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原 《风景名胜》2012,(3):114-117
翻开台州的历史,诗人项斯是一个可圈可点的人物。在唐代二百多年台州无一人中进士的历史里,是项斯填写了这一空白。项斯有九十八首诗被收入《全唐诗》,  相似文献   

2.
项斯为唐中晚期著名诗人,是台州见之于唐文坛的出色文学家。因杨敬之“到处逢人说项斯”,而名称洛阳长安二京。其传奇一生和立意清新、逼真动人的诗作,有“朴实无华之中,有清幽奇妙”之美誉。尤以有关边塞、山乡、村野和佛道的诗作,独具一格,意蕴颇深。是很有思想的诗人、爱国者。  相似文献   

3.
王永献 《浙江方志》2001,(5):21-22,44
一部由台州市地方志编委会组织编纂、中华书局出版发行的《台州会要》于2000年12月底问世。全书150余万字,500余幅彩照,装帧美观,图文并茂。《台州会要》的成功出版发行,这是台州市两个文明建设的一项丰硕成果,也是新世纪到来之际,奉献给广大读者的一份精神佳品。市委书记孙忠焕在《关于(台州会要)编纂工作的总结报告》上批示:“盛世修志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李致忠 《收藏家》2012,(5):18-22
2007年9月,辽宁省图书馆申报南宋唐仲友台州公使库刻本《扬子法言》一书,参与国家珍贵古籍评审。书是入选了《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但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此本《扬子法言》的出现,足以证明当年唐仲友在台州利用公使库公帑开雕《荀子》、《扬子》、《文子》等是一件确凿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5.
<正>一、西方史学传统的基本内涵传统不是一蹴而就的,史学传统也是这样。在西方,"史学之父"希罗多德奠立史学之前,它曾经历了一段很长的"前希罗多德时代"。西方史学传统的最初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神话和史诗,尤其是《荷马史诗》那里。正如英国史家柏立所说,在《荷马史诗》中,就隐含着历史的探究精神,这与后来者希罗多德在《历史》中的"探究",确有文脉相通、相互传承的历史因缘和联系。这之后,赫西俄德在《工作与时日》中所显露的"时序"观念;这之后,爱奥尼亚散文史家显露了理性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6.
《浙江方志》2002,(4):65-66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修编新方志,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台州会要》的成功出版发行,是台州市两个明建设的一项丰硕成果,也是新世纪到来之际,奉献给广大读的一份精神佳品。通过《台州会要》运用市场经济的方法的成功实践,新编地方志要做剑“三个结合”:即坚持现实和史实相结合、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坚持政府主持和号家修志相结合。归结一句话:“背靠政府,面向市场”。  相似文献   

7.
在历史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台州府城墙符合世界遗产标准的第Ⅱ、Ⅳ条,并对突出普遍价值进行综述。按照地域、功能、文化等标准,将《世界遗产名录》中的军事遗产分为边墙、城墙、城堡、要塞和军事基地五种类型,并与台州府城墙进行比较研究。最终,对台州府城墙申报世界遗产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并提出策略。  相似文献   

8.
郑普顺 《炎黄春秋》2011,(11):63-66
1978年11月25日,《浙江日报》第一版刊登了浙江台州天台县平桥公社党委强行犁掉黄豆造成减产的消息以后,在台州地区,尤其是在农村基层干部中引起一场轩然大波。有的同志说,《浙江日报》刊登这样的报道,我们做农村工  相似文献   

9.
1 .浙江省《台州地区志》为确定台州中心城市提供依据1 994年 8月 ,国务院批准台州撤地建市 ,并把中心城市建在椒 (江 )黄 (岩 )路(桥 )。部分干部和群众对中心城市的定法有异议。《台州地区志》编纂者根据志稿提出了专题报告 ,有理有据有说服力 ,并刊发于《台州日报》 ,为统一群众思想起了好的作用。副省长张启楣在审定规划向各市区和市直机关主要负责人作报告时说 :台州撤地建市 ,为什么要移址椒黄路 ?请大家读一读新编的《台州地区志》 ,那里面已经记述得很清楚了。(《浙江方志》 1 998年第 2期丁式贤文 )2 .山东省莒县改变老城扩建规划…  相似文献   

10.
杨奇 《纵横》2008,(5):4-9
今年是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60周年。毛泽东主席在这一文告中,发出"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倡议,得到海内外各民主党派和文化界知名人士的热烈响应。为了重温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本刊约请资深老报人杨奇先生撰写了这篇纪念文章。解放战争时期,杨老一直在香港工作,先后担任中共创办的《正报》社长、《华商报》董事经理、代总编辑,以及中共香港工作委员会候补委员、报委副书记等职,是亲身经历这一事件的见证人之一。  相似文献   

