳年春节就是在那里过的。48年飞逝而去,一个个春节匆匆而过,又一个个渐渐淡忘,唯独当知青的那年那月在农村过年的美好记忆留了下来。这是我知青酸楚生活中唯一有欢愉、岁月冲淡不了的记忆——那年春节乡下过年的3天。  相似文献   

6.
正2017年发布的《2017春节出游趋势报告》中指出,"过年回家"这一传统形式正在被重新定义。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升和消费观念的改变,"异地过年"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关注热度同比增长了62%,春节出游的成本也随之大幅上涨。数据显示,除夕前三天为出游高峰最热门目的地境内:云南、广东、四川境外:泰国、日本、美国  相似文献   

7.
黄复 《旅游》2001,(12)
严冬的陕北黄土高原常常是山舞银 蛇,银装素裹。此时的黄土地看起来虽严峻、冷寂,但却孕育着希望、观乐和热情的燥动。陕北的春节是炽热的,到处是红红火火的场面,处处是欢乐兴奋的人群。黄土地的百姓重视过节,一年里有许多节日,俗话说:“七大节,八小节,还有二十四个渣渣节。”人们逢节必过,每个节都有不同的讲究和过法。不过,人们最注重的还是春节。过年对黄土地的百姓来来说可说是件大事,辛勤劳动一年的人们,把欢乐、希望全都寄附于过年。所谓过年,严格地讲是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这里实际上从一进腊月一直到正月十六,人…  相似文献   

8.
“娃娃娃娃你别急,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你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祭灶神;二十四,写对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八,宰公鸡;二十八,炒米花;二十九,贴“道友”;三十晚上,坐一宿;大年初一,挨家走。”这是一首曾在南京地区广为流传的过年童谣,大意是说过了腊八这一天,接着就要紧锣密鼓地准备过年了。“腊八”是春节的前奏,从这天开始,老南京春节种种活动的大戏即将上演。  相似文献   

9.
黄飞扬 《神州》2011,(3):44-46
元旦假日,我们编辑部一小伙子带了女友回了家。临近年关时,小伙子不能回家了,要陪同女友回女方家过春节。一日午餐时分,大家聚在一起,谈论回家过年的话题,各自感慨,将如何过年?回谁家过年?"我妈也就我一个儿子,她妈也就她一个女儿。"在中国传统的大节,一年一次,谁都想带着另一半回自己的家团聚,在这二选一的情况下,所有的抉择都是一种妥协。回谁家过年?这似乎成了80后这一代人婚姻"年检"的一关。  相似文献   

10.
春节,俗称过年,川西民间最盛大的传统节日。“爆竹一声除旧岁”,“总把新桃换旧符”。从腊月初到除夕,谓“备年”;从除夕到正月初五,谓“过年”;从正月初六到正月十五,谓“贺年”。成都锦江、都江堰、崇州、邛崃、龙泉的一些乡镇接连唱几十本(天)大戏,要足足欢庆三四十天。  相似文献   

11.
张宇 《神州》2012,(1):48-51
"你什么时候回去?"这恐怕是春节前大家见面最常问的一句话了。的确,转眼间,离开家乡,离开父母,离开亲人,很快又是一年。这一年里,无论是飞黄腾达,还是郁郁不得志,过年了一定要回家。离家乡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们不惜一切代价买车票,不顾旅程的漫长赶回家中,为的就是和家人一起过个团圆年。回家过年,是我们的古老传统,在物  相似文献   

12.
<正>春节期间,喧嚣的深圳因着几百万人返乡过年,突然静了下来。约三五个挚友把盏品茗,不禁感慨原来这个过于现代化的城市还有这样的惬意。心一旦静下来,思绪反而容易放飞,每每看到收藏拍卖类资讯上常常有这样的报道:欧洲藏家更偏好中国的青铜器、高古瓷、元以前书画。少有人问为什么呢?是人家审美情趣不同还是人家文艺复兴的艺术底蕴不够,是他们对华夏人文历史知之甚少还是对中国元素的线  相似文献   

13.
“回家过年”的人,知道春运的拥挤;在家“守岁”的人,渴望春晚带来惊喜;喜欢“拜年不见面”的人,会为得到一条精彩短信而兴奋……春节中的几件大事,都或多或少地与杜欣、金越、戴鹏飞等人有关。看看他们今年有何动作,对春节有什么影响。  相似文献   

14.
春节俗称“过年”,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春节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  相似文献   

15.
关东年味     
春节,这是中国人一年中的盛事,关于过年,我们总有说不完的话题。而事实是,随着城市节奏的加快和延伸,传统的年味已有些无所依附,但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东北乡下,依然沿袭着古老的过年传统。也许是北国的坚冰;东结了过往,也许是冬日的严寒让人渴盼春光,总之,春节在当地仍散放着热腾腾的年味,这是一股大家都倍感熟悉而亲切的味道。  相似文献   

16.
《神州》2012,(1):20-22
节奴,这是一个传统节日符号被异化的结果,是送礼悖谬催生出来的一种文化怪象。以至于这个词早已成为国家教育部公布的171个新词之一。其解释为,为重大节日消费、交际而饱受压力的人。在节奴眼里,即将到来的春节就是"春劫",周游于人情礼往,意味着辛苦钱将要被洗劫一空。因此,不少工薪阶层的人怕过年、怕回家,还为此患上了过年恐惧症。  相似文献   

17.
张大欣 《世界》2005,(1):11-12
一想到过年,内心深处最纤细的情感总是被家的温馨所拨动,无论是家门上大大的“福”字,还是一桌热气腾腾的年夜饭。抑或是熬夜守岁时窗玻璃上厚厚的冰花,这一切萦绕在心头,升腾,升腾,幻化成一片相思,幻化出大大的两个字——回家,于是,中国人的春节成了一段永远走不完的归乡之路。  相似文献   

18.
西藏人过年程序繁多,尤其在农村,几个月前农民们就开始了过年的准备。年前一个月更是忙忙碌碌,岁末二十九送鬼、寺庙跳神、吃“古突”。新年这天要拿出最好吃的食品,穿上最美丽的衣裳,铺上最好看的卡垫,亲朋好友相互拜年,吃“切玛”,互祝“扎西德勒”。  相似文献   

19.
李豫 《世界》2005,(1):15-15
春节是中国人生活中最重要的节日,俗称大年,即阴历(农历)的正月初一。看一看每年公布的春运数字就能体会到,亿万人不顾天寒地冻,不顾车辆拥挤,背着大包小包奔波着,其目的就是为了回家过年,为了合家团圆。  相似文献   

20.
春节,中国人的传统节日。这一天,所有的家庭都会团聚在一起,共守岁末的最后一夜,并迎接新春的到来。几千年来,人们把心灵的祝福不断融入春节,使之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就是这样一个传承了几千年,有着深深文化根基的节日,在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的今天,我们发现被中国人称之为过大年的春节,年味却越来越淡了。鞭炮声越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