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毛邦初斗蒋     
秋思 《文史春秋》2005,(11):51-52
1949年蒋介石逃到台湾后,于1950年3月复任“总统”之职。为了能巩固自己摇摇欲坠的统治,度过危机,蒋介石着手对国民党的政治、军事进行改组,同时对官吏们进行整肃:一方面是驱逐千夫所指的贪官污吏,以改善国民党的公众形象。另一方面则要冻结那些与美国关系密切、精明干练、有可  相似文献   

2.
秦立海 《纵横》2009,(2):24-27
1948年3月29日至5月1日,国民党蒋介石在南京召开“行宪国民大会”,选举“总统”、“副总统”,实现“还政于民”。对于“总统”选举,虽然蒋介石迟迟不肯参选,但谁都清楚非蒋莫属。不过,对于“副总统”选举,尽管李宗仁最早打出了竞选的旗帜,但因蒋介石的极力阻挠和反对,整个选举过程还是一波三折,充满了尖锐的矛盾和斗争,并最终演变成了一幕活灵活现的选举闹剧。  相似文献   

3.
1947年5月,国民党著名将领、曾担任蒋介石总统府参军长的商震被派往日本接任“同盟国对日本管理委员会”中国代表兼驻日本代表团团长。他虽身在日本,但注视着蒋介石在他挑起的内战中,军事上惨败,经济处于崩溃状态,政治上孤立;并且亲身感受到,自己虽是“同盟国对日本管理委员会”中国代表,但“弱国无外交”,一切都得听任美国的麦克阿瑟将军颐指气使,屈辱得很。在这种情况下,商震认为蒋介石政权大势已去,对它不再抱有幻想,毅然于1949年3月辞去“同盟国对日本管理委员会”中国代表兼驻日代表团团长职务,留住日本,转而从事房地产和进出口商务了…  相似文献   

4.
1947年春,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无视战场形势的逆转,强行召开了“全国国民代表大会”,准备实行宪政,颁布宪法,选举总统。为了粉饰太平和伪装“民主”,极力拉拢一些党外著名人士参政议政,借以掩盖其一党专政之实。为此,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北大教授、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傅斯年等都先后入阁。在这种形势下,作为享誉海内外的名流学者胡适,自然也成了蒋介石延纳的对象,蒋介石频频许诺他国府委员、考试院长、行政院长以及总统候选人,胡适或拒绝,或犹豫,或欣然允诺,都在当时引起过不小的轰动。1947年1月15日,蒋介石请傅斯年吃饭。蒋介…  相似文献   

5.
王玉杰 《黑龙江史志》2013,(15):165-167
华盛顿在个人权力鼎盛之时辞去北美大陆军总司令,并在身居总统高位时再次选择政坛引退,不再参加下届总统选举,尤其是第二次引退为美国树立了"总统任期不得超过两届"的政治先例,逐渐成为美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美国宪政起到了重要影响。华盛顿不恋权贵、谦逊自知的个人品格,崇尚理性、反对个人英雄主义的人生信念,主张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的政治信仰,对平淡生活的向往以及身体健康问题的个人因素影响着他作出引退的决策;而党派之争、决策的失误使华盛顿在任期内承受着巨大政治压力;但他对美国新制度仍然抱着高度的信任;正是这些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促使华盛顿决定退出政治舞台。  相似文献   

6.
何应钦,陆军一级上将,是国民党军、政界的首要人物。在黄埔系当中,有蒋、何并称,“位极人臣”的地位。历任战区司令长官、总参谋长、陆军总司令、“国防部长”、省主席和“行政院长”等要职。在高层决策谋划中享有“干才”之誉。曾获美国总统罗斯福、英是乔治六世,以及法国与墨西哥等政府授予的各式勋章。98岁谢世时,台湾国民党当局谓之为“英特之才,文韬武略的一生”。坐镇南昌三次“剿共”皆败北中原大战结束后,何应钦不顾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我国东北,拥护蒋介石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讨,积极主张集…  相似文献   

7.
1949年初,随着国民党政治军事形势的急剧恶化,导致蒋介石的下野与李宗仁的上台。国民党“求和”,国共两党进行了举世瞩目的“北平和谈”。但是,由于两党力量对比已今非昔比,中共“不许讨价还价”,结果不肯“投降”的国民党最终被中共以武力“扫地出门”,从而宣告了其在大陆的政治出局。详情请阅《“不许讨价还价”的国共北平和谈》。  相似文献   

8.
浙江奉化溪口镇是国民党总裁蒋介石的故乡。蒋介石有很强的家乡观念,发迹后虽戎马倥偬,政务繁忙,但来家乡的次数依然很多。得意时回乡,荣宗耀祖;失意时回乡,谋划再起;生日回乡,名日“避寿”;清明回乡,祭扫祖宗。正由于蒋介石频频回乡,所以国民党的军政要员多曾来溪口“朝拜”。据已有资料记载,被称为“山西王”的阎锡山曾经三次到过这一地图上并不显眼的集镇,从中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蒋阎关系。  相似文献   

9.
所谓建设“西南大后方”,是指国民党把川、康、滇、黔、桂等省作为抗战的政治、经济后方基地的战略行动。国民党到底何时确定西南为对日抗战的战略大后方,涉及到对抗战前后国民党的内政、外交政策和军事战略方针的评价问题。台湾方面流行着一种观点,认为蒋介石早在1935年初就制定了“建设西南大后方”,“向国内退军”,进行持久消耗战的秘密计划”。这一观点,也为大陆某些学者所接受。我认为,考察  相似文献   

