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钱钰  戴群 《东南文化》2021,(3):148-154
南京博物院在民国馆策展中首次创新实践了"城市历史景观再现"展览模式,并在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展中将这一模式延续与深化."城市历史景观再现"展览模式是在复原的城市(镇)历史场景中由工作人员与观众共同展开真实的活动,并融入商业行为、互动体验、非遗展示,将知识和信息以通俗、有趣的方式转译出来.这种平易近人的体验互动模式可以给观众身临其境之感,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这种活态的展示模式对后期的管理和运营有较高要求.  相似文献   

2.
博物馆的陈列与展览在保存传统文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要使展览收到好的效果,就要求文博人集思广益、精心设计,提供人性化的服务,以吸引更多的观众。  相似文献   

3.
康婧  郑霞 《东南文化》2023,(4):164-171
科普展览如何最大程度发挥其教育功能,目前博物馆学界尚缺乏学理支撑。具身认知理论为科普展览的学习体验设计提供了新视角。然而,部分科普展览由于对观众学习体验的设计思路和实现方式的认识不清晰,以至于将观众学习体验的具身化设计简单理解为“动手做”与“互动式”。为解决上述问题,策展方应基于具身认知理论深入分析身体作为媒介与展览场景之间的关系,构建感知层、交互层、映射层和意义建构层的设计思路,从整合感官元素、鼓励兴趣驱动的现象性体验,优化互动展品、引发问题驱动的探索性体验,激活身体图式、加强先验知识驱动的解释性体验,以及重视反思观察、支持个人意义驱动的相关性体验等四方面,来实现科普展览学习体验的具身化设计。  相似文献   

4.
任晓莹 《东南文化》2020,(5):167-172
博物馆作为提供历史阐释与生成公共记忆的场所,其历史类展览具有特殊的意义"。他者"(the other)是人类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在叙事性展览中恰当运用"他者"视角,能够提供多角度、多层次的藏品解读,激活展览所呈现的历史叙事"。呦呦鹿鸣:燕国公主眼里的霸国""漂海闻见——15世纪朝鲜儒士崔溥眼中的江南"借由"他者"视角展开叙事,藏品不再单纯作为永远存在于当下的、被观赏的物品,而是成为可以通过观众的感受捕捉、存储和回忆的故事,完成了从"物"到"事"的转化。通过身份或心理的互换,将静态的物品转变为生动的历史叙事,让观众获得感同身受的体验。这说明,将对国家、民族、宗教、性别等身份认同的感知作为历史类展览的切入点,可以激发观众在参观中产生移情效应。博物馆展览应当将藏品看作唤起观众情愫和感知力的媒介,而非默默无言的艺术品。  相似文献   

5.
为了更好地满足现代观众不断提高的精神需求,博物馆文物陈列展览需要不断创新自身的内容设计,在满足故事性与叙事性、多样性与互动性、教育性与普及性、保护性与可持续性的原则下,根据文物特点、基于历史时期或事件等确立主题思想,并通过引入、主体、结尾三个部分构建一个有层次、有逻辑的展览内容结构,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历史文化知识。在文物陈列展览中还应该采取多样化的互动设计,包括多媒体展示、互动游戏、模拟体验等,丰富观众的参观体验,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和期待。  相似文献   

