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面向海洋的东南地域范围内的河南、江苏、浙江、福建等省,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代的一些考古文化遗存中,相继发现了一种形制奇特的器物——鸭形壶.该器长期以来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在如此广袤的地域内,出土同一形制奇特的器物,彼此所属考古文化的关系如何,它的起源、流向和传播等问题是很值得分析研究的.本文将试图以各地出土鸭形壶的年代早晚,器形种类,数量多寡,并结合其它文化因素来对上述提出的问题,作一初步探索,以期引起更深入的讨论.一、鸭形壶的定名和类型目前已报导的鸭形壶出土地点有: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江苏吴县澄湖遗址,上海马桥遗址,浙江嘉兴韩家浜、江山肩头弄遗址,福建闽候黄土仑遗址.深圳咸头岭遗址等,总数有数十件之多.在一些发掘简报中,关于鸭形壶的定名有着不同的称谓,如称鸭形鼎、盉、鬶、提壶、鸟形  相似文献   

2.
陈钰 《南方文物》2011,(4):81-87,66
此文首先通过马桥文化鸭形壶的特征与中原二里头遗址发现的一件鸭形鼎相比较,指出尽管两地的器物整体造型相近,但检索二里头文化至今鸭形鼎仅出土过一件,显然不是其典型器物,也非当地固有的文化传统。考虑到马桥文化与中原夏商文化存在着文化因素的相向互动,因而作者推定二里头遗址的鸭形鼎有可能是接受南方文化影响的一个表现。既然二里头的鸭形鼎应来源于马桥文化,那马桥文化的鸭形壶来源于何处呢?文章首先通过马桥文化中鸭形壶与良渚文化中的皮囊式壶和鸟形提梁壶比较,指出两者特征有异,另外,依据新的考古资料,在时间上,马桥文化与良渚文化之间尚有钱山漾一、二期文化的过渡阶段,而在此过渡阶段至今尚未发现类似的壶,故此,作者认为马桥文化鸭形壶起源于良渚的观点是值得斟酌的。次而,文章还特别讨论了另一代表性观点,即马桥文化的鸭形壶来源于浙南闽北地区以江山肩头弄期第一单元为代表的考古学文化。作者围绕三个方面即长江下游地区特定的自然环境和马桥文化的陶质陶色以及鸭形壶的纹饰特征展开讨论,最后,作者认为,马桥文化的鸭形壶当是那个时期当地先民对鸟禽崇拜的意识,结合了太湖地区与南方地区的文化因素,而在马桥文化分布区内所发展创造出来的新器类。文章第三部分,是重点讨论马桥文化的鸭形壶向周围扩散的问题。作者通过对马桥文化鸭形壶中B型(原发掘报告将鸭形壶分为A、B、C三型)的详加分析,认为该文化中圈足鸭形壶的产生时间当早于假圈足和圜底或凹圜底的鸭形壶的产生时间,因此从浙西闽北的肩头弄仅出有凹圜底鸭形壶来看,恰恰说明它应是受到马桥文化影响的结果。在马桥文化之后,作者又通过对安徽潜山薛家岗、特别是福建闽侯黄土仑和光泽池湖商周墓葬以及江西鹰潭角山窑址中出土的一些近似于鸭形器物,从而认定马桥文化在创造出鸭形壶之后,向西北传播到了中原地区,并且在传播过程对皖西南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同时在其与南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又传播到了浙南的肩头弄类型,并影响到了闽北直至闽南。后来又对赣东北和闽西北地区产生了影响。马桥文化中鸭形壶的来源、去向和传播诸问题是南方早期文明探索过程中大家颇为关注的热点课题。从去岁以来,仅《南方文物》就发表过多位学者的研究论作,这次我们又再次刊发此文,目的是借以倡导百家争鸣的良好学术氖围。随着各地考古新资料的不断出土,学术争论的不断深入,相信接近或比较接近历史真实的结论必定越辩越明。  相似文献   

