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薛侃,字尚谦,号钝子、常思子、中离。揭阳县龙溪都凤里(今潮安县庵埠镇1人。生于明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六月二十九日,卒于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薛侃是明朝中期一位道德学问都深有影响的学者。被誉为岭南一代心学大师,与翁万达、林大钦、萧端蒙、林大春、唐伯元、林熙春、郑大进、黄仁勇、丁日昌并称潮汕“明清十杰”。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丁日昌是近代主张向西方学习,走自强道路的政治家。然而,鲜为人知的、更能体现丁日昌民族情结和民族贡献的是——丁日昌提出了他的侨务观念,从而成为开启中国侨务的先驱。  相似文献   

3.
从莫友芝<持静斋藏书记要序>、<郘亭日记>和他写给丁日昌的信札等资料来看,莫友芝是丁日昌的藏书目录<持静斋书目>的初撰者.丁日昌随后又对该书目作过修订,同治末年在广东揭阳刊行,今传本都是此版之印本.  相似文献   

4.
丁日昌(1823—1882年),字雨生,清末广东丰顺县人,贡生出身,官琼州训导,以守城功保知县,后积功升道员,授苏松太道,调两淮盐运使,擢江西布政使,官至江苏、福建巡抚,并充兼理各国事务大臣,为近代中国一个爱国的富有革新精神的政治家、洋务运动的实干家和晚清政坛中具有卓识远见的“人杰”。[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丁日昌(1823-1882),字禹生、雨生、持静,丰顺汤坑人。以贡生入仕,曾入曾国藩幕府,协助曾国藩、李鸿章办洋务,开办江南制造局,任总办兼苏淞太道。同治初迁两淮盐运使、江苏布政使、江苏巡抚。光绪元年(1875)改福建巡抚,开办台湾煤矿及电讯事业,后以病辞职,定居并病逝于揭阳榕城。作为洋务派人物,对于推动清代末期中国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丁日昌有过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丁日昌,字雨生,亦作禹生,1823年生于广东丰顺县汤坑乡。少年丧父,赖母纺织为生。1857年以廪生授琼州府学训导,1859年任江西万安县知县,1861年罢官后,入曾国藩幕。1863年被李鸿章奏调去沪,开始从事洋务活动。由于成绩显著,累迁苏松太道、两淮盐运使、江苏布政使、巡抚,以后又任福州船政大臣、福建巡抚。1877年回籍养病,  相似文献   

7.
方英 《安徽史学》2002,(4):48-53
台湾的近代化运动起步稍晚于大陆,但其成效却超过了内地。在台湾的近代化进程中,除了起关键作用的首任巡抚刘铭传外,淮系人物中还有丁日昌、吴赞诚等,包括淮系首领李鸿章本人,都曾起过不同程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清政府转变治台政策,积极实行"开山抚番",历经沈葆桢、丁日昌、吴赞诚等重臣巡台、治台时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光绪七年(1881年),岑毓英调补福建巡抚,办理台湾防务事宜。他在任上两次渡海赴台,继续推行"开山抚番"政策,为台湾近代化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也为刘璈、刘铭传等人的治台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文献》2017,(3)
国家图书馆藏《常熟翁氏亲朋书札诗翰》中有丁日昌致翁同龢手札十二通,均未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的《丁日昌集》。经考证,这批信札作于同治八年至光绪六年间,涉及丁氏专办船务、巡阅台闽、陈情疏奏的从政经历,也可见清廷就中秘换约、古巴华工问题、马嘉理事件、日本占领琉球等事与各国交涉的重大外交史实。  相似文献   

10.
同治年间,丁日昌认为中西接触之扩大是千载未有之变局,李鸿章认为西人东来侵略是三千年来之大变局,王韬认为是四千年来之大变局;光绪年间,曾纪泽认为是五千年来之大变局,张之洞则认为是中国自古以来前所未有之变局。有识之士警觉到,巨大的世变正要降临中国。紧随着这样的认知的,是诸多重要观念的出现和与之相应的行动:有了主权意识和自强观念,自然就有了操练西洋枪炮、  相似文献   

11.
丁日昌(1823—1882)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走改革自强道路的早期倡导者二一,是具有远见卓识的爱国政治家和富有革新精神、引进先进科技、创办近代工业的实干家。有史以来,我国的第一个机器制造局、第一条电报线、第一条自建铁路、第一  相似文献   

