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韘是套于右手拇指上用于钩弦护指的工具。其名称的出现最早见于《诗经》,佩韘是成人的标志之一。古韘材质多样,就玉韘而言,其出现可早到晚商。春秋、战国时期的玉韘由筒形而出现侧扳,并初现由实用向装饰转变的趋势,玉韘在西汉完成了实用性向装饰性的彻底转变,当时玉韘已经完全演变成装饰性的玉韘式佩。玉韘式佩历东汉、魏晋南北朝依然流行。宋人对韘已有隔膜,当时的韘式佩被看作古玉器,称蟠螭佩。据此推测自北宋开始,对韘与韘式佩的渊源已不甚了了。元人视韘式佩为古玉,称雕玉蟠螭或璩,认为是环一类的东西。韘式佩于明、清依然盛行,称螭玦、鸡心玦,晚清称鸡心佩。玉韘自汉以后甚为罕见,在清代发展为扳指,除用作男性装饰外,还被乾隆赋予丰富的内涵。17世纪,建立波斯萨菲王朝和莫卧儿王朝的蒙古贵族后裔亦流行佩韘,韘的形式与明晚期沐睿墓出土的玉韘几乎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2.
一、导言 韘,也称泱,为古代射箭时的工具.<说文解字·韦部>:"韘,射泱也,所以钩弦.以象骨韦系着右巨指."<广韵>卷五:"韘,射泱张弓."即鞣是射箭的人戴在右手大拇指上,并用韦固定以免滑落,作拉弦开弓之用.  相似文献   

3.
田敬权 《神州》2014,(18):26-26
韘作为北方骑射民族发明的智慧文化遗产,对亚洲很多国家的历史文化都有过深刻的影响。玉韘的流行推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统治阶层对"武"的文化偏好,玉韘的演化发展是由实用器慢慢经历不断同步与适应、繁化、美化直至逐步变形,最终成为艺术配饰并慢慢退出历史舞台的。不同时、区的差异明显,甚至呈现出各自的系统特色。  相似文献   

4.
季寿山 《收藏家》2000,(10):59-60
西汉玉器在我国玉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堪称是一个辉煌发展时期,其作品在造型设计、花纹布局以及雕琢技法诸方面,在继承战国玉雕的基础上,又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将中国古代玉雕工艺推至又一高峰。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西汉墓1998年出上的龙凤纹形玉佩,就是其中一件精美的玉雕艺术品。一、形玉佩(见图)龙凤纹形玉佩高6.2厘米,宽5.5厘米,厚0.4厘米。为白玉质地,两面琢雕呈  相似文献   

5.
楚币六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楚昭王陵园,位于武汉市江夏区龙泉山,是武汉市近郊一处国家级物保护单位。龙泉山位于武汉市东郊21公里,距江夏城区27公里。此地三面环山,南北各有一连绵起伏的山脉,东面有一座小山,名为珠山。南北两条山脉似“二龙戏珠”之式,东临武昌鱼盛产基地  相似文献   

7.
楚“神树”在楚墓中屡出不鲜。本以湖北荆州天星观二号墓出土的一棵髹漆的自然树-神树为例,并结合考古发现的神树标本、献记载的神树神话,对楚神树的形态、神树崇拜的起源进行了较全面细致的研究。同时对天星观二号墓髹漆神树的性质与功能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湖南省博物馆流散物库中珍藏有一批战国楚玉器,其中有龙形佩饰、璜、璧等。特别是龙形佩饰,制作精细,造型生动,属上等精品。其造型、纹饰风格、加工技艺与湖南澧县新洲一号墓、河南平粮台十六号墓、安徽长丰杨公M8、M9等楚墓中出土的玉器有极为类似之处,这对于研究战国时期楚国玉器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实物资料。现择其精萃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已部分面世,其中《孔子诗论》、《缁衣》、《性情论》中的诸多字的考释有进步探讨之必要。  相似文献   

