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忠培的《良渚文化的年代和其所处社会阶段》一文,提出“良渚文化已迈入了文明的门槛,奴隶占有制并非进入文明时代的良渚文化的社会形态”的观点,并提出了良渚“方国”的三个特征。  相似文献   

2.
良渚文化发现已历五十余年了。长期以来,由于没有进行大规模的考古发掘,资料缺乏,其文化面貌和社会性质一直若明若暗。近几年发掘了良渚文化几处重要遗址和墓地,特别是1988年《文物》杂志第一期发表的《浙江余杭反山良渚墓地发掘简报》和《余杭瑶山良渚文化祭坛遗址发掘简报》,使人们对这些间题有进一步的认识,尤其是良渚文化的社会性质明朗化。本文仅就反山墓地和瑶山祭坛的有关问题谈谈个人的见解,并论及良渚文化的社会性质。一、关于反山良渚文化墓地性质根据发掘简报的资料,此处墓地是就  相似文献   

3.
正目次一时空范围和具体研究步骤二良渚文化各地区的聚落分析三聚落形态反映的社会和环境信息本文是对良渚文化聚落的宏观研究,由于良渚文化所在的环太湖地区还没有进行过区域系统调查。但幸运的是,本区开展的考古发掘工作较多,良渚文化遗址的资料较丰富,可以弥补这一缺憾。同时,在发掘过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大部分为墓地,且高等级墓地的比例较大,因此本文分析的依据主要也是这些墓地。而从目前良渚文化研究的现状看,良渚文化的居址和墓地大体是一对一的关系,因此一个墓地大体能代表一个村落。这样的现状对聚落考古研究有利有  相似文献   

4.
马竹山  方向明  陆敏仙  程杰  杨根文 《文物》2012,(6):4-16,1,2,97
戴墓墩遗址位于浙江省平湖市乍浦镇,遗址总面积约16万平方米。2001年3月,平湖市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小范围的发掘,已发现1处良渚文化红烧土堆积和5座良渚文化墓葬,随葬器物有陶器、玉器、石器等。发掘表明,这是一处良渚文化祭坛和墓地的复合遗址,5座墓葬的年代为良渚文化中期。此次发掘出土了一批精美的陶器,其中带盖宽把陶杯是良渚文化陶器中的精品。  相似文献   

5.
朱雪菲 《东南文化》2016,(5):121-126
2016年2月"江苏省兴化、东台市蒋庄遗址考古成果专家论证会"对位于江苏兴化、东台的蒋庄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就相关问题展开讨论。专家们认为:大规模的良渚文化墓地是蒋庄遗址最重要的发现,说明了良渚文化已经扩张到长江以北,有助于学界更新对良渚文化的认识;蒋庄遗址葬制葬俗多样、人骨保存完好、随葬玉器等级较高,为良渚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蒋庄墓地的年代框架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科研工作来确认,未来的遗址保护工作还需要地方政府给予积极的配合。  相似文献   

6.
《南方文物》2008,(3):29-49
在本期《南方文物》“两重两利、文明重光”栏目中选登了《浙江余杭星桥后头山良渚文化墓地发掘简报》、《浙江安吉龙山越国贵族墓》和《广东省韶关市矮石墓地发掘简报》三篇简报。  相似文献   

7.
<正>良渚文化玉器的出土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但良渚文化玉器的辨识则是自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的。1973年在江苏草鞋山遗址良渚文化M198中发现了琮、璧、钺等玉器与陶器伴出的事实,首次从层位关系上确认了琮、璧、钺等玉器的良渚文化属性,使人们终于摆脱了传统史学观的束缚,开始对良渚文化玉器的年代与文化面貌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1986年浙江余杭反山和瑶山良渚文化墓地的发掘,数以千计大量玉器的集中出土,不仅解决了一些玉器的名称、用  相似文献   

8.
在本期《南方文物》"两重两利、文明重光"栏目中选登了《浙江余杭星桥后头山良渚文化墓地发掘简报》、《浙江安吉龙山越国贵族墓》和《广东省韶关市矮石墓地发掘简报》三篇简报。  相似文献   

9.
正逾五千年的中国文明率先发端于东南,早在崧泽阶段,江苏的东山村已经发生明显的社会分化,进入良渚阶段,文明化进程加快步伐,社会结构出现质的变化,并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早期文明同步发展。中国东南地区的早期文明,良渚文化神权的地位和作用特别突出。但是由于缺乏可靠的文字记载,对于良渚文化神祇系统的认知几乎空白,因此目前只能对其图像进行分  相似文献   

10.
反山良渚文化墓地初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86年,我们在浙江余杭县良渚遗址群内的反山发掘了一处良渚文化的大型墓地。反山总面积在2700平方米以上,这期发掘仅在西部660余平方米的范围内就发现了11座良渚文化大墓,出土随葬品1200余件(组),其中玉器占90%以上。反山墓地系  相似文献   

