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曲安京  杨茗铄 《文物》2023,(3):93-96
<正>刊载于《文物》2021年第9期的清华简《五纪》篇简88~91的内容值得特别关注[1]。先将简文誊录如下[2]:三曰固,四曰抚,八(简88)曰利,廿曰变。四曰机,二曰巧,十曰好。足曰立步迟速还,手曰搤摏御量秉。择蠲食饮饱,止跛蹲踞(简89)肆。武跬步走趣,两足同度曰计,拳扶咫尺寻,再手同度曰袤,是谓计袤。标躬唯度,四机组律,道(简90)盈纬十。(简91)整理者认为上述简文分别以人体下肢“足”、上肢“手”,建立了两套长度单位系统,  相似文献   

2.
李零 《文物》2012,(5):68-73
上博楚简《容成氏》有段话,是讲上古盛世(图一、二):……於是(乎)不赏不罚,不型(刑)不杀,邦无飤人,道(路)无殇死者。上下贵贱,各得亓(其)殜(世)……简文"飤"字,左半是食旁,右半的笔画有点残,但很  相似文献   

3.
徐在国  顾王乐 《文物》2022,(3):75-79
<正>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仲尼》由13支完整竹简组成,简长43、宽0.6厘米,两道编绳。简文顶格书写,首尾不留白,书法精美。简1~7背面有编号,简7、8、12背面有文字[1]。简文原无篇题,不分章,内容为孔子言论,共25条,除一条开头为“康子使人问政于仲尼”外,其他简文均以“仲尼曰”起始。简文最后一句为“中尼之耑也”,颇疑应读为“仲尼之论语也”。或可将篇名定为《仲尼之论语》,但因文义尚不确定,姑且采用旧时惯例,取篇首“仲尼”二字为篇名。  相似文献   

4.
<正>新整理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中有一篇祭祷类文献,原无标题,体例与清华简《祝辞》相似,分八节抄录了八种类型的告神求福之辞。《周礼·春官》载大祝"作六辞以通上下、亲疏、远近,一曰祠,二曰命,三曰诰,四曰会,五曰祷,六曰诔"[1],其中的"祷"《说文》训为"告事求福也"[2]。楚简中多有对"祷""举祷""就祷"等活动的记载,与简文内容密切相关。借由这些因素,我们将该篇拟题为《祷辞》。一《祷辞》共23支简,保存完整,简正面标有  相似文献   

5.
试说《楚居》“■■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平安 《文物》2012,(1):75-76
清华大学藏战国简《楚居》有下面一段文字:季连初降于■山,氐(抵)于空(穴)穷,前出于乔山,尾(宅)尻(处)爰波。逆上洲水。见盘庚之子,尻(处)于方山。女曰比(妣)隹,秉兹率相,詈冑四方。季连闻亓(其)又(有)■(聘),从及之盘。爰生絰白(伯)、远申(仲),锍裳羊。先尻(处)于京宗。(第1-2简)其中酈山、乔山、汌水、京宗等已有很好的考释。酈山是《山海经·中山经》内《中次三经》的■山,也即《中次七经》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研习《岳麓书院藏秦简(壹)》基础上,对其中五处简文的训释、句读等提出了新的看法:《为吏治官及黔首》简2贰"里中"指所聚居的里中;简20叁"毄"读作系,训作约束;简23叁""读作蒐,訓作聚集;《占梦书》简27贰"梦死者复起更为官(棺)郭(椁),死者食,欲求衣常(裳)"是一例梦占,而非两例;简34壹之梦占可与《左传》中一则记载对读。  相似文献   

7.
新近刊布的《额简》中有一枚编号为2000ES9SF3∶5的简文:学大夫奉圣里附城满昌等皆曰明诏深闵百姓强弱相扶欲均富之方略万端臣昌等窃见元年十一月丁酉均诏书曰其行李均明先生认为,“简文所见为里附城满、昌等对始建国元年十一月丁酉均诏书的看法,内容不全,或为请诏文之类。”此  相似文献   

8.
《治邦之道》是即将出版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中的一篇文献,现存简27支,简长约44.6厘米,三道编。简文原无篇题,因有"此治邦之道,智者智(知)之"之语,整理者遂取"治邦之道"来命名。全篇围绕如何治国安邦展开,简文作者从其自身视角,对于国家的治理方案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从内容看,应是一篇与墨学有关的佚文。墨学在战国时期曾为显学,但此前与墨学相关的出土材料较为有限,《治邦之道》的发现,有助于推动墨学及先秦思想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朱凤瀚 《文物》2012,(6):74-80
北大所藏暂名之曰《从政之经》的这部分秦简,内容与体例颇近于云梦睡虎地《为吏之道》,但并未发现篇题。斟酌其内容,并根据简文在陈述为官之各项宜忌的一节以"从正(政)之經"为首句,暂且以之为这部分简之篇名。正像以往研究者们所指出的,《为吏之道》这类简文是内容接近的几节文章之杂抄汇集,并非内容严谨、单一的一篇文章,由于编连、抄写在一卷中,故只是从简文中选取可表示其多数文章主旨的句子作为题目。  相似文献   

10.
《文選·張衡〈四愁詩〉》:"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瑶。"有關"金錯刀"的解釋,筆者所見有以下三種:1.錢幣。《文選·張衡〈四愁詩〉》李善注引《續漢書》曰:"王莽造大錢,又鑄金錯刀,以金錯其文。"詩中美人與張衡互贈美好之物,錢幣世俗,殊爲不倫。2.佩刀。《文選·張衡〈四愁詩〉》李善注引《續漢書》曰:"佩刀,諸侯王黄金錯環。"又引謝承《後漢書》曰:"詔賜應奉金錯把刀。"按:東漢時錯金佩刀乃皇帝、諸侯所用,《續漢書·輿服志》:"佩刀,乘輿黄金通身貂錯,半鮫魚  相似文献   