10.
森和 《江汉考古》2006,59(2):73-79
本文对“楚帛书”(包含第二帛书和残帛书)上有关月名与历法问题的文字和图像进行了基础性研究,认为子弹库楚帛书群中可以看到边文月、十三行月和楚月名三种月名,并尝试就其对应关系与历法作了再验证。我们还以五行说为指标,通过对“日书”以及“卜筮祭祷简”进行比较,指出楚帛书群的年代可能接近九店楚简“日书”。同时就子弹库楚帛书群的史料性质以及定位及今后的课题研究简单地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彭祖》部份字词提出新的释读,如释简二"大匡之衍"为"泰匡之愆"、释简七"伓者不以"为"倍者不以"。对于简二至简五中间的缺文,也参照文例及韵脚拟补。  相似文献   

12.
秦文化的发展在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下与东方诸国的密不可分。而秦晋之间长时间的对峙关系使得考察这一时期秦与楚的交通史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将以《左传》为基础,对秦与楚交通往来的史事作一番综合。  相似文献   

13.
襄樊邓城区域是楚文化遗存分布的一个重要区域。1971年以来先后发掘了四处楚文化遗址和八处楚文化墓地,并出土了大量的楚文化遗物,其时代可分为春秋早、中、晚期和战国早、中、晚期。本文对该区楚墓地的分布、特点、性质、墓主人身份和与邓城遗址及周围遗址的关系等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江西萍乡的田中古城至少历经西周、春秋两个时期,其考古学文化背景是江西印纹陶文化。虽然该城的国属难以考订,但其族属应与百越相关。该城的衰落,很可能是楚国南侵所致。城址的废弃或将楚国势力跨过长沙向南发展并进至株洲、澧陵一线的时间确立在公元前550年前后。该城址是春秋时期楚文化与百越文化接触与融合的见证。  相似文献   

15.
晚楚时期,春申君利用上秦王书及秦实行"远交近攻"战略的持续效应,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楚国的国力;他经营寿春和推动楚国迁都寿春;并推动了晚楚文化的东渐。春申君在晚楚时期的历史贡献,是其以上秦王书为起点的历史活动的归宿。  相似文献   

16.
吉林省博物院藏有一批清代阿勒楚喀副都统家族传世服饰。这批服饰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由其后人捐献给博物院的,有官服、民服、佩饰及生活用品,其中官服尤为珍贵。这批服饰种类繁多,质地优良,作工精细考究,样式时尚,可谓清代满族服饰精品。本文通过对这批服饰的简介和概述,通过一个家族精美的传世服饰,反映出清代满族服饰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装饰风格。  相似文献   

17.
2000年3月,长葛县官亭乡后白村砖厂在推土作业中,在一条深约2.5米、宽1.3米,东西走向的“土沟”里,发现了一些人骨和少量陶片。民工们在人骨附近挖出了三枚小金块和十余枚布币,现入藏长葛县文管所。清理后发现三枚小金块为战国时期楚国的“郢爰”金币;现将三枚“郢爰”金币的有关情况介绍如下(彩图见插一)。  相似文献   

18.
上海博物馆最近公布了该馆所藏并整理的一批“战国楚竹书”材料,其中包括《礼记·缁衣》篇等重要经学文献。作为差不多同时代、存在文献学上宛密关联的出土材料《郭店楚墓竹简》也保存了今本《礼记·缁衣》篇文字。两种出土文本记载的《礼记·缁衣》,主要有6处援引了《尚书》的有关文字。这几处引文,对于比勘传世文献,研究经学史上诸如版本、异文等一系列有关重要问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本文结合古文字、古文献的考释,作些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9.
楚大布钱文奇古难识(见拓),面文四字直读,后两字释“当(十斤)”,背文两个字释“十货”,当(十斤)是面值,十货是对面值可当十个货币的使用说明。  相似文献   

20.
相对于湖北花鸟画、人物画,湖北山水画的传统风格要弱得多。很难找出改革开放之前,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山水画名人名作。虽然,湖北中国画的代表人物张肇铭、张振铎、王霞宙、汤文选以及薛楚凤、徐松安、曹立庵等也画过山水画,但格局不大,终未形成气候,其艺术成就远未达到花鸟画、人物画在当代画坛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