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5年5月16—17日,由北京大学软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中国礼学研究中心、山东大学法学院、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联合举办的"传统礼治与当代‘软法'建设高端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师范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全国2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30余人出席会议,提交论文24篇。本次研讨会围绕传统礼治与软法建设,中国古代的礼、法关系与"礼法合治"传统,传统礼治与当代软法建设对于社会治理与司法实践的意义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  相似文献   

2.
宋代礼治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宋代思想家的观念中,社会秩序的基本原则是以道德为基础并涵盖法律与宗教的礼,德礼与政刑是本末体用关系,内在的道德原则决定着外在的礼乐政刑。为政以礼的内涵是:以道德为内容,以教化为手段,培养百姓眼从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遵守法度禁令的自觉性,从而消除社会动乱的根源。而刑罚也是推行道德教化的强制性。段.宋儒以礼治本于人性、刑政出自德礼的思想重建了传统儒家礼治论的形上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王刘洋 《神州》2020,(6):17-18
儒家思想包含以“礼治”和“德治”为核心的法律思想。随着古代礼、法关系由分立、对立向合一的演变,中国法律在礼法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鲜明的特色。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确立了其在封建正统思想中的权威。春秋决狱是中国法律发展史上的重要环节,以之为开端,儒家思想在官方的认同和儒学大师的推动下全面贯注到法律中,对中国法律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李晓曦 《沧桑》2009,(4):92-93
儒家法律思想在我国法制思想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而“礼治”作为先秦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不仅是中国封建时期的法律思想的基石,影响着封建法律制度的构建,也因其历史上的功过对我国当代法治有所启示。本文在探讨先秦儒家法律思想中“礼治”思想的基础上,对当代法治如何正确对待传统“礼治”思想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陈瑞 《史学月刊》2007,(3):86-93
明清时期,在徽州社会中形成了对朱熹及其《家礼》极端崇拜的社会风气。徽州宗族多依据《家礼》进行本族内部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建设,同时还十分重视对礼仪的执行与监督,旨在以此实现以礼治族、维持宗族社会秩序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夏继先 《沧桑》2009,(1):233-234
《左传》思想内涵博大精深,对礼的重视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在春秋礼治思想的发展中,礼从原来标志和捍卫贵族统治集团利益的工具演变为一种能治国安邦的政治学范畴的概念。  相似文献   

7.
对于“英国宪政革命”成功的原因,大多数的研究从政治制度史的视角出发,将注意力集中在社会、经济、政治、宗教等因素的作用上.这些研究认为,英国中产阶级的崛起、议会与王权的斗争、财政税收的矛盾以及天主教可能复辟的危险等诸多因素都与“英国宪政革命”密切相关.很少有人从司法的角度研究英国宪政问题.英国法律职业者(律师)在1678年“排斥危机”后用实际行动同专制王权进行斗争,这些鲜活的法律人用点滴并富有责任感的行为推动着英国宪政史的前进.1689年“英国宪政革命”胜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英国法律职业者在推动“英国宪政革命”历程中的重要角色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8.
孔伟 《黑龙江史志》2013,(11):300-301
乡饮酒礼是中国古代以尊老敬贤、宾兴贤能、宣扬教化为目的的公众性礼仪。目前在乡饮酒礼的研究过程中,学者或以社会生活史为视角,从整体上把握古代乡饮酒礼的特点,或从区域史出发,具体分析乡饮酒礼在举办过程中的财政支出状况以及地方社会的关系,或从历史文献入手,研究乡饮酒礼的社会控制功能,寻求古代礼治精神的可取之处。但乡饮酒礼与里甲、乡约制度的探索,还存在着一定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9.
古往今来,礼文化一直占据着社会的重要地位。《礼记·曲礼》曰: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一般被认为是礼的初始涵义。大约从那时起,礼尚往来便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礼仪规范。以礼为教、以乐为教,礼化作了美德,诸如,温良恭俭让这五种传统美德。这个崇尚礼治的礼仪之邦,到了春节更是全民皆"礼",只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礼不同"。  相似文献   

10.
爵位与家族     
张闻捷 《中华遗产》2013,(11):50-51
两周时期,以礼治天下,而礼的核心即是“定名位。息纷争”。名位又主要依据爵秩等差来体现。不同的爵位被限定使用相应的礼器、服饰、车马等,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与爵位息息相关,爵位不同,礼亦异数。  相似文献   

11.
赵焕军 《神州》2012,(1S):1-1
<正>古往今来,礼文化一直占据着社会的重要地位。《礼记·曲礼》曰: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一般被认为是礼的初始涵义。大约从那时起,礼尚往来便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礼仪规范。以礼为教、以乐为教,礼化作了美德,诸如,温良恭俭让这五种传统美德。这个崇尚礼治的礼仪之邦,到了春节更是全民皆"礼",只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礼不同"。  相似文献   

