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姚莉  操世元 《攀登》2007,26(1):12-14
由于地方各级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必`须在制度供给方面作出相应的变革以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即由效率主义向正义内核转变、由追求经济收益最大化向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利益转变、由非制度化和非规范化的制度供给方式向制度化和规范化的供给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2.
等级制度是军队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对部队的正规化建设、制度化管理、调整军内各种人员之间的利益关系、调动广大官兵的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我国从1952年全军统一评定“军队级别”开始,到目前实行的新军衔制度,先后在军内设置过的等级形式有11种,其中有的等级形式是军队专用的,有的是沿用了地方干部的级别。等级存在时间最长的为24年,寿命最短的只有2年。这些等级有的是在不同人员中设置,有的是在同类人员中重叠。目前人民解放军仍然有6种等级,即军衔等级、军官职务等级、文职级别、文职干部职务等级、专业技术等级、工资档次等级,是世界上等级最多的军队之一。  相似文献   

3.
土地制度是构成上层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认真研究分析我国土地制度的沿革,对于我们今天的土地改革将大有裨益。通过对古代土地制度发展史的阐述,得到以下几点启示与对策: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土地管理制度化,大规模经营。通过这些措施完善我国现有的土地制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使命。  相似文献   

4.
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机制的制度安排,是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制度化、规范化的内在要求。主体评价机制制度安排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健全评价领导机构、公民参与机制、专家评价机制和评价主体与客体的互动机制,评价激励机制制度安排的主要任务是把主观努力与效价和期望值、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个人激励与组织激励、一般激励与权变激励结合起来,评价约束机制制度安排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健全评价责任机制、申诉机制和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5.
清代驻京喇嘛制度的形成与沿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晓敏 《满族研究》2007,(4):111-121
清代驻京喇嘛制度是清代宗教政策的重要内容,它在清代治理蒙藏地区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本文对清代驻京喇嘛制度形成与发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探讨。对驻京喇嘛制度形成与演变共分四个阶段。清朝统治者在入关前对藏传佛教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对于归附的喇嘛采取了优待的政策。入关前对藏传佛教的一系列做法,对入关后驻京喇嘛制度的实行具有一定的影响。因而可以说入关前驻京喇嘛制度处于萌芽阶段。驻京喇嘛制度形成于顺治朝,在康熙、雍正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到乾隆时期达到成熟。  相似文献   

6.
侯书和 《沧桑》2010,(6):49-50
现代政府的公共性、回应性及和谐社会建设要求决定了地方政府要承担公共安全责任,公共安全的严峻形势更凸显了地方政府的安全责任。地方政府的公共安全责任主要包括安全决策责任、安全监管责任和安全保障责任等。实现地方政府的公共安全责任,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和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现代政府的公共性、回应性及和谐社会建设要求决定了地方政府要承担公共安全责任,公共安全的严峻形势更凸显了地方政府的安全责任。地方政府的公共安全责任主要包括安全决策责任、安全监管责任和安全保障责任等。实现地方政府的公共安全责任,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和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庄乾  朱波 《攀登》2012,31(1):68-73
本文利用社会学统计分析和规范研究的方法,从地方政府创新理论的文献统计与实践案例的动态分析两方面入手,通过对理论研究现状的述评和对地方政府创新案例的动态分析,探究中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理论变迁与存在的问题,同时结合理论与案例的动态分析,对中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  相似文献   