11.
高城墩遗址位于江阴市璜土镇大坎村高城墩自然村北,是一处以良渚文化为主体的古文化遗址,是目前所知纬度最北、距长江最近的良渚文化高台墓地遗址。  相似文献   

12.
何驽 《东南文化》2016,(4):43-49
浙江余杭瑶山、反山贵族墓地的考古资料显示,两处墓地属于两个不同的统治阶级集团,集团内都是由男性担当社会管理和防卫职能,由女性担当社会宗教和纺织业职能,但两个集团职能的侧重不同,前者偏重于宗教祭祀,后者偏重于社会管理和政府财富。这两个社会控制集团联合执政或轮流执政,显示出良渚文化公共权力的传递与分割似与职能有关,符合民主国家权力集团组合的特征,成为良渚文化作为商业国家的社会政治的民主特征。良渚文化民主政治的社会中坚支撑是由拥有殷实财富和中等社会地位的中等集团所构成的"中产阶级",良渚社会统治集团内部成员也是由"中产阶级"晋升而来。  相似文献   

13.
翟杨 《东南文化》2012,(3):92-96
通过对反山、瑶山墓地出土玉器纹样的分析,可以认为良渚社会细线刻神兽纹存在不同的纹饰风格,其雕刻是在不同族群进行的。一些墓地出土细线刻纹样的相似性表明良渚文化贵族集团在很大空间范围内存在着玉器交流的现象,这对认识良渚社会各贵族集团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陈亮 《文物世界》2007,(5):3-10
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玉器以其特有的品位和属性,融入到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以红山文化玉器和良渚文化玉器为代表,形成了第一次发展高潮;至商代晚期以殷墟玉器为代表,达到了第二次发展高潮。西周玉器承前启后,又有新的发展,因目前尚未发现西周王室墓地,无法观其全貌。但宝鸡西周古氆国贵族墓地中出土的大量精美玉器,为我们管窥西周玉器艺术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5.
自从30年代对良渚遗址进行发掘以来,迄今已有50余年了.在这50多年的时间里,良渚文化的一些典型遗址和墓地不断被揭示出来,诸遗迹单位的早晚序列已逐渐明晰,为良渚文化的进一步分期提供了有利条件.但至今对良渚文化分期的研究还很少有文章论及,虽然已有同志进行了分期研究,但仍感过于粗略,不能全面反映出良渚文化在长达一千余年时间里各个不同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本文将依据现已发表的考古资料,结合一些典型遗迹单位的地层关系和陶器组合,利用类型学的科学手段,对常见的、发展演变规律比较明显的器物进行分期,旨在划分出良渚文化的几大发展阶段,同时兼谈良渚文化的分布区内不同区域间所呈现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良渚文化土筑高台既是祭祀天地的场所,又是埋葬显贵的墓地;它集中反映了良渚文化时期多种祭祀内容的统一,蕴寓着通天、祭社和祭祖。  相似文献   

17.
作为体现权力和信仰的良渚文化玉器,其种类和组合、品质和数量、形制和刻纹反映了拥有者的身份、等级和地位,琮、璧、钺(玉钺杖)和复杂玉头饰,以及标识独特身份的独特玉器成为良渚文化成组玉礼器的核心内容。神像是良渚文化成组玉礼器的灵魂,具有复杂几何结构、且形制和神像自始至终贯穿的琮,成为良渚文化成组玉礼器最重要的代表。反山王陵是良渚古城遗址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高等级墓地,M12:98大玉琮也是迄今为止出土的雕琢最为精美的良渚文化玉琮。反山大玉琮作为良渚文化玉琮的集大成之作,对其及良渚文化琮的出土情景、形制与结构及其反映的观念与信仰、制作工艺等进行详细而系统的解读,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良渚玉文明的内涵和本质。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良渚文化墓葬与居址的分布等特征,认为良渚文化核心家庭已成为有真正独立地位的社会组织良渚文化这一独特的社会组织形态的产生是与其社会分层运动同步进行的,其本身则已成为社会演进的最好标识  相似文献   

19.
花厅墓地出土玉器主要有大汶口文化自身因素和良渚文化因素两部分。长方形钺、环璧类玉器和各种耳饰,应是大汶口文化的自身因素。刻有神徽的玉琮、琮形管、玉璜、玉梳背、刻有神徽纹样的玉锥形器和有段玉锛以及多数串饰,则来自南方的良渚文化。花厅墓地之前的大汶口文化早期阶段,海岱地区玉器数量和种类均较少,尚未形成独立的玉器文化体系。到花厅墓地时期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阶段,在良渚文化的强烈影响下,逐渐形成以玉钺、大型玉刀、各种环璧、牙璧及梯形绿松石耳饰等为基本内容的海岱系玉器文化。这一玉器文化体系的形成对中原地区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玉器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下游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公元前3305-前2130)的下限已接近夏代。近年一些重大考古发现,使许多学者认为,良诸文化已跨入文明时代的门槛。文字是文明的一项重要标志,良渚文化不少玉器、陶器上发现有刻划符号甚至文字,也可说明良诸文化闪烁着文明的曙光。到目前为止,刻划符号最多,字符化程度最高的良渚文化器物,是存于美国的一件陶壶。由于存于异国,能目睹它的中国学者极少,有少数临摹的字符图样刊布,但不够准确,给进一步的研究带来了困难。这件珍贵的陶壶似乎还裹在神秘的雾馒之中。这件陶壶是灰黑色的贯耳壶,1940年前后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