12.
在洋务派中,清廷政要认为李鸿章能见其大,丁日昌能致其精,沈葆桢能尽其实,郭嵩焘既精且大.李鸿章与郭嵩焘都是洋务派的佼佼者,志同道合,互相支持.又同受守旧派的攻讦,同病相怜,互相同情,互相安慰,形成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  相似文献   

13.
吴氏三兄妹     
吴保初为清广东水师提督安徽庐江人吴长庆次子,以名公巨卿之子而能胸怀大志,卓尔不群,诗有声,与湖北巡抚湖南浏阳人谭继洵之子嗣同、湖南巡抚江西义宁人陈宝箴之子三立、福建巡抚广东丰顺人丁日昌之子惠康,并称为“清末四公子”.  相似文献   

14.
近代以来,广东藏书家辈出,伍崇耀的粤雅堂、谭莹的乐志堂、潘仕成的海山仙馆、丁日昌的持静斋、孔广陶的岳雪楼、莫伯骥的五十万卷楼、曾习经的湖楼……,皆颇具规模,名噪一时。然而,以藏书丰富而又精通版本目录学来沦,则当首推续书楼主——伦明先生,他集藏书家、版本目录学家、大学教授于一身,在近代广东藏书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日本因为拥有铁甲舰,欺中国无铁甲舰,悍然出兵侵略台湾,刺激了清政府.丁日昌等极力主张购买铁甲舰,抵抗日本的侵略.但是,清政府不少高级官员认为,外国的威胁主要来自俄国,不是日本,且财政困难,不赞成购买铁甲舰,致使中国拥有铁甲舰比日本晚了11年.1888年,北洋舰队建成,实力超过了日本.此后,又停滞了,日本海军又远远超过了中国,挑起甲午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历史的教训是沉痛的.  相似文献   

16.
近代福州的房子大多由木头修建.又因福州地处副热带高压.秋季焚风效应明显,火灾频发,故有“纸裱的福州”之称。丁日昌曾描述:“闽省居民.墙屋多系编竹涂泥,烟焰所及,顷刻成灰烬”。为此.清政府曾建立专门的消防队伍——伙军.应对火灾。  相似文献   

17.
《文献》2017,(2)
周中孚《郑堂读书记》稿本,历经朱为弼、丁日昌、刘承幹收藏,于1949年流入英国,今藏剑桥大学图书馆。《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的南京图书馆藏《郑堂读书记》稿本,实际应是周中孚为上海藏书家李筠嘉编纂的一部藏书志。稿本《郑堂读书记》有多处文字可正刻本之误;其在作者仕履方面与刻本之不同,可以考见《郑堂读书记》部类排列和佚稿之情况;稿本中的增删之处,也可考见《郑堂读书记》之撰述历程及宗旨。  相似文献   

18.
《中国钱币》2009,(1):26-29
宝苏局是江苏省铸钱局,始建于康熙六年(1667),为江苏省局。雍正八年(1730)七月改为宝苏局。局址在古城苏州。咸丰三年(1853)十二月开铸当十钱。咸丰四年(1854)二月正式铸造当十、当五十、当百大钱,并在苏北清江浦(淮阴),增设宝苏分局(淮安局)铸当十、当二十、当三十、当五十、当百大钱,以及试铸当五百、当千大钱。  相似文献   

19.
目前,学界关于东丹国的废罢时间有天显五年(930年)、天显六年(931年)、乾亨四年(982年)、统和十六年(998年)之后、太平九年(1029年)诸说,其中以金毓黻先生的乾亨四年说最为流行。本文通过东丹国中台省的变迁、东丹国外交往来两个方面进行探讨,认为东丹国废罢时间当在会同元年(938年)。辽朝于会同元年获得燕云十六州之后,辽太宗将东丹国的南京改为辽朝之东京,将东丹国中央机构中台省划归东京,东丹国名存实亡。天禄五年(951年),随着世宗被弑、安端被黜,东丹国名实俱亡。  相似文献   

20.
胡学亮 《纵横》2011,(7):31-34
1921年,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出席会议的各地代表共13人,分别是李达、李汉俊(上海),张国焘、刘仁静(北京),毛泽东、何叔衡(长沙),董必武、陈潭秋(武汉),王尽美、邓恩铭(济南),陈公博(广州),周佛海(旅日),包惠僧(陈独秀指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