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质学与现代考古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考古学科从酝酿到建立经历了一个复杂过程,其最明显的源头就是地质学。从19世纪70年代起,通过地质学著作的译介传播,古人类遗存及发掘等知识进入中国学者的视野,并逐渐成为史家知识资源的一部分。到民初地质调查所初建时,中国学人在思想和心态上已有准备,那时人类史前遗物的发掘通常由地质调查所的学者进行,不少人以为这正是地质学者应行之责。而地质调查所从事的考古工作,也为史学家提供了新知,开始引起史家古史观念的改变。  相似文献   

2.
"业镜"是佛教想象出来用以警诫众生、显现业力果报的一种独特辅教工具。业镜概念在中国传播流行的过程,也伴随着一个其功用及应用场合不断固化的过程,即功用由悉现善恶到专显恶业,场合由天界、人间到专置于幽冥。其间,佛教地狱观念的影响,《十王经》及相关斋祭仪式的盛行,与"业镜"最终固化为冥界中阎罗审判亡人之专门工具并为大众所熟知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寓乐于会:近代博览会与大众娱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博览会的兴起固然主要是源于商品经济与科技传播的需要,但大众娱乐文化又始终与各类博览会形影相随,成为其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大众娱乐是将博览会传播科技、文化功能与群众"找乐子"心态连接起来的最好形式之一,并使博览会能够吸引成千上万民众参与其中。近代中国举办的博览会充分借鉴了西方博览会的做法,加入了大量的娱乐活动,寓乐于会,寓教于乐。大众娱乐活动不仅丰富了博览会的内涵,增强了博览会对大众的吸引力,而且使博览会本身成为研究近代城市大众文化时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4.
西汉王朝对匈奴的和亲政策,经历了由汉初"奉"匈奴"和亲"到汉中后期"赐"匈奴"和亲"的转变过程。双方军事力量的变化是导致这一转变的主要因素之一。"和亲"策略的提出是对西汉以前政治联姻习惯及传统儒家"子婿""甥舅"观念的继承与发展,尽管也导致某些不良后果,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仍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程乾宁 《文博》2010,(5):85-88
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艺术观念的变革和表达手段的多样性,在各种跨界学科和艺术形态激流汇聚的趋势下,博物馆展览及为之服务的陈列形式也持续发生着变化。本文通过解构近年来部分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典型案例,剖析其富于争议或敏感性的概念与话题,进一步阐释了笔者对博物馆学界争论的文化责任与文化传播之间复杂关系的思考。同时强调,博物馆的展览要更具开放性和多样化,以此来接纳观众参与,在观念和技术层面上,都要力图革新受众的知觉"感受力"。  相似文献   

6.
赵跃 《民俗研究》2017,(3):150-156
四物游戏作为韩国代表性的民俗艺术可以从最初的祭祀活动中找到雏形,从田间的乡村娱乐活动到舞台剧院的民俗文化表演,其传播经历了从实用艺术到欣赏艺术的转变.在全球化语境下,文化传播既要保持文化本体的主体意义,又要赋予文化本体更多的世界化基因.传播方式的推陈出新有利于主体意义的传承与文化价值的增值.探讨韩国四物游戏演变轨迹,有助于推动传统文化传播与再生产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旅游纵览》2007,(9):55-55
<正>秦皇岛天华国际酒店成为"网通奥运宽带酒店"之后,又与秦皇岛市历史文化研究会携手,使酒店成为文化传播示范单位。  相似文献   

8.
《旅游纵览》2007,(10):61-61
<正>秦皇岛天华国际酒店成为"网通奥运宽带酒店"之后,又与秦皇岛市历史文化研究会携手,使酒店成为文化传播示范单位。  相似文献   

9.
"西人掠食小儿"传说既有某种历史事实的影子,又掺杂了相当多的想象成分,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它曾经在明清时期流播了四百年,凝结了文化传统、偶发事件、历史情境、虚构成分、排外心理、国人认知水平等诸多因素。传说最早由16世纪初葡萄牙人在华贩卖儿童的行为所引发,明中后期及清前期已在士民间具有广泛影响。在晚清特定的土壤中,这一传说迸发出巨大的能量,构成一系列教案直接或间接的诱因。四百年间,国势愈蹙,排外愈烈,传说愈盛。而在深层意义上,这一传说既是人类共同的排外心理的折射,也与国人传统的华夷观念及修炼方术脱不开干系。  相似文献   