10.
毛德传 《古今谈》2005,(1):20-22
1948年4月19日、29日,国民党“国大”选出蒋介石、李宗仁为正、副“总统”,其就职宣誓仪式,由两名大法官监誓,其中之一就是我国司法界耆宿沈家彝。  相似文献   

11.
二战结束以后尤其是偏安台湾一隅的四分之一世纪里,蒋介石始终坚持反台独立场,不仅对岛内外台独组织及其活动坚决取缔,严厉打击,而且对日本政府及右翼政客支持台独的行径进行了谴责,对其策动台湾当局独立的建议予以拒绝。这是台独势力在此期间未能坐大和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图谋未能得逞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蒋介石提议胡适参选总统前后——蒋介石日记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6年制订的<中华民国宪法>采取内阁制,实权在行政院,总统虽位居元首,但只是"虚位".蒋介石追求实际权力,对"虚位"不感兴趣,曾拟退出竞选,推荐胡适参选总统,自己改任参谋总长或行政院长,从而改变政府形象,赢取美国好感,以利于争取美援.蒋的提议受到国民党高层的普遍反对,以增订<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的办法扩大总统权力,蒋介石遂接受提名,当选为中华民国首任总统.此举与美国政府的期望相反,国民党政权仍然是"独裁的政权",司徒雷登批评蒋介石"害了他自己,也害了国家".  相似文献   

13.
陈红民教授近期发表了一篇颇能引起读者兴趣的文章,使我们对蒋介石遗嘱的背景、内容及特点均有相当了解.陈教授对"蒋介石遗嘱知多少"的回答是蒋氏"至少写过9个遗嘱",没有确定其上限,显示出学者的谨慎.①在陈文所及之外,笔者还真发现了蒋介石的另一份遗嘱,鉴于收录这份遗嘱的台湾出版物在大陆流通并不普遍,照抄于此,供相关学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成立前夕,蒋介石的国际关系观含有多重成分,其消极的一面特别表现在他的日苏必战情结之中。在此背景下,蒋误判了苏联的缔约动机,并在欧战爆发之初主张对德宣战。其后,苏、英、法、日等国的对华态度,和国民政府内部对蒋介石之因应方针的反对相结合,迫使蒋修正了政策,重返等待国际变化的路线。因应苏德条约的挫折及教训对后来的蒋介石外交具有重大影响。本研究还显示:国民政府此期的外交决策允许各种意见进行比较平等的争论,即如蒋那样占据最高权位的人,也不能独断专行。  相似文献   

15.
As a leader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Chiang Kai-shek carried on Sun Yat-sen's legacy of using diplomacy as a force in the modern era and planned to rely on diplomacy to revise China's unequal treaties with foreign powers. Chiang elaborated on Sun's ideas and maintained that diplomacy as a war without battles worked more effectively than wars with battles. Faced with the threat of Japanese invasion, he upheld the strategy of using one foreign country to control another. He expected the outbreak of a war between Japan and the Soviet Union or between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so that a war between Japan and China could be avoided. Chiang engaged in active diplomacy aimed at turning these expectations into reality. His diplomatic strategy had an impact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相似文献   

16.
孙武 《民国档案》2004,(2):136-140
蒋介石以手令代替法定公文指挥党政军事务,并对其处理方式予以种种严密的规定,要求各机关对手令实行专册登记,以区别于正常公文;指定专人负责,落实承办责任;限期办理,并将办理情形按时呈复;对手令的实施情形,按月进行考查,年终汇总报告。蒋介石还派员对手令的执行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并要求侍从室对手令原件回缴归档,笔者认为其手令处理规程体现了蒋介石的政治理念和个性风格。  相似文献   

17.
蒋介石早年性格特征及形象重塑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震亚 《民国档案》2002,35(4):50-58
蒋介石早年即投身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为推翻袁世凯和北洋军阀的统治而奔走。对于蒋的这一段历史,誉之有之,毁之亦有之。本试图从蒋介石性格的剖析入手,以其行踪为经,事件为纬,力求公允地评述蒋的这段历史。  相似文献   

18.
1932年以后,蒋介石对"剿共"与解决地方实力派的关系的处理始终有着"清醒"认识,实难得出蒋有意纵共以削弱地方实力派的结论."剿共"背景下蒋对西南的实际运作更多的是一种顺势而为.对于蒋方资料中貌似有纵共之嫌的言论,实不必作过多想象和发挥.对"剿共"与解决地方实力派的关系虽有"清醒"认识,并不必然表明蒋"剿共"态度坚决....  相似文献   

19.
在冷战背景下,肯尼迪政府对蒋介石"反攻大陆"行动采取模糊政策,始终把危机限制在可控制的范围内,保持海峡形势适度紧张;既使台湾始终依附于美国,又保持了对大陆的持续压力,同时也避免了卷入与苏联或中国的直接冲突。后来由于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美国政府逐步转向反对蒋介石"反攻大陆"的立场,蒋介石也不得不实际上修改了自己的政策。  相似文献   

20.
蒋介石的手令制度具有以下几项特色:第一,蒋的大量颁布手令,仅为战争时期的权宜措施,1950年以后所颁布的手令即大为减少;即使在1950年以前,蒋也再三督促所属尽量不以手令形式颁布命令,因此实难谓蒋无尊重体制之心。其次,蒋所颁布手令的内容包括极广,越级指挥者并不多见,少数越级指挥且出现弊端较为严重者,仅为有关作战方面的手令。第三,军事将领喜好越级指挥作战,乃是在长期指挥小兵团的环境中所养成的习惯,加以缺乏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训练与经验所致,因此好越级指挥作战者,绝非仅限于蒋一人,而是一种普遍现象。更有进者,如将蒋的大量颁布手令放在战时中国艰困的物质环境下观察,可以发现除此之外,似乎也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