11.
<正>清华简《畏天用身》共17支简,简长44.4厘米,宽0.6厘米,首尾完整,无缺简,简背有刻划痕迹,无序号,无篇题。简文内容完整,围绕天人关系展开论述,是一篇重要的先秦思想文献,对于研究先秦时期的天人思想具有重要价值。简文开首曰:“畏天智(知),甬(用)身足。”(简1)开篇提出“畏天”和“用身”两个主题。畏天,即敬畏上天。畏天的思想在中国起源很早,如西周早期的大盂鼎铭文就有“畏天威”(《殷周金文集成》02837)。用身,  相似文献   

12.
《江汉考古》2021,(3):136-138
本文讨论睡虎地秦简《日书·生子篇》甲、乙两种本子的简文互相校读的四个问题,认为乙种简二四〇简文可补足为"戊寅生,远去【父】母,子于南";甲种简一四一伍中"不"的下一字应为"寿"字,和此对应的乙种简二四五的"寿"中"寿"的上一字应是"恿(勇)"字;乙种简二四三的"姓楚"可读为"性雅",义指孩子生来高雅;乙种简二四三的"臽酉(酒)"应读为"酖酒",和甲种中的"耆(嗜)酒"义同。  相似文献   

13.
正根据叶宗镐研究,傅抱石从事仕女创作大概始于1940年12月,尽管他年轻时已偶涉人物画创作。当时,他为中苏文化协会主办"中国战时绘画展览会"创作《金昌绪〈春怨〉诗意》,突出反战厌战之主题。1943年以来,随着《杜甫〈佳人〉诗意》《白居易〈琵琶行〉诗意》《李白〈长干行〉诗意》《周裕度〈题吴启明柳枝〉诗意》等一系列描绘唐宋宫怨诗意画的出现,傅抱石仕女画风格逐渐形成。所作或倚竹而立的佳人,或相思情深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楚简中提到的"五祀"资料与<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中<内礼>篇简8的"五祀"相联系,对简8进行合理的释读.简文的"时昧"似可理解为"日将出而夜未尽之时"的"睐爽".  相似文献   

15.
说明 一竹简原始编号均注于释文之前。 二释文右上角括号内的编号,为与今本《六韬》校勘的编号。 三原简发现篇题十三个,均列于释文之前。释文篇题系据今本《六韬》补加,并参照今本分篇顺序排列,不能分篇的佚文顺排于后。 四各篇章节参照今本顺序排列。简文有明显分章现象(如一枚简上部文字表现一个完整的意思后,下部为空白,而后相连的内容另出一简),释文按简文分章。属同章简文不间隔,属不同章简文间隔一行。 五原简上的符号,释文只保留表示间隔的黑圆点,其余一概略去。 六原简首、尾完整者,于释文首字、尾字下加“【”或“]”表示L) 七简…  相似文献   

16.
本文第一则将曾侯乙简25、127旧释"裛"之字改释为"■";第二则把《九店楚简》56号墓简36旧释"幽子"之字改释作"■",读为"幼",简文读作"长者吉,幼者不吉";第三则将《九店楚简》56号墓简48旧释"左右"合文改释为"右左"合文,"右左"与"左右"同义,为并列式同素逆序同义词,"凡室,不可以盖右左之墙"中的"盖右左之墙"犹睡虎地简"筑右序"、"筑左序"。  相似文献   

17.
文史快车     
《文史天地》2021,(2):92-93
正"下里巴人"不是人"下里巴人"最早见于南朝萧统的《文选·宋玉〈对楚王问〉》,书曰:"客有歌于郢中(楚国国都)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下里》和《巴人》原来都是战国时期楚地民间歌曲(下里即乡里,巴人指巴蜀一带的人,  相似文献   

18.
赵平安 《文物》2012,(8):77-80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中有一篇有关芮良夫作的文献。经初步整理知道,这组竹简由28枚组成,简背皆有序号。依序号排列,略加拼缀,可大致复原原简面貌。通篇语意连贯,文辞古奥。先述周厉王时期的情势,次载芮氏作的内容,是西周晚期一篇重要的历史文献。简文开头说"周邦聚(骤)又(有)(祸),(寇)戎方晋,氒(厥)辟(御)事,各縈(營)亓(其)身,(恒)静(争)于(富),莫(治)庶  相似文献   

19.
清华简《尹诰》是久佚的真正的《尹诰》或《咸有一德》,其价值十分宝贵。1号简"■"字,学者释读颇见分歧,据楚文字中"桀(傑)"字的构形,此字中间右部实从"匄",可读为"遏"。简文"夏自遏其有民"可与《书·汤誓》"夏王率遏众力"对读。  相似文献   

20.
郭店楚简《忠信之道》简2"化物而不■"末一字读为"废",简3"■而者尚"读为"大故而主常",简4"大忠不兑"、"不兑而足养者,地也"的"兑"读为"脱"。简文讨论的忠信观念要求治民者对待民众像土地化物一样无偏私且无废弃,像四时轮回一样守信必至且没有终止,教养民众不能半途而废,践行忠信之道应该不变不渝,不因任何变故而中断。这种观念可以与《左传》、《礼记》、《荀子》、《管子》等传世文献的记载进行比较。竹书将忠信视为仁义的基础,对儒家政治伦理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整合,这一点在先秦儒学思想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