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45年5月至6月,湘黔公路(连接湖南省与贵州省的主要交通干线)今国道320邵阳段沿线,炮声隆隆,硝烟弥漫,战火纷飞,中国军民与日寇在这里展开了一场大决战,这就是中华民族抗日战  相似文献   

2.
王阳明“主贵阳书院”,见于《王文成公全书》卷三十二《年谱一》。正德四年(1509年)“先生三十八岁,在贵阳”。“提学副使席书聘主贵阳书院”。“贵阳书院”似成专名。以后凡有关叙述阳明生平活动及研究贵州书院之著述,多延此说。阳明“主贵阳书院”亦似成信史。其实不然。对上说贵州学者早已作过一些辩误。不过有的失之过简,有的甚至还以谬辩误。故有进一步辨证的必要。有的著述,虽提出王阳明在贵阳讲学处不是“贵阳书院”,但其主要论点是:正德初,王阳明被贬贵州龙场(今修文县)时,贵阳还未设府。贵阳设府,系隆庆二年(1568年)迁程番府(今惠水县)入省城后,第二年(隆庆三年)改程番府为贵阳府,始有贵阳之名。是时距正德初已六十来年,前此既无贵阳之名,当无“贵阳书院”。此说将贵阳这个地名与贵  相似文献   

3.
田园 《江汉考古》2001,(1):96-96
鸡公山旧石器遗址位于湖北省江陵县(今荆州市荆州区),是长江北岸长湖边上的一个小土岗,相当于长江的二级阶地。相对高程约10米左右。岗地分布着较为密集的东周时期古墓葬。1992年,为配合宜(昌)—黄(石)公路的建设,在岗地上发掘古墓,发现了这处旧石器时代遗址。  相似文献   

4.
自从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设册亨县建制(当时叫州同,其中1925年1926年称知事)起,到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止,121年间,先后有82人到册亨任县长(州同、知事)。82人中,惟独涂月僧先生任县长期间,有故事在民众口中流传至今。谓之“百里挑一”,可见他是与众不同的县长。永垂史册的涂公月僧去思碑1939年7月1日至1941年4月,涂月僧先生在册亨县任县长,历时三年。册亨县老县城在今册阳村,城西面的钻山,离县城不到一公里,在公路右侧的大岩山石壁上,有一面高高的石碑,上书“涂公月僧去思碑”。这是一面削壁磨山做碑的工程。碑高1.5米,宽80公分,凿壁深度…  相似文献   

5.
贵阳城区的东出口是油榨街,据史书记载,这个东出口最早见于明朝洪武年间,即1368年到1398年,那时油榨街是进出贵阳城的驿道,故称南驿站,到了明朝成化六年(1470年),这个东出口被百姓称为“油榨关”。民国时期,这条路修成了砂石路,称为湘黔公路。  相似文献   

6.
1960年,湖南省博物馆文物普查组对湘黔铁路修建工程范围内进行文物调查时,在怀化县(今怀化市)盈丰村发现一处汉墓群,墓葬封土堆有50余座。1973年怀化地委、行署所属机关从黔阳县安江镇迁到怀化县,以后在进行大规模基建时将这群墓葬封土堆推平。到1982年,在墓群所在地已修建了许多高大建筑物。仅在地区农业处食堂屋侧和行署会堂前侧的空坪地里发现2座墓葬,我队于1982年6月进行了清理。1984年10月,怀化市政公司扩建迎丰公路,在拆除地区农业处围墙时又发现10座墓葬(图一)。我队于1984年10月和1985年3月对这10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的发掘。  相似文献   

7.
贵州紫江(今开阳县)朱氏家族,原籍江西临江府新喻(今新余)县擢秀乡,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年),朱敬之、朱顺之兄弟入黔贸易,乃迁居贵州贵阳府开州乖西司永兴场龙井湾后街(今开阳县双流镇街上),后来,朱敬之祖孙三代多葬于江西坡(今双流镇双永村朱家大坡),朱顺之葬于马鞍山(今双流镇大山湖附近)。  相似文献   

8.
《贵阳文史》2005,(4):i001-i001
贵阳铜像台原址在今中华中路与中华北路衔接处广场内。民国18年(1929年)贵州省政府在已撤老城北门月城原址上,建高约1米、直径50余米的圆台,环以石栏,向东、南、西、北四面各开一门,筑台阶以通上。台的正中央,筑高约5米的像座,其上竖身着西服、面南而立的周西成铜像。以后这里便名“铜像台”。  相似文献   

9.
从纪念塔到南明桥,这条1000来米的新华路,是一条很值得一说的名街。 现在的新华路一带,以前是一片梓木林。贵阳筑城以后,尤其是在明中叶以后,才慢慢形成一条小街。但由于它在城外,到清末时路也不宽,同老石岭街差不多。周西成修环城路时,过了南明桥,就往右拐,经箭道街,与西线相接,也没有经过这里。1935年中央军入黔后,才把它拓宽并延伸到陈家坡前,接湘黔公路,成为进出贵阳的重要通道。这条路在近代历史中曾经有过好几个名字。因它是通往南明桥的路,曾叫南明路;因它在老贵阳的南面,曾叫市南路;  相似文献   

10.
王义 《贵阳文史》2010,(6):60-62
闻一多先生在黔灵山所画的两幅作品,从有关资料得知,先生在湘黔滇沿途所作百余幅画,今只存30余幅。这2幅速写是闻一多先生在祖国遭受外敌侵略,人民四处逃难的艰苦岁月中留给贵阳黔灵山难得的艺术珍品。  相似文献   

