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抗战时期在中共中央所在地形成的延安精神,在敌后战场形成的太行精神,是中华民族抗战精神的伟大象征和典型代表,而伟大的抗战精神,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传承和延续,更是在空前民族危难的情况下对传统民族精神的发扬光大、最新诠释和全面升华。延安精神、太行精神是以八路军  相似文献   

2.
延安时代,在党的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财富,尤其至今仍放光芒的延安精神。今天我们对延安精神的学习不免会对其进行追根溯源,即离不开对原生态延安精神的思考。我们可以发现:中华民族的革命传统是原生态延安精神形成的历史渊源,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严峻形势是其形成的现实条件,而延安正是孕育原生态延安精神的肥沃土壤。  相似文献   

3.
石龙 《沧桑》2011,(2):23-24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随着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而不断与时俱进,是我国屹立于世界的精神支柱,在新时期,更是焕发出巨大的价值,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4.
和谐,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优秀的文化传统的核心内容之一。和谐对中华民族在古代历史上创建辉煌的历史文明和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分三个方面论述:第一,探索中华民族和谐精神形成的原因;第二,论述中华民族和谐精神的基本内涵;第三,对新世纪桂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若干思考意见。  相似文献   

5.
试论儒家道德修养观的时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注重个体自身的内在道德修养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儒家道德修养观不仅在历史上对形成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精神、民族素质、民族文化等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且在当代对于个人道德修养、培养高尚人格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仍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每一个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都依赖于一定的文化环境,体现着该民族的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建设的灵魂和精髓,又在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贯穿着中华民族精神的生成、发展与完善,并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鲜明的价值指向。  相似文献   

7.
精神的力量     
正毛泽东曾讲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在其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形成了共产党人独特的精神品格和精神风貌,培育出了红色精神,例如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等。红色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征程中熠熠生辉的坐标。  相似文献   

8.
陈军莲 《沧桑》2012,(4):72-74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要求,是促进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9.
《百年潮》2004,(8)
今年是我们党和军队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古田会议召开75周年。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胡锦涛、曾庆红曾先后视察过古田会议旧址,作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古田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遵义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了弘扬古田精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中共福建省委党史  相似文献   

10.
侯峻 《沧桑》2009,(2):103-104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文明进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民族精神。本文分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与当代价值,并阐述了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是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中华民族聪明智慧,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光辉灿烂的东方文明,并且长期在世界上处于经济文化领先的地位,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认真研究中华民族的形成,对于我们了解历史,增强民族凝聚力,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拟就中华民族形成问题进行初步探讨,请专家同仁教正。  相似文献   

12.
历史博物馆汇聚着我国优秀的革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所以其在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正是因为历史博物馆有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额作用,所以同时还可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并且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历史博物馆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光荣使命、历史博物馆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中的作用以及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阐述民族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文化角度看,就是要努力形成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存共荣的生动局面,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同一性的观点.面对社会变革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民族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应注意。为民族文化确立科学的指导原则和主体精神;建立相对独立而又完整的民族文化价值体系;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统一规划,形成合力;制定少数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4.
民族精神、先进文化和历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化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精神的和智力的支持。发展先进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发掘丰厚的中国历史化资源。优秀的中国史学遗产,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的记录,同时也是当今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藏。  相似文献   

15.
正太行抗日根据地在中国抗战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太行人民在中共领导下,浴血抗争,并形成了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一脉相承的太行精神。2017年7月,本刊特约山西省委党史办副主任巨文辉、长治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戴玉刚、刘鼎之子刘文山、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研究部主任郝雪廷等,围绕"弘扬太行精神,筑牢民族之魂"进行交流,并组成一篇笔谈。  相似文献   

16.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旅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此,在新世纪弘扬红军东征精神对发展先进文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胜武 《神州》2008,(12):108-108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标志与灵魂。红色文化,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斗争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其精神文化包括战争年代形成的革命传统,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物质文化则包括反映革命史实的遗址、实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实际上是为全面促成小康社会提供精神方面的支持。文化是软实力,“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物质生活达到一定程度,精神文化生活必须随之提高。一个人的文明程度、对民族文化的接受程度,与一个国家对本民族文化的建设强度息息相关。只有大力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民族文化,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全面提高,才能为全面促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李胜 《神州》2013,(20):19-20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实际上是为全面促成小康社会提供精神方面的支持。文化是软实力,“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物质生活达到一定程度,精神文化生活必须随之提高。一个人的文明程度、对民族文化的接受程度,与一个国家对本民族文化的建设强度息息相关。只有大力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民族文化,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全面提高,才能为全面促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全国中华民族精神问题学术讨论会于1992年12月7日至12日在昆明举行。全国各地研究民族学、文化学、哲学历史学等多种学科的专家、学者100多人到会。会议广泛讨论了有关中华民族精神的问题,其中主要讨论了三个问题。1.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重塑问题中华民族素来以其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今天,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自然不能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