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国西晋时期的陵寝制度呈现出诸多新动向,这些新动向远非过往学界所理解的"衰落"这么简单。曹魏、西晋陵寝制度大致沿着同一方向向前发展,墓祭、谒陵之风大为衰落,陵园建制简化的局面逐渐确立;同时,曹魏、西晋也在地下埋葬方面各自确立独具特色的等级标识。南方的孙吴政权在较多继承汉代传统的基础上,于下游上坊、采石二陵墓区内形成了较为明晰的等级秩序,却在中游的鄂州、武汉二陵墓区遭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僭越"。总体上,曹魏、西晋所确立的新动向,虽然被"永嘉之乱"中断,但还是对后来北方政权有一定影响。孙吴陵寝制度,则受限于自身政治军事环境,对当时统治区内部和后来的南方政权影响力均较为有限。  相似文献   

2.
因富春侯孙峻遭斲棺毁墓的下场,且根据墓中出土的青瓷堆塑罐的分析,南京上坊中下村孙吴大墓的时代可进一步推定为孙皓晚期,因而墓主不可能是五凤三年(256年)卒亡的孙峻,而可能是孙皓晚期的一位宗室之王和他的两位王妃。迄今发现的可推定墓主身份的孙吴宗室墓形可分3个类型,分别相当于宗室墓中的陵墓、王墓和侯墓。  相似文献   

3.
马鞍山地区所发现吴墓墓葬规模大、等级高,受到学界的关注。在全面分析该地区吴墓基础上,并从墓葬形制和随葬青瓷器两个方面将其与古武昌地区和建业地区的吴墓材料进行对比后,可以总结出马鞍山地区吴墓所体现的文化面貌,即汉代文化因素、古武昌文化因素、建业文化因素在该地区相互交织。马鞍山地区的吴墓墓葬形制既有对汉代制度的坚持又有对古武昌地区新兴丧葬文化的引入,随葬青瓷则体现了其同时受到长江中游和下游地区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张闻捷 《华夏考古》2015,(2):99-108
本文通过对固始侯古堆一号墓出土铜器的考察,判断其年代应在战国初年吴亡之后,墓中出土的九件铜鼎并非为一套列鼎,而是由箍口鼎、兽钮子母口鼎、三环钮子母口鼎等多套鼎制组合而成,是东周时期十分普遍的礼制变革现象。墓主人的身份等级应在三鼎规格,且主要使用鼎、簠、缶的基本礼器组合,同时从铜器铭文、其他随葬品和丧葬习俗的角度综合考虑,墓主人应为楚国番县贵族而非吴王夫人季子。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武汉市江夏区流芳街发掘的明景陵王朱孟炤夫妻墓?媚刮悴⒀ㄗ┦夷梗写?有茔园基址,出土了一批反映明代藩王丧葬礼制的随葬品,是目前武汉地区考古发掘的第一座明代郡王墓,为研究明代藩王制度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6.
<正>目次一地面封土与陵园建筑二墓道及过洞天井三墓室结构四随葬品组合五墓主身份六结语北魏由拓跋鲜卑建立,墓葬体现了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特征。随着考古材料不断积累,纪年墓的资料日渐丰富,为探讨北魏中后期墓葬等级、丧葬制度提供了直接证据。目前发现的北魏墓葬近两千座,经考古发掘的不到一半,其中纪年墓信息较完整者有七十四座(附表)。纪年墓主要分布于平城和洛阳地区,墓葬年代则集中于北魏中晚期,其中最早的为太延元年(435年)破多罗太夫人墓,最晚是永熙三年(534年)李仲胤夫妇墓。本文主要通过墓葬地面封土、墓道规模、墓室结构、随葬品组合、墓主身份等反映的文化因素讨论北魏中后期墓葬的等级规制,  相似文献   

