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文以美国中西部K大学的中国留学生群体和向他们宣教的当地基督教组织和个人为主要研究目标,主要分析校园宣教士如何通过各种传教方法来影响中国留学生。本文认为美国的基督教文化具有很强的拓展性。宗教在美国校园的传统合法存在,使当地基督教会有条件和机会接触到来自非基督教国家的留学生。共同的民族背景使华人教会在向中国留学生传教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学生在受到美国宗教文化冲击的同时,也在积极体验异域文化,并从中体现出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2.
济南惨案发生之后 ,上海等地各种反日会组织的成立及其反日运动都是在国民党和国民政府指导下进行的。根据日方要求 ,国民政府下达的“取缔排日令” ,并不具有全面禁止反日运动的强有力的管制力。国民政府的基本立场不在于反对和管制反日运动本身 ,它反对的是“超越管制力的反日运动”。国民政府对反日运动的立场是国民党政权成为实际统治势力以后所经历的一个保守化过程。从这一点讲 ,国民革命作为社会革命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流亡于中国接受安那其主义运动的韩人,比如柳林、沈茹秋、柳基石、柳子明等从20年代初到日本败亡的1945年展开各种安那其主义运动。运动过程中他们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与代表中国的安那其主义作家巴金保持密切的关系。因为他们都具有共同的理想,便是建设安那其主义或倾向于安那其主义的社会,可以进行各种不同的安那其主义运动。而且巴金通过文学著作详细描写韩人安那其主义者的在华安那其主义活动。我们通过他们的交流、共同斗争活动可以得出在华韩人的安那其式反日斗争、他们的跨国思想以及其运动、巴金和国外人之间的独特关系等。  相似文献   

4.
1946年1月10日,中共和国民党签署了《关于停止国内军事冲突办法的协议》和《关于停止国共冲突的命令和声明》。为了监督和保证停战令的实行,国共双方商定在北平成立军事调处执行部。军调部三委员分别是中国共产党的叶剑英、国民党政府的郑介民和美国的饶伯森。其主要任务是:调处国共军事冲突,保证恢复交通,解除敌伪武装,遣反日俘日侨归国,整编国共军队,处理与和平有关的问题。时任山东野战军参谋长的宋时轮,遵照组织决定,由临沂去徐州转乘飞机赶赴北平参加军调部的工作。叶剑英在北京饭店2楼112房间接见了宋时轮。叶剑英告诉他,…  相似文献   

5.
《历史研究》2007,(5):134-155
济南惨案后国民党领导了各地民众的反日运动,但这种领导是被迫而为之的。国民党中央考虑,与其放纵民气,使善于发动民众的中共获得政治上的主动权,或因压抑民众致使民心丧尽,不如把反日运动纳入自己的掌控之中。在反日运动的前期,国民党对各地反日运动有所协助,但更多的是控制和敷衍;《济案协定》签订后,由于日方的压迫以及对国内局势变化的考虑,终于将这场轰轰烈烈的反日运动打压了下去。国民党中央应对反日运动的手法粗糙,造成许多严重的后果,其反帝立场已大为后退。  相似文献   

6.
晚清以来,美国在东亚一直奉行“门户开放”政策,而日本自吞并朝鲜后,一直试图独霸中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日在华势力崛起,两国的战略必将发生冲突。在威尔逊的对华政策之下,美国在华外交官、传教士与报人参与到国际政治事务中。美国在华反日舆论的形成是上述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形成过程可以从美国参战与对华宣传的启动、美国在华报人的反日情绪、日本的反美舆论及美国人的应对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该活动不但成为当时中国抵制日货运动的组成部分,而且对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场舆论战,就美国而言,使其在中国的新闻事业与政府联系起来,促进了在华美国系报纸的迅速发展;就日本而言,促使其进行调整以往对华政策并注意到舆论等文化力量在外交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华北等广大沦陷区实行愚民政策,以培养服从其殖民统治的顺民,进而巩固其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日本人认为中国人从事反日行动源于反日教育,而反日教育的直接表现就是教科书,特别是文科教科书。因为国文、历史、政治、地理等文科类教科书对广大青年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故而侵略者对教科书的修订问题极为重视。  相似文献   