9.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其萌芽、形成、发展,经历了一个较为复杂曲折的过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史可分为四个阶段,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和初步发展时期(1954-1957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曲折发展时期(1957-1966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受严重破坏时期(1966-1976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恢复和进一步完善时期(1976年至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学说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民的选择。同时,它又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0.
苏静 《攀登》2006,25(4):49-50
基于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性和社会民众对政府的更多期待,政府公共关系管理职能和政府形象被社会愈加关注。在现阶段,地方政府要保持当前经济和社会的良好势头,推进各项改革的深入,必须科学认识和积极推进有中国特色的政府公共关系管理,并以此构建和维护这一时期公正、亲民、实效和法治的政府目标形象,不断地满足地区民众的期待和推动政府开拓进取。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城市低保制度的演进及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城市低保制度从1993年起,经历了初创及试点、正式确立及全面实施、应保尽保、规范管理和全面法制化五个阶段。随着该制度的日益完善和操作程序的不断规范,城市低保制度开创了一种既符合我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社会救助新模式,对保障城市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维护城市社会稳定、推动经济体制改革都起到了重大促进作用。城市低保工作呈现出保障人数大体稳定、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的态势。该制度面临的困难和问题需要结合国际扶贫的新模式和当前我国的低保工作的实践进行完善和创新。  相似文献   

12.
贾玉英 《史学月刊》2004,(11):26-31
唐前期的地方监察体制由御史和诸道使臣组成,属于朝廷派出性质的单一型监察体制。安史之乱以后,伴随赋役制度的改革,出使郎官、转运使、巡院等新的监察体系出现,我国封建社会地方监察体制开始向固定型、多元化、多层面变革,宋代完成了这一变革。元、明、清各朝基本延续和发展了宋代多元化、多层面的地方监察体制。由此而论,唐宋地方监察体制变革是我国封建社会地方监察制度前后两期的分界线。  相似文献   

13.
14.
地方税制是国家税收制度的组成部分 ,国家进行税制调整常引起地方税制的变化 ,税制调整又与财政体制的变化相关联。由于地方税制是以中央与地方分财权为前提 ,因此确立什么样的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直接决定着地方税制是否存在 ,以及地方税制的存在形式。财政体制发生变化 ,地方税制必然随之变化 ,税制调整和财政体制调整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文章在回顾与总结我国税收制度发展和改革历程的基础上 ,探讨了地方税制产生和发展以及运行的一般规律 ,并对进一步完善地方税体系 ,使地方税收活动规范化、民主化、科学化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15.
关于唐代崖州治所,《通典》等全国性史志皆明确记载在舍城县,正德《琼台志》等海南旧志则认为在颜城县。孰是孰非?因从来无人进行考证和评断,以至两说长期并存。现经深入考证,所得结论是“舍城说”所言为是,“颜城说”完全错误。至于唐崖州治故址,在今海口市琼山区府城东南三十里龙塘镇的珠崖岭上。  相似文献   

16.
明代是贵州逐渐建立王朝直接控制下地方流官政权体系的重要时期,但发展的过程却较为缓慢。复杂的历史地缘政治背景,使明代贵州地方流官政权的建立过程、空间分布和运作模式呈现出与内地不同的特点。大多数流官政权是在卫所制下逐渐建立起来,或者采取“军政合一”的流官政权形式,改土归流的进程也是渐进而漫长,这些决定了流官政权存在设置上的依赖性、政权体系上的不完善性、空间分布上的不平衡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冯建辉 《攀登》2010,29(3):70-74
当代中国政府正面临着由传统的管制型政府向现代的服务型政府的转型,这需要当代中国政治哲学予以学理性关注。社会层级结构理论是把握马克思哲学本性而面向中国问题的当代中国政治哲学新范式,"权力至上"的传统社会层级结构对当代中国政治实践具有深刻影响。因此,需要从改造深层社会结构入手,逐步改造传统社会层级结构,把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社会层级结构转变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市场经济、服务型政府和公民社会所构成的三维制约的社会结构,以推进当代中国政府转型。  相似文献   

18.
How ‘the state’ perceives and responds to migration is gaining increasing attention. This analysis seeks to encourage debate on scales of governance in migration studies through a focus on policy-making and implementation on the part of local government officials in Scotland. Contributions include the elucidation of how immigrants are differentiated by individual local state actors and how this relates to the wider practices of local government towards them, and a typology conceptualising the heterogeneity of local state responses to immigration. This analytic emphasis on local state perceptions of, and responses to, migration and migrants hopes to inspire more nuanced and policy relevant understandings of ‘the state’ in migration resear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