7.
周波  刘聪  周黎 《四川文物》2020,(3):60-65
殉人现象在西汉诸侯王墓葬中时有发现,如徐州的狮子山楚王陵墓、广州的南越王墓等。狮子山楚王陵墓墓道内发现陪葬墓1座,墓室内2座。其中位于墓道内陪葬墓未被盗扰,出土印文为"食官监印"的铜印一方。据此,发掘者及相关研究学者多将其称为"食官监"陪葬墓,认为墓主为负责楚王饮食的食官监。该陪葬墓出土铜鼎、铜印、玉枕、玉璧、玉璜、铁剑、无字玉印等随葬品,出土器物数量及组合说明墓主生前具有较高的等级地位,与"食官监"一职不甚相符。因此,墓主生前当有更高的职位。墓葬内出土一方无字玉印,玉印原应朱书或墨书官职名称,此印或能代表墓主生前最高身份。  相似文献   

8.
为配合武汉市关山路立交工程,2010年10~12月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抢救发掘了明通城王朱英焀的家族墓地,出土了一批反映明代藩王丧葬礼制的随葬品,特别是M5出土的玉带,在武汉地区已发掘的郡王墓中是所没有的,显示出墓主身份的特殊和重要性。朱英焀家族墓地为研究明代藩王制度提供了新的考古资料。  相似文献   

9.
湾漳北朝壁画墓是一座高规格的陵墓,发掘者通过该墓形制规模,壁画内容及随葬品等推测墓主人为文宣帝高洋武宁陵。这样一座高规格的陵墓,它的壁画制作中地仗层的制作工艺为何,了解研究它是以后对壁画进行保护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立足考古资料,对明代诸侯王陵墓进行了初步的分期和分区,并将陵墓的形制分为“类屋式墓”、“类椁式墓”、土坑竖穴墓和上下双层楼阁式墓四类。其中“类屋式墓”又可分三正室墓、双正室墓和单正室墓三型。在此基础上,综合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将诸侯王陵墓分为四个等级。同时指出,明代晚期,南方亲王陵墓形制出现了新变化。  相似文献   

11.
广东博罗横岭山墓地是一处较大型的商周时期墓地,随葬品丰富,据随葬品的差别可分为砺石墓、纺轮墓、兵器墓与第四类墓。四类墓葬在随葬品的总数、组合与配置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分析四类墓葬的特点对探讨当时的墓地布局、埋葬习俗、墓葬等级、社会分工、社会分层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牛河梁玉器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牛河梁遗址自80年代初发现以来,通过不同地点的发掘工作,基本上搞清了分布范围和总体布局。在牛河梁遗址第Ⅱ、Ⅲ、Ⅴ、ⅩⅥ号地点的积石冢内,相继清理出一批层位关系明确的石棺墓,墓中随葬品以玉器为主,陶、石器比较少见。这批玉器种类齐全,组合关系完备,特别是多数石棺墓保存状况较好,且经过正式发掘,玉器在墓葬中的摆放位置十分明确,对于认识红山文化晚期的琢玉水平、用玉制度、玉礼制成因及内涵等  相似文献   

13.
在汉、唐之间,儒家礼学传统不仅指导礼仪制度的发展,也形塑了政治上的权力关系。唐初诸帝恪遵汉魏以来形成的礼制惯例,并依儒家理念而视文武大臣与宗室诸王为帝国象征性的共治者,进而与他们分享权威和尊荣。然而自高宗重组权力结构之后,正后与嫡子在仪式上成为皇帝新的共治者,高级官员和大部分的宗室成员则悉数被边缘化。此种结构性的改变,造成诸多如皇陵陪葬墓锐减、武氏与李氏太庙分庭抗礼、拟皇帝和拟太子充斥等现象。礼制上的突破代表新的国家礼仪思维与传统礼学相对抗,使皇帝在其私人领域获得较大的自主性,也促成日后在封禅、郊祀、明堂等国家礼仪中诸多非正统做法之衍生。  相似文献   