6.
赵莉 《东南文化》2021,(4):164-170
近十年来,"海上丝绸之路"主题展览成为热点.2018年湖南省博物馆举办的展览"在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体现出鲜明的跨文化诠释叙事策略.该展以"海丝"文化的两端中国和意大利作为叙事共同主体,形成双向叙事维度,通过还原跨文化生成的过程,凸显了展览的叙事动态节奏,实现展览主题与结构的内在统一,带来了跨学科视野下的叙事方法论创新.这是博物馆语境下聚焦"海丝"文化命题作出的有意义探索,为解决当下"海丝"展览同质化现象提供了启示性经验,对引领"海丝"主题展览叙事的多元走向具有开创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水平的提高,民众在物质生活之外愈发关注精神文化生活。现代社会对于文化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作为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基层文化服务载体,各种特色的博物馆正在不同的细分文化方向上发挥着积极的文化宣传作用。博物馆的核心展览内容体现在展品上,而如何规划和设计展出的形式与内容,已成为现阶段博物馆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从博物馆展览陈列内容的角度,增强其历史文化内涵的丰富性与深入性,突出展出内容的实质与文化意义。文章将结合上述研究方向,围绕历史类博物馆的文物陈列展览内容展开探讨,深入分析其内部的文化关联性及历史文明的传达表现方式,希望以此为相关的文化服务类产品开发及博物馆运营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8.
胡宇哲 《东南文化》2020,(3):157-162
叙事是当代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这一理论尤其关注过去如何被表现出来并为大众所理解。近年来博物馆学也在进行某种"叙事转向",博物馆的历史类展览可被视为一种叙事,同样为大众提供理解过去的途径。但历史类展览与历史叙事之间的关系仍有待深入研究,当代史学理论可为之提供思路。由此出发,不仅要重视展览本身,也要重视博物馆作为一个空间的配合作用,将展览和博物馆视为一个整体。同时,在设计历史类展览时,不能仅将藏品展示出来,更应该思考通过藏品形成怎样的历史叙事,以及如何形成这样的历史叙事。  相似文献   

9.
高等学校博物馆藏品展览是高等学校博物馆履行服务职能的重要方式。本文从高等学校博物馆开展藏品展览的主要特点、积极效应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并具体提出了相应的强化措施。  相似文献   

10.
过去几十年的博物馆研究和博物馆专业人员实践探索了博物馆传播的关键原则。博物馆展览建设有策划、设计、施工三个阶段。阐释策划阶段要弄清楚为什么要做这个项目,目标观众是谁,主题是什么,展览的背景情况是什么。阐释设计阶段就要了解展览内容,进行分众传播,具有可达性和真实性,而最核心原则是激发、关联和揭示。施工是实现一个高质量博物馆展览的最后阶段。这些阐释策划、阐释设计、内容创意和展览实施中的规范和标准是博物馆创建世界级展览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和观众沟通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杨瑾 《东南文化》2018,(2):98-104
女性题材的展览主要分为女性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综合类博物馆的常设展览和临时展览,旨在以"物"为媒介来展示女性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追求,与公众一起讨论有关女性的话题,甚至包括一些敏感的、有争议的现象或问题。博物馆以女性为题材,组织展览和教育活动,关注、探讨并传播女性文化,一方面反映出博物馆关注并回应女性广泛参与社会生活并贡献于社会变革与发展的现实,发挥博物馆作为时代潮流倡导者和引领者的作用;另一方面,女性观众数量增多,参观需求多元化且女性广泛参与博物馆事务,对博物馆展览理念也产生一定的影响。然而,博物馆的女性主题展览也存在数量少、展览和诠释活动中对女性价值和意义挖掘不够等问题,需要在理念和实践上进一步改变。  相似文献   

12.
学术研究成果和展品形象资料构成了博物馆展览的学术支撑体系,直接影响着展览的质量和水准。地方博物馆应加强展品形象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地域文化资源的挖掘研究,以加强展览学术支撑体系的建设,提高展览的建设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3.
信息定位型展览:提升中国博物馆品质的契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定位型展览以博物馆的综合素质为基础,涉及到博物馆的收藏政策,藏品研究的深度与系统性,展览组织的合理性,展览的传播技术及与展览相关的辅助教育等。只有各个环节都符合科学的要求,才有可能建造观众喜欢看、看得懂,能得到启迪与教益的展览。因此,应以信息定位展览的建设为契机,确立以"保存社会记忆"为核心价值观的收藏政策;加强藏品研究,为信息定位型展览提供学术支撑;建立合理的程序与标准,开展展览评估,打造具有良好传播能力的展览;拓展深化传播效果,开展丰富的公众教育活动,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当代博物馆的品质。  相似文献   