3.
1980年5月,齐齐哈尔市文物管理站的辛建、李龙两位同志,在文物调查中,于市郊梅里斯屯东南1公里的北湖遗址发现了2件陶祖。2件陶祖出土于该遗址的同一锅底形灰坑中。灰坑内有红烧土和具有烧烤痕迹的骨屑。同时在该遗址还采集到火候较高的附加堆纹和指甲纹手制红衣陶片、玛瑙石质的小型刮削器等石制品。这2件陶祖制做粗糙,火候不高,用草拌泥捏制,呈灰褐颜色,出土时均有残损。1件略大呈向  相似文献   

4.
1980年在涧西区拖拉机厂前修路时发现一座晋墓,在挖土时墓形已被破坏。在这座晋墓中出文物有:两件鼓腹四系陶罐,一件瓷鸡头壶(见图),十二枚五铢铜钱。这些文物现已送交洛阳博物馆保存。在洛阳出土西晋文物为数虽不少,但鸡头壶还是初次发现,现作以介绍。鸡头壶为瓷质、胎色土黄、施青灰釉、  相似文献   

5.
南阳出土的彭伯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4年2月,河南省南阳市西关煤场一座春秋墓内出土器物中有1件铜壶。由于最近在修复中发现其残盖上有“彭伯”等铭文,现定名为彭伯壶,并介绍如下。此壶平唇,口外侈,束颈,斜肩,鼓腹,最大腹径靠下,圜底,圈足。颈部两侧饰牺首套环耳,环断面为长方形,上饰窃曲纹。口上承盖,盖仅存高5.3厘米的子口和折起的少部  相似文献   

6.
郭若愚 《收藏家》2005,(2):89-90
上海博物馆藏有紫砂“竹节壶”一把,《紫砂赏玩》转录。《紫砂赏玩》著者良治,称此书为“文物欣赏珍藏宝典”,是“根据古玩权威人士的考证造编”的。延边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97年6月初版,印数5000册。“竹节壶”彩色精印,附说明文字称此壶是出土的曼生壶。兹录其文字一段:壶胎质细腻,色泽紫红。造型取材于竹,竹腹二节粗壮扁矮,稳重而挺拔并贴塑竹配饰。圆平盖面与壶口取平,吻合紧密,面上刻饰竹叶,旁五竹钮自然盘曲。壶  相似文献   

7.
1968年11月,河南省新郑县城关公社小高庄生产大队社员平整土地时,在春秋战国时代郑国和韩国的都城——"郑韩故城"城址内的端湾(村)附近,发现两件器形、纹饰相同的铜方壶(图一、二)。壶高70厘米。为长方形,有子口,可以承盖。口下为长颈,并附两兽耳衔环。颈肩之间铸有环带纹,形状似  相似文献   

8.
宁夏固原出土新石器时代鸡首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6年5月,宁夏固原县程儿山乡水泉村圆峁梁修公路时,发现鸡首壶1件,现藏固原县文物管理所。这件鸡首壶为泥质灰陶,器壁较薄,手制。整体似球形,上部一侧捏塑一个鸡头,张喙,三角眼,中戳一深孔作瞳孔,稍后下方捏塑半月形小耳,脑后隆起似冠,短颈。另一侧设壶口,尖唇,微侈。口外附一扁条  相似文献   

9.
1975年,济南市东南郊济南灯炮厂工地出土了一件黑釉鸡头壶,伴出的还有两件青瓷盘口壶。出土现场情况不详,从器物的完整性推断,当为随葬品。  相似文献   

10.
1981年3月,内蒙古宁城县榆树林子公社范杖子大队社员在盖房时,发掘到一件辽代三彩壶。壶通高25、足径9厘米。施黄、绿、白三色釉,色泽较为鲜艳,但浑厚无光,有细小开片。釉胎结合紧密,无脱落现象。假圈足平底露胎,胎质呈黄白色,火候低,质松  相似文献   