14.
《文物》2014,(6)
秦人在其超过五百年以上的发展历程中,先后营建了西垂、衙、平阳、雍、栎阳、咸阳、芷阳、杜东、韩森寨及丽山等十个陵区,这十个陵区的发现和研究使原本了无踪迹、散见于历史文献只言片语中的一座座秦人陵区逐渐清晰,连缀成一条基本完整的古代陵墓形成、发展、演变的历史链条,是研究中国古代陵墓产生、发展、演变历史的最系统、最完整的实物资料。通过这十个陵区可以看到秦陵在陵园、墓葬、封土、礼制建筑、陪葬墓、陪葬坑、门阙等形制要素方面的渐变,这些渐变逐步强化,最终造就了其从"集中公墓"到"独立陵园"的制度巨变,并由此奠定了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制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从陵园、封土、墓穴、外藏坑、祔葬墓、陪葬墓、道路等七个形制要素,对大云山西汉江都王王陵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判断大云山王陵与汉代帝陵属于同一陵墓制度,但等级较帝陵稍低。此外,其与帝陵形制上的区别,也是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江苏邳州梁王城遗址共发现139座大汶口文化时期墓葬,根据随葬品的数量差异,可分为三个等级。在前人的分期研究基础上,通过对不同时期墓葬的等级分布、墓主性别和墓均随葬品数量进行对比分析可知,梁王城遗址在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时出现了具有分层社会特征的社会分化现象,但明确的社会阶级尚未形成;基于性别的社会分工已经出现,但男性和女性的性比存在异常,女性的地位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17.
棺椁制度是周代丧葬礼制的组成部分,也是反映墓主身份等级的重要标识,学界亦将其作为划分墓葬等级的主要依据。本文通过对楚国三大区域内各等级墓葬在东周不同时期使用棺椁重数和椁室数量等的统计分析及综合对比,认为楚墓棺椁制度的发展演变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地域性差异,且这种差异在贵族阶层间表现尤为明显;楚墓中棺椁制度与墓葬等级的关系并非如学界以往认为的那么规范严格,因此在以棺椁制度为标准判断墓葬等级时应该慎重。  相似文献   

18.
江苏丹阳市境内现有南北朝南齐帝王陵墓9座,墓主包括南齐所有在位皇帝7人及齐高帝的父亲肖承之、齐明帝的父亲肖道生。诸陵墓中,墓主基本明确的有肖承之的永安陵、齐高帝肖道成的泰安陵、齐武帝肖赜的景安陵、郁林王肖昭业墓、海陵王肖昭文墓、肖道生的修安陵和齐明帝肖鸾的兴安陵等7座。但东昏侯肖宝卷墓和和帝肖宝融的恭安陵,仍存疑问,至今难以断定。 1968年8月和10月,南京博物院在丹阳先后清理了两座南朝墓葬,一在胡桥乡吴家村(以下简称吴家村墓),一在建山乡金家村(以下简称金家村墓)。根据墓葬规模、墓内壁画、随葬品等分析,这两座墓葬属南齐帝王陵墓无疑。因而南京博物院初步认为:建山金家村墓“可能即废帝肖宝卷之墓。而胡桥吴家村墓,或许就是文献上失载的和帝肖宝融恭安陵”(以上两座墓葬的具体清理和考证,详见《文物》1980年2期《江苏丹阳县胡桥、建山两座南朝墓葬》一文)那么这两座墓葬中,究竟哪一座的墓主是东昏侯肖空卷,哪一座是和帝肖宝融的恭安陵呢?我试  相似文献   

19.
《文物》2020,(3)
钟离君柏墓位于安徽省蚌埠市双墩村,是春秋中晚期钟离国国君柏的墓葬。文章从列鼎制度、礼器组合、乐钟组合、乐器陈列等方面分析,认为钟离君柏墓属于五鼎等级的贵族墓,随葬青铜礼器兼具中原与南方楚系礼器特色,乐钟组合与中原地区五鼎贵族墓的用乐制度相当;其礼乐制度更接近于中原地区的五鼎贵族墓,礼制思想的源头多来自于中原地区;墓内编钟与编磬折曲摆放,符合文献所记载的五鼎大夫等级采用"判悬"的乐钟陈设制度,其陈设方式与青铜礼乐器制度相互协调一致。此文作为个案研究,对于周代礼乐制度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1990~1991年,考古工作者对河南省淅川县徐家岭楚国贵族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其中位于墓地中间的9号墓形制最大,虽经被盗,仍出土有2072件文物,从残存的随葬品和附属的车马坑来看,该墓等级最高,应是这个墓群的主墓。从墓葬的形制、规模、随葬品及祔葬有车马坑的情况看,墓主应是春秋晚期的楚国男性贵族。(河南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