8.
太平天国领导人的基督教史观指洪秀全、洪仁Gan,李秀成等人关于上帝教与基督教史的一些观点,涉及中国人拜上帝的历史,创世纪与人类始祖,洪透全的宗教使命等。他们认为中国人拜上帝是一个曲折的历史过程;他们倾向于认为,中国传说中的“盘古”就是上帝始造之亚当,中国人来自西方,于“代羲前一二代间”“由川陕入中土”; 透全就是《圣经》中的麦基洗德,洪透全不同于耶稣的宗教使命是扫除偶像,建立地上天国,这些观点显然与正统基督教史观不相符合,究其原因,或出于对基督教史的无知和猜测,或出于对基督教史的误解,或出于对基督教史的“修正”,从主观上说,其出发点只有一个,就是使上帝教与基督教史的阐述和解释适合于他们所领导的太平天国宗教与政治运动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传统民间信仰和基督教是当前农村的主要信仰形式。不同区域农民对传统民间信仰的不同态度、认知与信仰模式,会影响他们对基督教的态度与选择,进而影响农村宗教的分布状态。北方农村功能性、多神论的信仰基础,使当地农民将基督教当做功能强大的神祇予以选择,为基督教快速传播铺平道路。中部地区农民不信"鬼神",对基督教既不排斥也不选择,基督教在当地发展缓慢。南方农村以"祖先崇拜"为中心的信仰体系相对完整,能够满足农民的信仰需求,同时又与基督教一神论相抵触,因而当地农民对基督教有拒斥心理,使基督教难以发展。  相似文献   

10.
周典恩 《民俗研究》2013,(6):136-141
当代江淮地区的乡村基督徒在礼俗文化氛围浓厚的乡土社会中通常会遵循当地的风俗习惯为人处事。虽然他们形式上仍旧按照当地礼俗行事,但却从基督教的视角对其重新进行诠释,剥离了原先蕴含于其中的民间信仰意涵。当礼俗习惯与基督教的教义教规格格不入时,基督徒为了标识其身份,维护其信仰而又不至于沦为乡民眼中的异类,便对礼俗习惯进行适度调适,创造性地实现了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11.
在近代来华的基督教医疗传教士的记述中较多地记载了他们初到一地,虽曾遇到当地士绅和官府的排斥,却也得到一些普通民众的热心帮助;随着熟悉和了解程度的加深,他们与中国地方社会、普通民众多能成为和睦相处乃至相扶相助的邻里和街坊。此外,由于基督教医疗传教士在华的社会生活条件优于西方,医疗工作得到当地社会和普通民众的高度尊敬和慷慨捐助,致使他们很多人“心系中国”。在这个意义上,基督教医疗传教士在中国社会取得成功,并非仅由于西方近代医学在治疗方面的优越及其个人的奉献精神,还在于中国作为一个高度世俗化的社会,普通民众的质朴、良善和地方社会的慈善传统。更重要的是,中国地方社会和普通民众对基督教医疗传教士的接纳和善待,深刻影响到这些随不平等条约而强行闯入的西方人对中国社会的重新认识和文化反省。  相似文献   

12.
“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基督教团体会议”是建国初期决定中国基督教未来走向的一次重要会议,它切断了中国基督教会与美国的联系,推进了中国基督教的三自爱国运动。沈德溶先生的《中国基督教的新生》对这次会议的过程作了全面的忆述。  相似文献   

13.
1928年国民党统治北平后,受市党部领导的反日会将抵制日货作为重要的反日工作来推动,商界(尤其是总商会)则自始至终希望维持和恢复正常的秩序,由此双方发生一系列争执和对抗。市党部在主要指导委员被CC系取代之前,对反日运动一直持支持的态度;北平军政当局在运动前期给予了一定协助,后来则同情商人,意欲使运动降温乃至落幕,但忌惮承担镇压反日运动的罪名,极力避免发生流血事件。最后,国民政府和蒋介石介入,才将北平的反日运动打压下去。反日会与商界的纠纷及党政机关的不同态度,反映了推动爱国运动与维护自身利益、维持社会秩序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4.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于1943年、1944年从东南亚占领区选拔了两期,共205名"南方特别留学生",以培养配合其实施军政统治的"协力者"。无论是在东京,还是在各地入学的留学生,均受日本政府、学校、宪兵和特高警察的严密监控。日本此举刺激了他们的民族感情,以致有人回国后反而参加对日作战。日本战败投降后,"南方特别留学生"大部分归国,仅有少数留在日本继续求学。他们回国后或参加民族解放运动,或成为各行各业的知名人物,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或本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这并非如某些日本学者所言是日本政府和学校所赐,而是他们个人努力和战后东南亚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趋势使然。  相似文献   