11.
杨姞壶,(图一)1993年出土于山西省曲沃县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I_(11)M_(63)),为该遗址所见重要材料之一,也是首次发现的周代杨国铜器,对研究杨国历史有着重大的意义。该壶圆体“有盖,盖顶附喇叭形捉手。壶身束颈鼓腹,圜底圈足。颈部两侧出牺首套环耳。套环断面呈长方形,正面中间有一圈突起。盖、颈、腹及圈足部分各饰窃曲纹一周,颈上部饰波曲纹一周,腹饰重环纹两周,上述腹部各纹带之间填以横瓦纹。壶盖下口外壁及壶颈内壁  相似文献   

12.
1992年5月,定州市文管所配合粮局基建时,发现了四座宋代残墓,在清理发掘过程中,发现了一套注壶、温碗碎片,后经修复,藏于所内。现分别介绍如下:温碗为白釉,高14、口径17.5、底径9.5厘米。口沿为六曲花四,芒四,深腹,高圈足,胎厚0.2—0.3厘米,腹部为剔花缠枝牡丹纹,近足处为莲纹。注壶为葫芦形,口残,残高21.5、腹径15.3、足径6厘米。其胎质、釉色与温碗相同。颈部上下分别饰菊瓣纹,下部通体饰剔花缠枝牡丹,近足处为重叠仰莲纹。留足底,流为龙首形,作张口状,镂空圆珠带状圆形柄,柄与腹上侧之间有一圆柱作支顶。这…  相似文献   

13.
河北地区的唐代墓葬中共出土瓷注壶(执壶)23件,包括白釉12件,黄釉9件,黑釉1件,豆青色釉1件,本文对它们进行了初步统计、分类、分期、对比研究,认为其中大部分为邢窑产品。  相似文献   

14.
15.
1993年冬,常德市自来水公司在市区沅江内堤修建水泵房时,在距河堤10余米的沅江中,发现鎏金铜方壶及陶器。陶器除一件罐外,其余均被弃于江中。鎏金铜方壶通高38.8、口边长11、底边长12.7、最大腹径20.8厘米,重5000克。口微敞,肩部有铺首衔环一对,环径8.5厘米。弧腹,高圈足。颈、腹下部饰鎏金三角形纹,腹部饰弦纹及宽带纹,铺首鎏金(封底;图一:1)。陶罐通高21.6、口径13.6、腹径  相似文献   

16.
1983年3月,寿县东津乡两农民在长沟东坡发现铜方壶两件。两器侧身横置,同向并列,口东底西,距地表深1米左右。两器均为方口,长颈,腹略圆,方座。颈上对称置两兽形衔环耳,其中一件残一耳。器颈、肩、腹、胫、座上均饰较细密的蟠螭纹等纹饰。两器尺寸相同,高至口64.5、口边长20.4、腹围104、腹深54.7、座边长24.3、兽耳长35厘米(图一、二)。此两件方壶与1955年蔡昭侯墓出土铜方壶的造型、纹饰相似,但作工粗糙,兽形耳上无兽面纹饰,环是挂在兽耳的前腿上。估  相似文献   

17.
最近笔者在对河南汉代中小型墓葬进行梳理的过程中发现在新乡地区的西汉早中期墓葬中出土一种特殊的随葬品——鸱枭俑,该类随葬  相似文献   

18.
1984年夏,江阴县璜土乡姬墩山出土了一只较为完整的隋唐时代的釉陶壶.壶颈上部似纺轮形,小口细长颈,口沿下部有一圈凹弦纹,颈的上半部似纺轮状突出,肩上有一个小盘口壶,腹部呈圆鼓状,喇叭口状圈足,除腹下部和圈足以外,周身呈米黄釉色.通高26.7、口径1.9、细颈长16.7、腹径13厘米,圈足高2.6厘米,圈足底径7.7厘米.  相似文献   

19.
20.
扬州出土的唐代黄釉绿彩龙首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的扬州,是我国著名的一大都会,来自各地的商品,云集于此。因此,埋藏在地下的唐代文化遗存,十分丰富。近年来,随着扬州市的基本建设工程的开展,陆续出土了一批唐代各个窑口的陶瓷器,有罐、壶、碗、盘、钵、盂、砚、瓷枕和俑等。釉色为青釉、酱釉、褐釉、黄釉、彩釉等等。其中在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