11.
解放前,我从国民党驾驶兵教导一团训练班结业,安排在川桂公路局车站(今贵阳八中附近)开车,来往于昆明、重庆、柳州一带。当时我们的住宿地是中山公园侧老华洋旅社(今中共贵阳市委附近)。1941年时我23岁,还未成家,无忧无虑,自由自在。薪水一人用,同时我们出车还时常顺路带客收点外快,因此生活还不错。这年8月的一天,我出差归来正在午睡,我拜把的同事杜振叫醒了我向我介绍说:"这是我浙江东阳的老乡钱学森"。我擦了擦惺松的眼睛,仔细观察了来人:中等个子,团脸大头,身体  相似文献   

12.
文辉 《文博》2003,(2):28-35
金锁关,位于同官故城以北15公里处,即今陕西省铜川市郊区金锁乡人民政府的驻地,是关中的北大门。金锁关摩崖造像分布在金锁乡东面马栏山西侧的峭壁上,造像面积南北长约50米,高约30米,岩质属黄色砂岩,极易风化。1997年,因铜黄公路主干线由此经过,现搬迁至铜川市玉华博物馆碑林院内。(图一)  相似文献   

13.
武毅将军府     
正武毅将军府之有名,源于府门前立着的石狮子。石狮作为中华建筑大门处的装饰,向来都是雄左雌右一对。既为避邪,也为美观。而武毅将军府门前所立的,却是单有一只的"独狮子"。今富水南路的西面曾有一个小坡叫做茴香坡,在茴香坡的西面,有条小路叫"独狮子"——这条路上有一个很气派的将军宅院,宅院外正对大门处立了一个石雕雄狮,此狮昂首向天,骄矜傲岸,这个宅院就是老贵阳有名的武毅将军府。武毅将军府之有名,不在于宅院而在于门前的石狮。石狮之有名,不在于雕工的技艺,而在于只有一个不是一对。石狮作为中华建筑大门处的装饰,  相似文献   

14.
正段锡朋,是一个曾在现代中国历史上留下有两处重大痕迹的人。五四运动时,他是发动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曾先后担任了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会长、全国学生联合会会长。1926年9月到江西,出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特派江西党务指导委员时,一手创建了极端反共团体"AB团",是AB团的主要领导者。1926年底,时年31岁的段锡朋是国民党中  相似文献   

15.
1936年,我从黄埔十期(时已改为中央军校)毕业后,分配到上海保安总团第一团第八连任中尉分队长(等于排长),与空军一同警卫虹桥飞机场。"八一三"上海抗战发出的第一枪,就是我们和空军在虹桥飞机场放的。当时日本侵略军为了挑  相似文献   

16.
《贵阳文史》2006,(5):I0003-I0003
贵阳的文庙与府学宫同为一处,称贵阳府学,俗称府学宫,亦称孔庙,地址在今市内文庙巷,旧名薛家井,现为贵州省粮食局所在地。贵阳为明隆庆三年(1569年)设府,此后才有贵阳府学。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布政使王来贤、提学徐秉正、知府刘之龙在北门外贵州驿故址捐资兴建。明崇祯四年(1631年)、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两次重建,以后清康熙、雍正年间及道光十九年(1839年)均有修建。每年祭孔均在此举行。民国10年(1921年),迁模范小学(后改为贵州省立第一小学)于府学宫内。利用旧房为教室,祭孔典礼每年仍在此举行。贵阳府学宫主要建筑有:先师殿(后改…  相似文献   

17.
座落于南明河下游、贵阳市东郊乌当(今东风镇驻地)与新添寨(今乌当区机关驻地)交界处的明代古建筑乌当桥,原名洪济桥,历史悠久。据《贵阳通志》记载:“乌当桥在治城十五里,明成化年间,宣慰司舍人宋辂建,长二十余丈。”乌当桥长72.9米,宽5.9米,高8米,有9个桥孔,是贵阳市保存完好的最古老的石拱桥,  相似文献   

18.
《贵阳文史》2014,(3):9-10
正喷水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600年、甚至1000多年以前。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贵阳城在元代土城的基础上用石块修建贵阳城墙,喷水池修建的城门,名叫柔远门(清初改名布德门),但市民习惯叫北门。1927年,因修建城内马路,北门被拆除。1929年,在北门街中心建一圆台,为贵州引进汽车、修马路的主政者周西成塑了一尊高约1.7米的铜像,自此,这里就叫"铜像台"了。铜像台东是三民东路(即今延安东路),西面四杰花园(即今延安中路)、南是(今中华中路),北为广东街(即今中华北路)。  相似文献   

19.
吾木 《贵阳文史》2005,(5):48-50
南明桥位于贵阳城区南明河之上,跨南明河南北两岸,今属于南明区辖境内。南明桥过去曾经叫过霁虹桥、南门桥、襄阳桥、南明桥、中正桥等多种桥名。古代,南明桥既是连接贵阳城郊的重要桥梁,又是贵阳城通往湖南、湖北、广西邻省,甚至京城的要道,在交通位置上十分显要。正因为如此,据地方志记载,南明桥是贵阳最早建成的大桥,历史悠久。南明桥近水泛绿,远山含翠,  相似文献   

20.
高自约,名昌隆,是贵阳大坝子高家自江西吉安迁入贵阳后的第15世孙,高廷瑶的玄孙。1906年旧历7月出生于贵阳。自幼进私塾读书,14岁考入贵阳模范中学。1926年就读于上海国民大学。后赴法国留学,因故折返,未能终其行。从1927年起,曾先后就职于漳州禁烟处、汕头警备司令部政治处、广州第八路总指挥政治部。1932年,在上海市政府秘书处任科员。1937年,任广东省民政厅秘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