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闫莉 《丝绸之路》2012,(14):81-82
“留白”是中国画的重要构图原则,从美学的角度审视中国画“留白”艺术,则可见其黑白互依的均衡美、跌宕起伏的节奏美、气韵灵动的空灵美,“留白”同中国哲学的虚实相生理论深度契合,也是其中国传统艺术的典型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2.
节令画是具有民俗特色的绘画品种。这种艺术形式不仅流行于民间,同时也存在于宫廷生活中。本文勾勒了上起汉代下迄明清的宫廷节令画发展概貌,介绍了门神、钟馗、《岁朝图》、《五瑞图》、《货郎图》等宫廷节令画代表作,进一步解释了刘若愚所谓“锦盆堆”、“货郎担”等在宫廷节令画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2002年花溪之夏艺术节举办的“曼玲结画艺术作品展”,在著名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达德学校旧址展出。贵阳市政协委员、黄果树集团高级工程师万曼玲精心创作的45幅“结画”,吸引了省市各界人士数千人前来参观。在“中国结”传统艺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曼玲结画这一新的艺术形式,令人耳目一新,把观众带到了“揉春为酒、剪雪成诗”(书法家刘奇卡语)的美妙世界中。贵州省政协王思齐主席赞扬道:“一个科技界的政协委员,能够把中国传统的绳结艺术加以提升,真不简单。”中共贵阳市委副书记辛维光在参观展览后说:“最可宝贵的是万曼  相似文献   

4.
上个世纪20年代,我的父亲徐寿征一直辗转在几家烟厂打工,由于只上过两年私塾,左腿又微跛,生活总是不景气。但是家父却以收藏“烟画”而名扬大江南北,甚至落得个响当当的浑名——烟画大王!众所周知,烟画”就是香烟盒中夹带的画片。这种小玩意,看来微不足道,但在当时,却被烟草商看成最热门、最有竞争力的促销手段。“烟画”的题材以花卉、动物、山水以及儿童生活等居多。一般单幅单张,背后配以短诗、词牌,供成人欣赏,或给孩童戏玩,总之人见人爱,老少咸宜。岁月悠悠,加之生活难以安定,父亲所拥有的“烟画”,后来都散失了。出人意料的是,1970年…  相似文献   

5.
年的颜色     
年年岁岁年不同。“年”的累积,勾勒出在世俗烟火中的生活艺术。千里迢迢也要回家,团团圆圆热闹年,这是年的颜色里最浓重一笔,画出年的意义。就算时代日新月异,还是要保留传统年里的温情缠绵、雅兴诗性和笃定的团圆快乐,现代的繁华里才不会透出些许荒凉,才不会让生活失去滋养和张弛有度的睿智。  相似文献   

6.
王墨 《神州》2012,(3):106-107
中国画讲究意境之美。大画家吴道子说:“意造景生。”那种“似而不似,不似而似”的意境,以无尽的诗情使观画者产生无尽的美好遐想,成了中国画的一绝。所以,中国画的构图,汲取了太极图之灵韵,用S线将画面分割,大胆留白而绝不填鸭。有时欣赏一幅画,那大块的留白总能使人遐想不断:这里似有一叶扁舟云中去,那里似有飞流瀑布天上来;  相似文献   

7.
隋代展子虔的画作《游舂图》是中国存世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幅卷轴山水画,它的出现不仅标志着原本作为背景的山水由人物故事画中分离出来,成为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的一门独立画科,而且开创了唐李思训、李昭道父子青绿(金碧)山水之端绪,故有“唐画之祖”之称。  相似文献   

8.
敦煌莫高窟第290窟佛传故事画是早期壁画中佛经与绘画联姻的最伟大的艺术杰作,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第290窟佛传故事画的艺术成就、艺术源流。认为第290窟佛传叙事图式直接来源于北魏时期的墓室漆棺画,而且就其所开创的“首尾连接的叙事图式”代表了莫高窟故事画的最高水平。诞生于第290窟的这幅佛传故事画的图式对莫高窟后期洞窟壁画构图形式产生了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名家翰墨     
《收藏家》2004,(1):F007-F007,F006,F008,F009,F010
海方的成功首先取决于他对北京的炽热感情。他是土生土长的“老北京”,他觉得描绘北京的今昔变化,写照父老乡亲的可爱形象是自己的一份责任。于是他走街串巷,画速写、查资料,把北京的民俗、历史翻腾个底朝天。由素材到创作,由单幅到长卷,把老北京的三教九流、五行八作画个遍。在他看来,艺术不是堆砌生活,画“遍”易,画“透”难,要学会过滤生活。明了此理,海方如同是拿到了一把钥匙,使他的两幅长卷作品的构图应刃而解,从而既突出了主题又活跃了画面气氛,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江苏以傅抱石为代表的“新金陵山水画派”是为很多人所熟悉的。和“新金陵派”同处于一个时期的,南京还有一个“新金陵花鸟派”,知道的人就很少了。李味青、赵良翰、韩少婴、张正吟四位已逝的老画家,就是这个画派的代表。他们长期生活在南京民间,自甘淡泊、埋首学问,贫困的生活造就了他们在艺术上的辉煌。他们在艺术上有着许多共同的理想,都强调笔墨在中国画中的重要性。从艺术流变的风格上看,他们的  相似文献   