10.
近代船山思想资源的开发,不仅体现在对船山形象的塑造上,也体现在对船山思想的传播上。1895年以后,船山在报刊杂志中的曝光率与日俱增,极大地提升了在大众中的知名度。大众媒介中的船山,是经由传播者重新解读、赋予特定内涵的船山,具有明显的加工改铸色彩。在传播方式上,既有学理的剖析,更有通俗白话的解读;既有论说、诠注,也有诗歌、小说。在传播内容上,侧重于王船山的民族气节与攘夷思想,以船山史论振起国魂,以船山《黄书》凝聚黄帝魂,将船山思想通俗化为"攘夷的道理"与"攘夷的法子"。在传播对象上,则由传统士大夫转变为青年学子与社会大众。船山思想经由新媒介而传播到民间,成为清末思想启蒙运动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1.
17世纪中期,欧洲人发明了一种早期幻灯机,由来华耶稣会传教士和商人带入中国。到19世纪后,幻灯作为新教传教士"科学传教"的重要工具,遍及中国内地,幻灯演讲和幻灯片也成为表达近代知识的重要载体。在17—19世纪全球知识环流的背景下,这种"西器"在指称、制造、应用、流通等方面都与中国本土旧有资源发生了复杂的互动。来自英国的近代教育技术和程式也因此成为中国内地教会演讲、口岸城市社会公共讲座、学堂科学教学的流行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知识精英聚集的具体形式和发言角色也发生了转变,从闭门结社转向对社会公众开放的"影灯演讲",并对"士"向"知识分子"的转变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前伊斯兰时代,基督教向阿拉伯半岛的传播是该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思想文化现象。基督教在向半岛扩展过程中经历的各种碰撞与融汇,深刻揭示了当时以半岛为核心、向北延伸至肥沃新月的广大阿拉伯地区频繁变动而又复杂多样的社会文化形态。早期基督教在阿拉伯半岛的传播及地方化过程中,虽不断进行自我调适并获得短暂繁荣,但终因受到当地固有的阿拉伯传统习俗、多元文化差异以及基督教内部教派分裂等因素的制约,难以在阿拉伯半岛形成宗教主导之势。但基督教无疑为该地区留下了丰厚的宗教遗产,诠释了东西方文明互为融通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正>《大众考古》是中国第一份面向社会大众尤其是大中专院校青年学生的以考古、文物兼及文化遗产、博物馆、文物收藏、文化历史等内容为主题的科普和文化类月刊。该刊由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主持编辑,其秉持的宗旨是让发掘、发现、研究、阐扬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科学——考古学以及文物学、文化遗产学、古建筑学、古人类学、博物馆等知识,走出"象牙塔",和大众一起更好地了解和认知有关人类文化及文明,特别是中华文化及文明的创造与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4.
<正>共享人类文明成果感受中华文化魅力拓展文化创新资源《大众考古》是中国第一份面向社会大众尤其是大中专院校青年学生的以考古、文物兼及文化遗产、博物馆、文物收藏、文化历史等内容为主题的科普和文化类月刊。该刊由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主持编辑,其秉持的宗旨是让发掘、发现、研究、阐扬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科学——考古学以及文物学、文化遗产学、古建筑学、古人类学、博物馆等知识,走出"象牙塔",和大众一起更好地了解和认知有关人类文化及文明,特别是中华文化及文明的创造与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30年来黑龙江省教育发展历程的回顾,剖析了教育观念由"就教育论教育"向"更加注重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转变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及教育自身改革和发展所起到的引导与促进作用,旨在使人们秉承正确的教育发展观念,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和教育的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一二八事变与英国对中日冲突的立场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观念建构利益的基本观点,本梳理了一二八事变中英国对于中日冲突的立场的曲折转变过程;分析了在这种转变背后,英国内部在如何规范其在华利益上,传统殖民主义观念与现代国际关系准则的交织与冲突;评估了这种转变在英国的远东均势构想、制日集体安全机制的形成以及中英关系的转型方面的效应。  相似文献   

17.
楚"士"经历了由早期复杂含义发展到以仿诸夏立国后的低级贵族之代称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宗法制的解体及私学的兴起为平民入"士"提供了途径,士亦转化为知识阶层的统称。春秋战国时期楚士阶层不断壮大,他们凭借自身丰富的知识与技能,竞相展示自己的才华,从而有力的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8.
正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在西洋枪炮的输入过程中,清政府重臣对西洋武器却认识迥异,看法不一,既有蔑视,又有敬畏心理,排拒与迎纳兼而有之,即使同一人,前后认识亦有差别。此种复杂认识,制约和影响了晚清政府武器的外购与使用。一、林则徐的态度转变林则徐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对西洋枪炮的态度即经历由轻视到重视的转变。战前林称:"岂知彼从六万里外远涉经商,主客  相似文献   

19.
明清传教士对《山海经》的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明前清时期在华耶稣会士作品中有关《山海经》的零星内容反映出这些欧洲传教士与时代变局相关的心态变化。从16世纪到18世纪,欧洲的地理类作品随着其世界观念的更新而从传说与实证并存向实证性内容居主导转变,礼仪之争使在华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态度从针对中国人的迎合向针对欧洲人的特别宣传转变。受这两种变化驱使,传教士看待《山海经》时从认可和吸收变为轻蔑与排斥。  相似文献   

20.
刘迪 《东南文化》2016,(6):102-106
面对19世纪末中国空前的民族危机和剧遽社会变迁,张謇选择了"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道路。南通博物苑作为张謇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教育救国思想的具体体现。张謇在南通博物苑创办过程中实现了资本的文化化和文化的资本化双重过程:一方面,将经济资本转化为文化资本;另一方面,又将文化资本转化为其象征资本的一部分,使其获得更大社会权力,从而能够按照自己的政治理想对地方社会进行塑造。张謇对于作为文化资本的南通博物苑的支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藏品内容及知识系统的构建、博物馆教育作用的树立及对参观者的规范。张謇对文化资本的支配表面上是其个人意志的体现,由其政治理念所驱动;而深究,终不免受时代和机构属性等因素的制约与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