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青海是一个生态地位极为重要,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而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省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以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自身的发展定位和目标选择。为此,本文立足于青海的省情现实,在阐述小康社会与生态文明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性与可能性,提出了加快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依托青海省文化资 源,挖掘文化内涵,积极探寻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思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难点,主要在农村。青海省是少数民族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以“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只有农村经济出现一个新局 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才能够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4.
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是青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立足青海实际,依托资源优势,是走新型工业 化道路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农村小康目标的历史进程中,乡镇财政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要缩小青海省农村与其他地区的差距,就应从改革开放入手,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落实到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上,这对减轻农民负担,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村小康目标具有长远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建平 《攀登》2004,23(6):67-72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青海省从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这种小康不仅是低层次的,而且与全国的差距还在继续扩大,贫穷落后仍然是青海的省情。全面建设青海的小康社会,就是要进一步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以增进各族人民的福利、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尽管青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远比过去艰巨复杂,但现有基础和有利条件也是过去所不能比拟的,已经具备持续快速发展的诸多有利条件,前景是光明的。  相似文献   

7.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青海主要表现为“兴地”与“富民”两大任务,二者本应相互统一。然而,青海特定的自然条件、综合区情和特色产业,又使“兴地”与“富民”的统一,成为一大难题,集中体现于多方面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对此,应坚持唯物辩证法,统筹兼顾、科学布局,把握好“度”,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8.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各项工作的奋斗目标。青海省小康社会建设,一是要加强“三个建设”,打牢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二是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三是要抓住“一个根本”,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这是全面建设青海省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9.
以共同富裕为发展主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寓于共同富裕的实现过程之中;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制定的一系列治国方略体现了共同富裕的原则;“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共同富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青海经济和社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全国其它省份相比,总体差距 大,发展水平低。为此,今后青海的小康建设,必须抓住各种历史性发展机遇,突出发展经济这一工作重点,正确处理 好“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农村小康与城镇化、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等关系。  相似文献   

11.
王乃明  王伟  毛芸存 《攀登》2005,24(3):73-76
科技创新作为科学技术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科技进步的前提和核心.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火车头和第一推动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必须通过科技创新,调整发展思路,转变生产方式,培育新的优势;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抢占发展的制高点,提高综合竞争力,促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贾晞儒 《攀登》2005,24(5):140-145
高原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高原各民族的民族性格的"土壤".它既有其独特的个性,又有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通的共同特征.在全面建设高原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须通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导,促进其实现现代化,使之与小康社会建设相适应,更充分地发挥其推动社会进步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青海省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体制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才是各项事业赖以发展的宝贵财富。适应时代要求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不断推进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建设进程的迫切要求。本文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青海省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创新问题,并就不断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4.
青海省公务员培训需求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扬林  倪敏 《攀登》2006,25(3):78-82
客观、准确地了解公务员的培训需求,对行政学院有效开展公务员培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青海省县(处)级公务员的培训需求及特点,并就今后的公务员培训工作提出了初步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视野中的青海民族宗教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官却加 《攀登》2008,27(3):62-64
青海是多民族多宗教的地区,大多数少数民族群众信仰宗教,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民族宗教工作在全省工作大局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有坚持从青海实际出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与宗教政策,不断加强对宗教事务的依法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巩固和发展党的爱国统一战线,坚决抵制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活动,不断加强民族团结,才能切实做好青海的民族宗教工作。  相似文献   

16.
洛桑 《攀登》2007,26(2):1-5
建国后,青海省乡级政权体制的发展和演变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本文分析了青海省乡级政权体制的演变历史、变革的基本特征和演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赵治中 《攀登》2011,30(4):93-95
技术创新生态化强调的是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又不破坏生态环境,它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依据技术创新生态化理论,分析了青海资源型企业技术创新生态化的必要性,结合青海资源型企业的实际,提出了青海资源型企业技术创新生态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通过调研,本文分析了青海省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并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行了对策性研究。  相似文献   

19.
邓本太 《攀登》2008,27(5):2-6
当前,青海已经站在了加速起飞的新的历史起点上,处在向科学发展迈进的关键阶段。必须继续解放思想.以更新的思维和理念深化省情认识,以更超前的眼光和胆识把握时代发展特征,以更加昂扬振奋的精神面貌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奋勇拼搏。在促进青海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上,突出地方特色优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索具有青海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子,闯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20.
青海省工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评价方法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曲波 《攀登》2006,25(6):109-112
文章围绕工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分别构建了青海省工业循环经济评价的理论指标体系和操作指标体系,提出了具体的评价方法,并据此对青海省工业循环经济总体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