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对外贸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莉 《人文地理》2000,15(5):34-38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显著的特征,改革开放使中国及时赶上经济全球化的高潮,对外贸易则是中国与世界经济交流的主要形式。本文在概述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上,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表现出对外贸易额迅猛扩张、外贸结构不断优化、不断深化的外贸体制改革以及波动之中的贸易条件等特征。展示了中国对外贸易空间分布不均衡的格局,无论国内对外贸易的分布还是主要贸易伙伴的构成都体现出这一特点,说明中国的对外开放仍然处在较低的水平,并分析了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的经贸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一向主张世界上各民族、各国家要平等、互助并横向发展经济联系。然而,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并没有直接提出对外开放问题。十月革命后列宁针对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所面临的极端困难的局面,初步提出了对外开放思想,并运用这一思想指导了苏俄人民的具体实践活动。历史进入20世纪80年代,因为战后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列宁的对外开放思想,提出了一整套对外开放理论和政策。  相似文献   

3.
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在中国内地的五次召开,加强了海内外客家人对族群身份的认同和文化寻根;促进了客家文化和“客家学”学科的发展。大会活动所带动的资金的运作,并由此形成的中国客家侨乡与海外华商的经济网络,对于扩大举办地的对外开放,加速举办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对中国的研究起源于18世纪初,经历了俄国早期、苏联时期和俄罗斯时期三个历史阶段,学者们对新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阶段从不同侧面展开了研究。1999年以来,俄罗斯学术界对当代中国的研究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国在经济发展、改革和对外开放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俄罗斯学者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中国的经济问题,中国的对外政策和俄中双边关系,社会政治史和中共党史,以及对当代中国的某一位具体人物的研究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浅谈沿边城市的开放及其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郭吉峰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沿边开放城市具有毗邻边境的区位优势,地处边疆民族地区对外开放前沿,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沿边城市的开放,不仅增强了自身经济实力,使自我地位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6.
唯物史观与明清农业经济史研究的一个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明清农业经济史研究悖论的提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最基本的原理,就是历史社会的进步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的。自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引进到中国历史学的研究中来之后,中国的历史学家们力图运用这样的原理来阐释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向。中国历史学家的努力,取得了许多与旧史学截然不同的卓越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学的学术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我国对外开放国际历史地理背景的三个方面:1.近现代世界先进经济技术的地理扩散方向;2.战后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移;3.世界经济重心东移,太平洋时代即将到来。这三个方面都为我国对外开放,吸收国外资金、技术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相似文献   

8.
郑和、王景弘下西洋恢复和发展了中国与亚非国家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开辟了中国到达红海及东非沿岸的航道,打开了人们的眼界,促进了世界航运业的发展,促进华侨移入南洋,并为开发南洋作出贡献,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通过纪念和宣传郑和、王景弘下西洋的史迹,将会加深中国与亚非国家的互相了解和传统友谊,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郑和、王景弘下西洋表现出艰苦奋斗、不怕困难,勇于开创和探索的献身精神,是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它表现的面向世界,勇于开拓精神,对今天我国的进一步对外开放有着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1962年,在深圳尝试对外开放的时候,有十多万人次涌入深圳,五万多名外流、逃港未遂人员被收容遣返。斗转星移,随着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高。近年来,从香港及海外回流的人越来越多,逃港现象已成为历史。  相似文献   

10.
齐芳 《沧桑》2010,(2):4-4,243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中国从努力开放逐步走向封闭,对外开放是在低层次上进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的对外开放实现了从封闭到开放的历史性转折,并不断深化和扩大,中国的综合国力与国际经济地位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中国从努力开放逐步走向封闭,对外开放是在低层次上进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的对外开放实现了从封闭到开放的历史性转折,并不断深化和扩大,中国的综合国力与国际经济地位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同志顺应历史潮流,把握时代脉博,在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我国改革与建设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系统的对外开放理论。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就其内容而言,不仅对我国为什么实行对外开放提供了客观基础,而且为如何实行对外开放提供了原则指导。一、邓小平基于对时代主题的深刻认识,明确提出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科学论断,高度概括了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前提下,世界市场不断发展和扩大,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生产和市场,以及资本、金融、信息等…  相似文献   