12.
试论清代的"礼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清朝是一个重“礼治”的社会.礼教、道德规范是清朝法律规范的核心。在清代的社会生活中.人们不仅受着严密的成法律规范的约束,还受着无形的礼教、道德规范的束缚。就整体而言,清代不是一个“法治一社会,而是一个“礼治”社会。  相似文献   

13.
王闿运是晚清著名经学家、湖湘礼学大师,《礼记笺》体现出了王氏鲜明的笺注特色与经世致用的礼学思想。王闿运宗郑而不盲从郑、驳孔而不废其说、有疑而不臆断、敢于提出新见并随时自证、重视经注版本文字的考订,这都是《礼记笺》笺注特色的体现。在《礼记笺》中,王闿运通过创造性诠释将其“礼以自治”的礼学思想融入古礼之中,并以时礼训解古礼、以实证去考求古礼,体现出了王氏礼学研治服务于现实礼治的主张。《礼记笺》是研究王闿运礼学及经学思想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14.
法治就是法律的统治,核心是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秩序由法律规定,并依法律而运行。这在欧洲历史上主要体现为宪政的多元一体化进程。这一进程发源于古希腊罗马,确立于近代欧美。在介于二者之间的中世纪,作为国家体制的宪政文明虽然销声匿迹,但宪政文脉并未泯没中断。除了古典宪政的遗风余韵在一定范围内保存下来之外,在欧洲封建制度、基督教、自治城市和思想领域中,都孕育了大量新的制度性和理念性的法治元素。所以,中世纪不是欧洲宪政史上的断层期,而是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多元素发展期,也是横亘在古典与现代两次宪政高潮之间的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期。  相似文献   

15.
唐代的明法科设置于武德六年,然明法出身的官员起点低,升迁速度远不及进士、明经科,故不受时人青睐。律学教育则地位较低,从属于经学,然在稳定社会,普及法律知识,减少犯罪率的发生起了重要作用。总之,明法科选拔法律人才,律学馆培养法律人才,二者为李唐律令国家的“两翼”,共同巩固了帝国的统治。  相似文献   

16.
唐代的明法科设置于武德六年,然明法出身的官员起点低,升迁速度远不及进士、明经科,故不受时人青睐。律学教育则地位较低,从属于经学,然在稳定社会,普及法律知识,减少犯罪率的发生起了重要作用。总之,明法科选拔法律人才,律学馆培养法律人才,二者为李唐律令国家的"两翼",共同巩固了帝国的统治。  相似文献   

17.
侯继虎 《沧桑》2012,(2):24-26
复仇在古代社会及原始社会中是很普遍的一种现象。如何协调基于伦理关系而形成的"孝礼"和以国家统治为基础的"国法"之间的冲突,妥善协调好二者的关系是历代统治者难以回避的问题。唐代立法者基于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儒家思想,结合在当时社会业已形成的法律观念,就司法实践中的复仇问题及立法中的亲情与法律的冲突问题,引礼入律,为法律确立了一条解决礼与法、情与法冲突的模式。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总书记在政治局第18次集体学习会议上提出:"礼法合治,德主刑辅","如鸟之双翼"的治国理政思想理论。其意是说,1.礼治(德治,或称儒家学说,)和法治(法治,或称法家学说)就像鸟的两个翅膀,把"礼"治和"法"治的施政两手共同应用才能治理好国家。2.德治(儒家学说)为主,法治为辅。综合起来,就是把礼治(儒家学说)和法治(法家学说)结合起来使用的学说,当然就是治国思想的主体了。只纯强调礼治(儒家学说)或者只纯强调法治(法家学说)是不对的。二者共同应用中,又要以德治教育为主,以法治为辅。  相似文献   

19.
学术自由是高等教育哲学中不可或缺的主题。但从法律角度考察,学术自由权并未在我国得到落实。本文将学术自由权定位在宪法基本权利的高度上,对其与宪政的关联以及在宪政制度条件下如何保障学术自由权实现做一般探讨,以期促进我国学术自由权之保障。  相似文献   

20.
跨文化凝视     
<正>农历甲午年,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喜迎百年华诞。该馆精选一批亚洲文物,推出系列展览。文物的背后,既有真实的故事,更有深邃的历史。凝视文物,策展者寻求的是其另类特质,最愉悦的经历莫过于从不同视角研究、还原其历史与文化背景。良渚礼天之器,先入江南豪门,后由愙斋珍藏,继作联姻嫁资漂洋过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