11.
王平 《东南文化》2005,(1):52-55
“米氏云山”由宋代名书画家米氏父子所创,其以水墨“米点”表现山川自然是水墨山水画中的一种典型范式,其诗、书、画、印相结合的形式开中国“人画”之先河。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艺术创造的自由精神则是现代主义艺术的启蒙。  相似文献   

12.
康佳 《风景名胜》2021,(2):0003-0003
文学和艺术的介入,使得人类对自然的欣赏变得更为丰富。艺术以“如画”或者“picturesque”的类比进入自然,指导对自然美的欣赏,“园林如画”也成为这一时期园林鉴赏和创作的一大追求。“picturesque”与“如画”对译,虽源于中西都认同“风景如画”的审美理念,但中西园林却有着不同的“如画”之美,这一点在西方学者对中国园林的审美评论中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3.
丽阳 《文史月刊》2009,(3):29-30
宋美龄一生画了不少画。她最关注的是挂在庐山“美庐”别墅中的三幅油画。三幅画挂在美庐别墅的第二展厅,一幅画的是湖水平静,远山如黛拥护山村;一幅画的是山林中的河流,河水从乱石中奔出一股清泉;一幅画的是压着厚雪的枯树、秃枝与房屋。  相似文献   

14.
《长征》     
正(国画·1959年)美术点评李可染的《长征》是以毛泽东的诗词《七律·长征》为题创作的一幅山水画作品。在画面中,景物横向展现,重山叠垒,参差错落,雄奇壮丽。红军队伍沿狭窄山路从左往右横越画面。画家成功地将毛泽东诗词中的革命豪情与浪漫色彩视觉化。画中山体以浓墨重色写成,块面厚实稳重,以留白形成的山路、水道穿插其间。从深色过渡到留白,色调的明暗变化,平衡了画面厚  相似文献   

15.
壁画是一种古老的绘画形式,它伴随着悠久的中华文化发展至今,记录着各个时期的文化和生活。山西芮城永乐宫壁画作为中国古代壁画艺术中的杰出代表,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作为中国画精髓的线条艺术,在永乐宫壁画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为中锋用笔,笔力苍劲有力,把中国绘画中“骨法用笔”发挥到了极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何慕 《神州》2012,(11):205-205
中国水彩画艺术要想摆脱“附属的小画种”形象,在绘画艺术领域里提高自己的地位,关键在于水彩人物作品的突破和发展。如何提高水彩人物画创作的“艺”“术”质量则成为当今水彩画家们深究的课题。我认为在水彩人物画创作中,既要重视画面情感艺境的传达。而更加不能忽视人物造型技术的重要性。只有将完美无瑕的技术与生活中真诚的感悟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才能有效的传达出水彩人物画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7.
1945年8月,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终于取得了胜利。这时在张大千的艺术生活中发生了一件大事,他通过重金求购,收集到了一些他梦寐以求的属于国宝级的中国古代名家字画。这其中最有名的,便是五代顾闳中画的《韩熙载夜宴图》,五代董源画的《江堤晚景图》、《潇湘图》。这几幅画的收藏经过,颇为曲折。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投降,我国东北的伪“满洲国”也随之土崩瓦解,“儿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仓皇外逃,于是长春伪宫中的文物书画,大量流出,在长春、沈阳、大连的地摊上,到处都是。中国的历代法书、名画等国宝,又遭到了一…  相似文献   

18.
艺术随笔     
除非想做一名最普通的画家,否则,做画家是很难的。难就难在画家,是社会中的人,他需要面对和照顾到方方面面,其中有很多不是画画本身的事情。画家,也正是由于这种艺术化的生活丰富性,使得他的画而本身有可能丰富起来,也更有可欣赏的内容。中国画论至于南朝谢赫《古画品录》中所述及的“六法”,可谓集其大成了。即便有些人刻意地发表一些与众不同的看法,我觉得“六法”仍高妙不可言,其妙处就在于抓住了中国画艺术表现的本质性的东西。“气韵生动”为第一,要实现它,是每个艺术家的追求,但谈何容易?如果没有深厚的生活积累、艺术体验、耐心观察、仔细体会、反  相似文献   

19.
正留白可解释为:留出空地,留出空间。传统的中国画留白甚多,它以最简明的方式承载最精致的情感,给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好的作品懂得怎样给人留下足够的心理空间,留下再创作的余地。可以说,作者留下一方空地,是为了得到更大的世界。在班级主题墙饰创设中,适当的留白可为幼儿提供恰当的自我表现的空间,有效架起家园互动的桥梁,为更好的开展班级工作添砖加瓦。一、墙饰留白的"引、领"墙面布置在幼儿园的环境布置中占主要地位,墙饰中的  相似文献   

20.
版画创作沿革现代版画是20世纪中国美术最具革命性的画种。被誉为:“时代的战鼓”和“革命的号角”的新兴木刻艺术,诞生在大敌当前,国难当头的特殊时期,这也就注定要经受严酷的考验。鲁迅以其独具的艺术战略眼光,洞察了新兴木刻艺术强大的生命力,倡导它“乃是作者和社会大众的内心的一致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