11.
普鲁塔克的《名人传》作为一部以道德劝谕为写作目的的传记作品,其创作基础却主要是历史叙事,这便使"传记"和"历史"在《名人传》中形成了一种内在的紧张关系。为应对这种紧张关系,普鲁塔克在写作方法上强调用"传记"引导"历史",通过他所认定的客观历史来记录传主的德性与事迹;而在面对非历史性材料时,他则时常对神话和神话人物进行合理化的历史解释,同时恳请读者抱持宽容的态度接受那些无法解释的神话、传说和人物轶事;此外,在传记的结构方面,他采用了类似现代比较史学若干特征的平行比较的方法。以上这些构成了《名人传》的基本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12.
根据刘家和先生的观点,自殷、周之际至司马迁作《史记》的这段时间是中国古典史学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又可分为"以史为鉴"、"以史为法"和"以史立言"这样三个阶段,分别以《尚书》、《春秋》和《史记》为代表。本文目的在于,根据刘先生的这一分期框架,分析和探究中国古典史学中的"求真"问题,然后在与西方有关历史客观性理论的比较视野下,挖掘其对当前有关历史客观性或真实性观念的重建所可能具有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正>今年3月,著名史学家、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马克垚先生出版了又一部精品力作《古代专制制度考察》(下文简称《考察》),这是先生长期致力于历史比较研究的最新成果。~((1))该书对"西方的民主和东方的专制相对立"语境的形成进行了深刻剖析,认为这是"东方主义"在作祟,是西方话语霸权的产物。在此基础上,马先生对古代罗马、西欧中世纪、俄罗斯和中国历史上的专制制度作了细致分析和客观论述。  相似文献   

14.
日前,《台州地区志》主编方山长者转送笔者一部《椒江续志》,初阅之,惊喜不已。几年前,一部长达140万字的《椒江市志》,作为台州市第一部市志和各县最后一部“关门志”刚刚问世,由于椒江历史上没有修过志,因此更受志界同仁和社会人士的青睐。  相似文献   

15.
《全宋文》漏收宋人林表民所辑《赤城集》中的陈观《筑城议》、《重建万壑风烟亭记》,陈公辅《临海风俗记》、《送滕子勤赴衢州司录序》,范说《台州重修至圣文宣王庙记》,陈埙《与清堂记》,楼钥《静治堂记》,高似孙《八景楼记》等8篇记、序文,以及撰者题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芾、参知政事俊卿、中书舍人迈"的《台州城隍封诰》1篇。今标点辑考以为补遗。  相似文献   

16.
《古今谈》2005,(4):F0002-F0002
洪昌文,1924年生,浙江临海人。浙江大学史地系毕业,历任省立台州中学、省立杭州女中等学校教员,浙大附设工农速成中学教导主任,杭州教育学院历史科副教授。1988年聘为浙江省文史研究馆特约馆员。曾任杭州市历史学会理事、《杭州历史丛书》、《古今谈》杂志编委。编著有《小学历史教案》、《中学历史袖珍辞典》。主编了新编文史笔记丛书浙江卷《两浙轶事》、《孤上拾零》及《敬老崇文》、《杭州市街路里巷古今谈》等一系列书籍。  相似文献   

17.
台州因天台山而得名,台州文化也带有天台山的钟毓灵秀、峻丽多姿的特色,在华夏文化的历史发展中散放出独特的异彩。孙绰《天台山赋》称:“天台山者,盖山岳神秀者也。夫其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矣。”明朝大地理学家王土性云:“吾浙十一郡,唯台一郡连山,另一乾坤,围在海外。最为据险。”台州三面环山,一面濒海,群峰叠翠,山海雄奇,气候温和,颇饶物产,有着悠久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史学通变精神的哲理基础是儒家经典《周易》的通变思维,《系辞下》将这一思维概括为"《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受此影响,历代史家都普遍重视以《周易》的通变思维来解说历史,由此形成为一种民族的史学精神。早在先秦时期,《左传》便开始以易解史,将《周易》的通变思维作为解说历史变动的重要依据。具有易学家学渊源的司马迁,深刻领会《周易》"长于变"的特点,最早提出以"通古今之变"为撰史旨趣,《史记》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以原始察终、见盛观衰和承敝通变的眼光,来认识和把握历史的治乱兴衰之变,以历史学的形式彰显了《周易》的通变思维。《史记》以后的中国古代史学,无论是通史、断代史,还是史论之作,都普遍以《周易》的通变思维作为哲理基础,传承司马迁的"通古今之变"的撰史旨趣,在历史与史学的撰述与评论中重视体现通变的精神。  相似文献   

19.
面对两千多年以来"孔子作《春秋》"之成说,20世纪20年代以顾颉刚、钱玄同为首的疑古派力倡"孔子未作《春秋》"说,此说竟在近一个世纪内风靡学术界,至今仍不乏持论者。然而,内置于这一论点形成和推证整个历史过程的深层逻辑,实际上是一种"指向性历史构境",是由对史料的截断式去取或臆解误读造成的。这种构境已经超出了史学研究"适度的想象"的范围,带有明显的主观蓄意性;欲在理论上加固这一推理逻辑的尝试同样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20.
诞生于1872年的上海《申报》是中国现代史上有过重大影响的一张大报,历经77年,在旧中国被称为"中国的《纽约时报》"、"中国的《泰晤士报》",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它不仅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而且其本身也起起落落。在《申报》的发展历史中,1912年至1934年史量才经营的这段时期,是它最为辉煌和鼎盛的时期,也是与中国现代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