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90年代以来,学术著作出版难的问题已大为缓解。据《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5期所刊“1997年中国近代史论著目录”统计,1997年仅中国大陆出版的有关中国近代史方面的学术著作(含资料与工具书)即多达484部,也就是说,平均每天有一部以上的中国近代史著...  相似文献   

2.
1994年国外出版中国近代史论著索引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西文部分论文(一)政治Freedman,Edward;ReconstructingChina’snationalidentity:AsouthernalternativetoMao—eraanti...  相似文献   

3.
东北近代史开端问题,是东北史研究中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近年来,东北史研究者对此已基本上取得了倾向性意见,即认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牛庄开港”(1860年)标志着东北近代史的开端,这一论点已为一些研究者所接受.并在一些东北史的研究论著中得到体现.但是,1993年7月,在吉林市召开的“东北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上讨论“东北通史的分期”问题时,有些学者认为:既然史学界已承认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是中国近代  相似文献   

4.
1996—1997年台湾、香港、澳门出版中国近代史论著目录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1996年(续)著作一、总论政治西方汉学家论中国傅伟勋、周阳山主编台北正中书局中国国民党新闻政策之研究(1928—1945)王凌霄台北国民党中央党史会3月255+15页两岸统...  相似文献   

5.
二十多年前,逛东安市场旧书舖,购得解放前重庆版武波著《中国近代史》一大厚册。拿回家里一看,原来就是范文澜著《中国近代史》上册的翻版。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重庆,范老的书是“禁书”,所以化名“武波”出版。“文澜”与“武波”,正好相对应,化名取得实在巧妙。但不知道这是范老自己取的笔  相似文献   

6.
1996年国外出版中国近代史论著目录(含1994—1995年补充部分)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西文部分一、论文(一)总论、通史Schaler,Michael:ThreeviewsofthePacificcentury.——JournalofAmeri-ca...  相似文献   

7.
1990—1995年台湾、香港出版中国近代史论著索引1990—1994年(续)论文篇一、总论一八00年:一个回顾与前瞻的转捩点黄仁宇历史(月刊)581992年11月迎接一九00年──中国怎样走近二十世纪刘广京二十一世纪11990年10月历史抉择和民族...  相似文献   

8.
最近,群众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中国近代史》,这本书是作为“人民警察必读丛书”之一,供公安干警们学习用的。笔者读过之后发现,在这本写给专业学术圈以外的人们阅读的“普及型读本”里面,却饱含着作者创造性的学术探索,特别值得一议的是,该书尝试性地提出了中国近代史的一种新的理论架构。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曾发生过几波学术创新与探索热,一些学者对以往由“两个过程”、“三个高潮”为架构的中国近代史理论体系提出不同的意见,当时最有代表性的新理论是所谓“四个阶梯”说。“四个阶梯”说以太平天国、…  相似文献   

9.
1994—1996年台湾、香港、澳门出版中国近代史论著目录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1994—1995年(续)论文曾国藩幕府成员之量化分析凌林煌思与言33卷4期1995年12月商人与政治——以上海为中心的探讨,1895—1914李达嘉台北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  相似文献   

10.
储著武 《安徽史学》2006,39(2):120-128
20年代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呈现出一种畸形的发展状况。近代史研究不被时人看重,但却有不少近代史著述出版。到1928年,通过对近代史史料的整理工作,由斯而发,罗家伦明确提出了要科学地研究中国近代史,开启了近代史研究的新局面;从史学史的角度对这些近代史著述的特点作出总结,知人论世,可以窥见20年代近代史研究的状况。  相似文献   

11.
从余 《近代史研究》2004,(1):314-314
癸未岁末,北京史学界开会纪念《东方历史学术库》出版10周年。10年来,“库”共出版史学专60部,涵盖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外关系史和世界史诸领域,其中有关中国近代史以及近代中外关系史的作有朱德新《二十世纪三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张海鹏(一)最近,胡绳同志在对《近代史研究》创刊100期表示祝贺时重提一个建议:“把1919年以前的八十年和这以后的三十年,视为一个整体,总称之为‘中国近代史’,是比较合适的。这样,中国近代史就成为一部...  相似文献   