15.
一个激进者的皈依——多萝西·戴的思想和行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的领袖中,多萝西·戴不像小马丁·路德·金那样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但是她在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一直是美国激进社会思想和运动的代表性人物,是美国和平反战运动和天主教社会思想的重要先驱。在整个冷战时期,她始终抗议美国政府的军备竞赛和对外战争,是反对越战和反对种族歧视运动的领袖之一。戴在济贫和其他社会工作中形成的思想观点表明,美国社会的基督教文化底蕴有助于美国人较成熟地应对现代资本主义所带来的贫富分化问题,且有助于化解自由竞争可能造成的尖锐阶级矛盾,维持社会的安定和谐。戴以及像她那样的其他美国人的激进思想和行动,构成美国社会一个重要侧面。他们的激进最终融入了美国主流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6.
近代基督教传教运动与美国在华商业扩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基督教传教运动与美国在华商业扩张王立新基督教传教士与在华西方商人的关系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美国驻华公使田贝称“传教士是贸易和商业的先锋”,①美国学者保罗·瓦格则认为“商人与传教士之间存在根深蒂固的猜忌和敌视”。②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实际上反映了商...  相似文献   

17.
程宏  刘志光 《百年潮》2015,(3):64-68
20世纪50年代留美学者的"归国潮"有两次,第一次从1949年8月新中国即将成立开始,到1951年10月9日,美国司法部移民归化局发布明确禁止学习理、工、医、农的中国留学生离境的法令为止,共约950人归国。第二次从1954年7月美国逐渐放松和撤销对中国留学生的禁归令开始,到1957年中国大陆开展反右运动为止,共约200人归国,此后回国风潮消退,归国者成为个例。至"文革"前,两次"归  相似文献   

18.
共产国际代表与中国非基督教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爆发于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非基督教运动,是在俄共(布)与共产国际远东局、青年国际的直接指导下,由中国共产党发起并领导,也包括国民党等组织成员参与的政治斗争。俄共及共产国际将不断发展的基督教及其事业,以及在中国青年中滋长的亲美思想,视为中国人走俄国革命道路的障碍,因此,发动非基督教运动旨在打击西方在华宗教势力,削弱西方影响,唤起中国青年的民族主义情绪,并且在青年中扩大共产党的影响。他们通过反对基督教会实现反帝目标的策略在实践中获得一定成效。但基督教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毕竟与东正教在俄国的情况有很多差别,共产国际代表以俄国革命反宗教斗争的经验,来影响中国的非基督教运动,不免有过左的倾向,而这种倾向直到红军长征结束之际才开始被纠正。  相似文献   

19.
美国的亚洲移民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美国建国初期 ,在东海岸的建设告一段落和西部开发开始之时 ,亚洲人即被作为劳工引入美国社会 ,他们在种植园劳动、修筑铁路、开垦荒地 ,为美国社会的发展建设做出了贡献。不幸的是 ,由于文化和种族的差异又使这些亚洲移民饱受了无尽的劫难。他们被隔绝于美国主流社会之外 ,不允许他们的亲人移居美国与之团聚 ,他们每天从事的是社会最下层的苦力工作。可想而知 ,早期的亚洲移民在美国的生活是极痛苦的。 1 960年美国政府颁布了新的移民法 ,亚洲移民的情况才有所改变。根据移民法 ,新的亚洲移民可以通过正常途径或者以难民的身份移入美国 ,…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的广西学生军对传播马克思主义做出了特殊贡献。其传播马克思主义主要通过演讲、戏剧表演、歌咏表演、张贴反日墙报与抗日标语漫画、出版进步刊物、举办各种学习班传播、开展反托斗争等多种形式。广西学生军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对广西、湖南、湖北、安徽、河南、山东等多个地方的抗日救亡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