13.
葛玉红 《民国档案》2013,(3):97-101
沪宁铁路是近代中国最为重要和最有价值的线路之一,它横跨长江下游最为富庶的地区,它的出现对近代中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江苏经济的现代转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改变了江苏传统交通运输格局,进而影响了近代江苏经济格局的重构,促进江苏沿铁路经济带的形成,成为江苏经济对外开放的纽带。沪宁铁路至今仍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通商口岸制度,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经济现象。近代中国经济地理学的格局和区域经济差异等内容,可以利用当代经济地理学、GIS技术、经济学等研究方法结合历史数据进行考察。近代中国一百多个通商口岸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沿海、沿江、边疆对外开放的地理格局,为现代化提供了条件,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空间扩张,也重构了中国的经济区域。为探究近代中国通商口岸影响下的经济区域变化,首先对通商口岸体系子口税贸易在地理空间分布进行探讨,初步界定一些较大通商口岸的影响区域,进而通过数量化和GIS方法,特别是使用空间交互模型得出结论。通商口岸体系是区域经济现代化的代表和系统性的研究对象,直接影响到当代中国的经济地理格局,可对当前中国经济地理区划提供有历史与现实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唐宋寺院田产来源的变化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必昌 《民俗研究》2008,(3):227-237
唐宋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这种社会变革不仅贯穿于当时的世俗生活,也贯穿在当时的宗教世界之中。佛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之一,经过汉唐以来的发展,佛教思想深入人心,社会各阶层信奉佛教者比比皆是。而与世俗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便是佛教寺院经济的发展、繁荣与衰弱。在中国古代农业社会里,土地是最基础和决定性的生产资料,也是衡量经济实力最重要的指标。对于佛教徒修行的道场和活动中心的寺院也不例外,土地是寺院、僧侣赖以生存的经济支柱,是寺院经济的最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东北地缘关系及因应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士君  陈才 《人文地理》2003,18(6):16-19
本文以历史、现状、未来的视角对中国东北及东北亚地区地缘关系的发展变化进行了总结和趋势判断。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因应对策,即:在地缘政治方面与俄罗斯合作,防御日美联合及其构建地区性防御体系;在地缘经济方面与日韩合作,促进东北亚经济的共同发展;在具体策略方面,推进对国内和对国外两个开放,以开放促开发,促进区际联系和国际合作,用地缘经济促进地缘政治的良性发展,为东北区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17.
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正式挂牌成立,表明我国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决心。如果说上海自贸区的成立打开了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大门,那么,35年前的1978年确定对外开放,则是我国以开放的姿态,冲破封锁和自我封闭的束缚,走出国门看世界的开始。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是一个开放的民族.通过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国外资源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繁荣的重要因素.唐代的经济繁荣就与对外开放,实现与国外的经济交流有很大的关系,与当今我国的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有很多相似之处,且不乏一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文化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活空间的投影,是经济活动和文化活动最为频繁,文化经济最为发达的地理空间,对城市的文化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具有较高的典型性和针对性。本文从文化与经济本质上具有的共生性入手,简单叙述了文化与与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必然性,进而归纳了文化经济对于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经济效益,软化经济基础,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等几个方面,文章第三部分对文化与经济相互融合的状态进行划分并概括为从三个层次,文章最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活空间的投影,是经济活动和文化活动最为频繁,文化经济最为发达的地理空间,对城市的文化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具有较高的典型性和针对性。本文从文化与经济本质上具有的共生性入手,简单叙述了文化与与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必然性,进而归纳了文化经济对于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经济效益,软化经济基础,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等几个方面,文章第三部分对文化与经济相互融合的状态进行划分并概括为从三个层次,文章最后通过解析文化经济与经济发展的相对平衡关系,提出了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应不失时机地对文化经济的发展进行必要的引导和规划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中国税制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2年,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此,中国于1994年实施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内容最深刻的一次税制改革。经过这次税制改革和9年来的逐步完善,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税收制度,对于保证财政收入、加强宏观调控、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回顾1992年以来中国税制改革、发展的情况,目的在于真实地反映11年来中国税制发展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总结经验,为今后中国税制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