13.
关于近代史研究“新范式”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吴剑杰 《近代史研究》2001,1(2):258-280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思想理论战线“拨乱反正”的进行和我国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展开,有的近代史研究开始对所谓传统观点,即“革”前17年间力图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得出的基本认识进行重新审视,初步提出关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新思路。此后,赞同和运用这种新思路的研究日渐增多,至90年代,研究成果续有发表,这种新思路也发展成为一种新“范式”,以这种新“范式”构架中国近代史的学术作也有多种出版,其中由冯林先生主编,改革出版社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优秀论文奖(东方奖)评奖办法经中国史学会批准,并报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同意,中国史学会东方历史研究中心决定自1996年起设立“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优秀论文奖”(东方奖)。评奖活动由“东方历史研究出版基金”提供资助,每年举行一次。一...  相似文献   

15.
论文一、总论、专题2005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虞和平.近代史研究,5关于近代史研究的几点思考.朱东安.历史档案,2论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储著武.安徽史学,2民族危机刺激下近代历史文化认同面临的紧迫课题.陈其泰.人文杂志,3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两大基本理论范式.蔡礼强.甘肃社会科学,3“区域化”趋向与近代史研究.王先明.学术月刊,3从徽学研究看区域化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唐力行.学术月刊,3评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一些重大分歧.林华国.高校理论战线,3新社会史视野下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孙江.史学月刊,5不要在“假设”上浪费时间.朱宗震.近代…  相似文献   

16.
戈公振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报人,1920年创办“中国现代摄影第一画刊”——《时报图画周刊》,揭开了中国画报史上崭新的一页;1927年出版专著《中国报学史》,开创了全面系统地记述和研究中国新闻发展史的先河.  相似文献   

17.
1993年国外出版中国近代史论著索引西文部分一、论文(一)总论.通史Kulke,Hermann:UberlegungenzurbegegnungEuropasundAsiensbisins19.Jahrhundert.—《OriensEx-tremu...  相似文献   

18.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级中学課本中国历史第三册,比较过去所有的中国近代史課本,在系統性思想性和量力性等方面,确实有很大的改进,在当前来說,确实是一本比較完善的中国近代史課本。但是若以凱洛夫院士所主編的教育学对于教科书的第一个要求“教科书內容的科学性,也就是叙  相似文献   

19.
近十几年来,我国文化史和文化学的研究获得了持续的发展,成果累累.1984年10月,中国近代史文化史丛书编委会、北京市历史学会曾联合编辑出版了《中国文化史、文目录汇编稿》(20世纪初至1983年,内部发行)一书.本文有意补充1984年以后的有关书目.故文中所收资料时间起于1984年1月,止于1989年12月,以公开出版,并多以“文化”命名的论著为收录标准,目的是让有关研究者对此领域的研究进展情况有个一系统的了解和掌握.其中如有遗漏者,盼识者予以补充.所收书目以年代先后为序、编辑体例为:书名、著译(编)(?)、出版单位、年限、页数等内容.  相似文献   

20.
境界--追求圆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应该如何深入发展 ?这是一个回顾与前瞻性的交叉问题。回顾 ,乃是对 2 0世纪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历程进行学术盘点 ;前瞻 ,则需展望中国近代史学科在新世纪共同的学术追求与发展趋势 ;交叉 ,是在“瞻前顾后”的基础上提出近代史研究深入发展的具体路径。《史学月刊》作为一个专业性刊物 ,责无旁贷 ,愿意为大家提供一个讨论平台。为此 ,本刊特组织“2 1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走向”笔谈 ,邀请国内中国近代史学界不同研究方向、不同年龄层次的学者结合各自的研究领域探讨这个问题 ,旨在凝聚共识、寻求突破。参加本期讨论的既有老一辈历史学家 ,也有活跃在学术界的中青年学者。这七篇笔谈构成一篇大文章 ,见仁见智 ,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或从宏观上探讨新世纪近代史研究境界的追求、学科品位的提升、学术发展的趋势 ,或具体入微 ,分析过去研究中的弱点、盲点 ,提出对新世纪近代史研究深入发展的看法。这些观点或许能对新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深入展开提供一些启示 !当然 ,一期笔谈难竟其功。我们也深知 ,由于学者的研究领域不同、观察问题的方法不同 ,这个问题也许不可能有一个大家所公认的结果 ,重要的是通过笔谈能引起学界对这个问题的深思 !我们不追求结果的圆满 ,只追求过程的深邃。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