14.
龚良  毛颖 《东南文化》2016,(6):6-12
21世纪以来,中国博物馆的大型原创性特展工作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南京博物院龚良院长指出,大型原创性特展作为博物馆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的文化产品,既能衡量博物馆的发展活力,也有利于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博物馆应根据自身的定位和特色完善藏品体系,从而确定展览主题,制订展览规划。高校应该围绕研究公众、服务公众调整博物馆学的课程设置。试行中的理事会制度将有助于推动博物馆为公众提供高品质的文化服务、满足公众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南京博物院近年大力推行策展人制度,鼓励策划大型原创性特展,重视并强调展示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2016年度举办的"法老·王"展是一次用低票价、非营利的方法,举办了一个不用财政资金、为公众提供优质服务的高品质展览,并将展览作为文化创意产品的有益尝试,将为中国博物馆界提供一个可复制的成功案例。  相似文献   

15.
关昕 《东南文化》2018,(6):98-103,127-128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作为博物馆展览的主题已成为常态。经过多年的发展,"非遗"主题展览已经形成了相对模式化的叙事类型和同质化的发展特征。这一现状反映了多重话语博弈下的行业惯习,同时也体现了非遗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行政话语所应有的限度。"非遗"主题展览应与强调多元、互动与阐释性的新博物馆学发展趋势相呼应,关注非遗变化与改造的实践性,摆脱"非遗"话语与行业惯习接驳的逻辑自洽,反思性的回归博物馆多线和声的智识传统,从而使非遗与展览的关联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现代博物馆经营的核心是展示教育和开放服务.在免费开放后,如何提升我国博物馆的展示教育和开放服务水平,提高博物馆服务社会的质量,是我国博物馆经营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博物馆发展、管理经验,制定相关考核指标,促进馆际交流与合作,推动博物馆展览延伸和拓展教育活动的开展并加强对文化产品的开发,以促进我国博...  相似文献   

17.
Needs for protecting cultural manifestations marked as ‘heritage’ are often claimed when they are at the risk of destruction or when they are being destructed. Considering destruction as opposed to protection, groups concerned with heritage, such as the state agencies, archaeologists, and the locals, tend to emphasise the value of heritage. Focusing on the case of the Roman mosaics discovered in Zeugma, southeast Turke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ways in which the destruction of heritage is perceived and understood, and what aspect of destruction is emphasised to claim its significance for heritage. Analysing in what way destruction of the Zeugma mosaics is problematised, this paper also considers the political aspects of presenting the destruction of heritage, in particular, in campaigns for heritage preservation. Through this, the paper examines how stories of destruction work to produce and enhance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protection and destruction, and suggests how the fragmentary or ruined state of heritage objects can be alluring.  相似文献   

18.
博物馆文化遗产的数字展示与实体展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遗产分为有形(物质)和无形(非物质)两大类,数字展示和实体展示则可视为展示的两大系统。针对文化遗产的展示系统应基于观众对展示对象(即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体验的需求。数字展示不仅对无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尤其重要,也是文化遗产教育推广和公众获得文化遗产相关知识的较佳途径。但毕竟数字展示是虚拟现实,对观众的"原真性"体验而言存在着缺憾,因此数字展示宜结合实体展览,以满足观众的需求并进一步促进各地区之间人们的社会交往和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9.
苏东海  毛颖  龚青 《东南文化》2012,(1):19-26,127,128
21世纪以来,我国的博物馆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高潮,博物馆理论与发展研究面临许多新的重大课题。博物馆学家苏东海先生认为:博物馆理论研究需要从博物馆发展实践着手,博物馆发展研究要重视发展战略和时代主题的研究;生态博物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行动的新思维,呈现出与传统博物馆两极分化、对立统一的关系,其成功应建基于让文化的主人真正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扬体现了当前国际博协的战略思想,是博物馆的时代主题;博物馆应充分认识并强化自身独特的知识、审美和道德特征及其价值,提升专业功能与社会职能,增强文化竞争力;博物馆理论工作者应直面博物馆领域的复杂形势,加强对国内外博物馆以及博物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探索适合中国博物馆发展的理论体系和发展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博物馆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