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凌 《四川文物》2002,(4):45-47
曶鼎为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其上有铭四百余字,是研代学钱玷所拓所藏,有金石学家张廷究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献资料,原器已佚,拓本亦稀,此拓本为清济的跋和印章,被马子云先生鉴定为稀世之珍。  相似文献   

2.
雷玲 《收藏家》2022,(9):87-90
曶鼎,西周懿王元年重器,清中期被毁,其铭文是研究西周社会奴隶交换、土地制度及贵族之间讼事的重要史料。四川博物院收藏的《曶鼎铭文》未剔本,对研究铭文拓本,以及清中晚期金石学家之间的学术活动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雷玲 《收藏家》2022,(9):87-90
曶鼎,西周懿王元年重器,清中期被毁,其铭文是研究西周社会奴隶交换、土地制度及贵族之间讼事的重要史料。四川博物院收藏的《曶鼎铭文》未剔本,对研究铭文拓本,以及清中晚期金石学家之间的学术活动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雷玲 《收藏家》2022,(9):87-90
曶鼎,西周懿王元年重器,清中期被毁,其铭文是研究西周社会奴隶交换、土地制度及贵族之间讼事的重要史料。四川博物院收藏的《曶鼎铭文》未剔本,对研究铭文拓本,以及清中晚期金石学家之间的学术活动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雷玲 《收藏家》2022,(9):87-90
曶鼎,西周懿王元年重器,清中期被毁,其铭文是研究西周社会奴隶交换、土地制度及贵族之间讼事的重要史料。四川博物院收藏的《曶鼎铭文》未剔本,对研究铭文拓本,以及清中晚期金石学家之间的学术活动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雷玲 《收藏家》2022,(9):87-90
曶鼎,西周懿王元年重器,清中期被毁,其铭文是研究西周社会奴隶交换、土地制度及贵族之间讼事的重要史料。四川博物院收藏的《曶鼎铭文》未剔本,对研究铭文拓本,以及清中晚期金石学家之间的学术活动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雷玲 《收藏家》2022,(9):87-90
曶鼎,西周懿王元年重器,清中期被毁,其铭文是研究西周社会奴隶交换、土地制度及贵族之间讼事的重要史料。四川博物院收藏的《曶鼎铭文》未剔本,对研究铭文拓本,以及清中晚期金石学家之间的学术活动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曶鼎新释     
清代中叶出土的曶鼎是非常重要的器物,尤其是其铭文中所记述的两起案例,为研究西周社会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对该铭文进行考释,并讨论了西周金文中的众和臣的身份以及地贱人贵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曶鼎是西周中期的重器,记载了作器者曶胜诉的两起案件。其中寇禾一案中众和臣所犯为寇攘罪;性质是共同犯罪,即群盗;此案属故意犯罪及偶然犯罪;因众和臣的主人匡的地位较高,所以在判处时对其采取了“议罪”制度。  相似文献   

10.
根据古代贵族取名字的原则、礼俗与其他青铜器铭文及相关文献综合考虑,柞伯鼎铭中的遣氏应为虢仲的部下。幽叔就是胙国的始封君,亦即周公第七子胙伯,幽为其谥,叔是其字,当以行字称。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讨论了关于新近发表的《荣仲方鼎》铭文的几个问题。认为鼎铭中的“子”应该是贵族族长的称号,不是国子、王子或尚未逾年的新王。铭文末尾的“史”是表示荣仲族属的族氏铭文。族氏铭文是商人用以标识族属的主要方式,荣仲是商代遗族,“荣仲”这一称谓方式可能对于探讨族氏铭文在西周中期后逐渐消失的原因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王天舒 《神州》2011,(4X):50-51,55
“九七”的回归,并没有使香港文坛如预测的那样把书写的重点放在对政治历史的关注上,而是对香港入的现实生存环境进行了沉重的思考,并反映在文本和形态之中。以董启章的《安卓珍尼》为例,小说反复表现出了一种矛盾、迷失与不确定性,这对于当代都市人来说其实也具有着普遍的生存意义和话语意义,从这些矛盾与恩辨中我们不难分析出作者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由此而引发的对香港都市生存状态的解构,小说还采用了现实与虚拟交锚的写作手法,更突出董启章《安卓珍尼》中都市书写的实验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立 《文博》2002,(1):78-80
一般的木刻或绘图连环画,均是以原稿为本,据此制板、印刷并发行,如解放区的木刻连环画《刘胡兰》《戎冠秀》《铁佛寺》《仇》等,鲜有将原稿(如木刻原拓)直接用于连环画者。  相似文献   

14.
新出土的卌三年来鼎铭中王命来“官司历人”,通过与传世文献的对比研究,我们发现“历人”即《周礼》中的“校人”。  相似文献   

15.
王晶 《中原文物》2007,(3):51-52
新出土的卌三年逨鼎铭中王命逨"官司历人",通过与传世文献的对比研究,我们发现"历人"即《周礼》中的"校人".  相似文献   

16.
金石传拓技艺的基本原则是使用纸张紧密附着于石刻(或器物)之上,然后对纸张进行扑(或擦)墨,从而制作出以黑纸白字(阳刻与此相反)为特征的拓印作品。唐代以前出现的响拓法虽然是使用画笔复制出在观感上与法书、绘画真迹一样的作品,但在紧贴文物原件"拓"的基本原则上与金石传拓完全一致,仍属于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拓"。至于颖拓、全形拓,在作品形式上与金石拓片似乎差别不大,但因不仅融入了绘画技法,且全部或部分地脱离了文物原件,超离了"拓"必须紧贴原物(如石刻、器物等传拓对象)的基本工艺法则,虽亦名之为"拓",却属于一种更近乎绘画创作的新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7.
《中华珍泉追踪录》正稿编竣之讯早经传扬,读者望眼欲穿。出书后笔者幸蒙编者关汉亨君航寄一册,即尽一周之时遍读并随阅随记急就中成此一文。  相似文献   

18.
考古出土实物研究表明,商周青铜器铭文制作,通常是先雕刻正阴字铭文模,然后翻制反阳字铭文活块泥芯,镶嵌于主体泥芯合适位置组成复合泥芯,最后在浇铸青铜器时一并铸成于器物内壁上。复制具有151字铭文的西周晚期青铜颂鼎,整体采用失蜡铸造工艺,铭文制作借鉴商周青铜器陶范铸造的相关工艺,多次翻制制作一块铭文蜡片,嵌入模具型腔后翻制整体硅橡胶泥芯,获得了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奥古斯都功德碑》为罗马元首制创立者奥古斯都生前留下的自述,所及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是研究罗马共和与帝制转型期极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该碑自发现以来,国外学界已有多种校勘本问世。兹特综合各家校勘,从古典语文逐译该铭文,并根据最新研究成果予以注释,为国内古典学研究提供较为可靠的文本。  相似文献   

20.
叶蓉 《南方文物》2004,(3):117-118
2003年8月28日,在江西第一高峰海拔1628米的武功山发云界惊现一朵巨大灵芝,重达110公斤,是世界上迄今所见最大的灵芝,被誉为“中华灵芝王”,它的出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更好地向观众展示“巨型灵芝”的奥妙与神奇,江西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