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鉴》是范祖禹史学的代表著作。由《唐鉴.太宗》的内容分析,《唐鉴》在编纂方面,记时不甚精确,记事上亦偶有错误。《唐鉴》记太宗事始于"高祖卷",又将太宗分为上、下两卷论述,上卷褒多于贬;下卷则是贬甚于褒,范祖禹以贞观十四年为太宗卷的分界,认为这是太宗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亦是"贞观之治"的分水岭。此外,范祖禹编纂《唐鉴》,已初具有"纪事本末"体例,而其叙事,多简化、删削《资治通鉴》原文,以及省略人物职官。在内容方面,《唐鉴.太宗》讨论范围广泛,其中涉及最多者即是"为君之道"与"华夷之防",从"太宗卷"的叙事与评论,也可以反映出范祖禹反对变法改革的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2.
范祖禹与《资治通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著名史学家范祖禹(公元1041-1098),作为《资治通鉴》编修的三大助手之一,对于《通鉴》的成书,作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但是史学界历来对此却评价不一,这是有失历史真实的。一、关于《通鉴》编修诸助手的分工问题关于《通鉴》编修诸助手的分工问题,史载分歧,对于范祖禹所参与的部分,历来也莫衷一是。事实上,范祖禹独立完成了唐三百年丛目及唐长编六百卷,而且还协助司马光在唐长编及刘恕所作五代史长编基础上粗删、细删,而成定稿《唐纪》八十卷,《五代纪》三十  相似文献   

3.
中唐以降,封建史学有了新的发展。就史书体裁而言,史评、典志等崛起,突破了纪传、编年陈陈相因的僵滞局面,其代表作为《史通》和《通典》。宋代不但保持了这一势头,而且出现了新变化,即各种体裁相互渗透,彼此汲取长处。司马光修《通鉴》,参用纪传体,叙事集中详赡,多具首尾,使编年体“断烂朝报”的弊病有所改变。范祖禹以编年、史评二体著《唐鉴》,别开生面。宋人认为,提供致治之道,编年体优于纪传。因其详于一国的治乱。但这是通过史实诤谏,难以痛快淋漓。《唐鉴》则以大量评论继于史实之后,具有随时议事的优点,弥补了编年体的不足,颇受时人青睐,对后世亦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范祖禹与《唐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宋朝的史学甚为发达,有不少著名的史学家,范祖禹就是其中之一。本文拟对范祖禹及其名著《唐鉴》作一初步介述,以就正于达识者。(一) 范祖禹(1041—1098),字淳甫(一作淳夫),一字梦得,成都华阳县人。他自幼丧父,寄居其叔祖范镇家,范镇“抚育如己子”。①范镇累官至翰林学士兼待读,也是一位著名的史学家,②范祖禹因此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严格的训练。史载祖禹年青时“闭门读书”,  相似文献   

5.
施懿超 《文献》2001,(3):83-104
范祖禹(1041-1098),北宋中期著名历史学家,生于仁宗庆历元年,卒于哲宗元符元年,年五十八.祖禹史学著作宏富,其单独撰述的《唐鉴》十二卷,是祖禹史学的代表作.祖禹参与编修《资治通鉴》十五年,对《资治通鉴》的成书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古籍出版社出版、中华书局重印的标点本《资治通鉴》,采用章钰《胡刻通鉴正文校宋记》中的重要校文作注,校正了胡刻《通鉴》的大量错误。章氏除以宋刊本九种自校外,还采用了张敦仁、张瑛、熊罗宿诸人校记。其中张敦仁于明刊《通鉴》外,兼用《通鉴纪事本末》大字本参校,为《通鉴》校勘别启蹊径。范祖禹《唐鉴》叙事皆用《通鉴》原文,但很少有人注意及此。我近来拿它(国学基本丛书本)和标点本《通鉴·唐纪》相校,见其中胜  相似文献   

7.
宋代历史考据学的兴起及其发展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志峰 《文献》2000,(4):117-140
宋代学术以理学为特色,与之相应,在史书的修纂中形成了义理史学一类,以孙甫《唐史论断》、范祖禹《唐鉴》、朱熹《资治通鉴纲目》等书为代表,主张在史学中以微言大义为旨,不太重视历史事实的考据.  相似文献   

8.
司马光费了十九年的时间,编成《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四○三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九五九年),前后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用三百多万字,写成一部空前的编年史巨著,文字简练,记事周详,经历九百年的流传,堪称不朽之作。和司马光合作编修《资治通鉴》的,有刘攽,刘恕,范祖禹等人,刘攽专职两汉,刘恕专职魏晋南北朝,范祖禹专职唐五代。五代除了范祖禹之外,刘恕尚著有《十国纪年》,可  相似文献   

9.
《唐鉴》是宋代范祖禹(1041—1098)所著,他在治平初年,司马光奉诏修资治通鉴时,分任编修官,掌唐书,以其所得,成《唐鉴》十二卷。上海图书馆所藏宋刻本,为孝宗朝(1163—1189)浙江所刻。避讳至慎字,亦有以他字代本字者,如以正代贞,以证代征之类。刻工有娄巩、李连、同葛、万文、叶开、童愿、同愿、叶森、陈瑱、遵自、自遵、同合、朱瑱、朱陈、陈朱、陈林,及连、巩、万、文、范、陈、林、义、叶、瑱、遵、元、朱、开、成、璟、桂等单字。字体工整,且为初印本,可称宋刻本中之上品。  相似文献   

10.
张宇 《安徽史学》2014,(2):91-98
在撰述旨趣方面,孙甫与范祖禹都希望宋朝的统治集团能以唐为鉴,探讨治乱兴废的原因。但在价值取向方面,孙甫重事功而范祖禹则偏重于儒家伦理道德。对于唐朝致治之本的讨论,孙甫主要是以具体的历史经验予以说明,范祖禹则总结为"治由君子,乱由小人"之说。二人都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但是孙甫以防微杜渐为主,范祖禹则以防患未然为主。在评论人事方面,孙甫是从人情人性的角度出发,而范祖禹则以"义"、"礼"、"名"、"正"等儒家伦理和纲常秩序为标准。对于君臣关系的讨论,孙甫服膺法家的理念,要求君主对臣下保持威严,而范祖禹则要求君主对臣下应"御以至诚"。二人的史论还分别存在着持论偏颇和割裂史料强为史论等缺点。  相似文献   

11.
元宵·汤圆     
正说到吃"元宵"这一食俗,其源久远。有学者认为,它始于春秋末期,屈原在《楚辞·招魂》中所说的《蜜饵》,乃是用糯米粉裹以蜂蜜制成的球状食品。以此推测,它可能就是最早的"元宵"。到了南梁,宗懔撰写的《荆楚岁时记》说:"正月十五做豆糜加油膏",这种"豆糜油膏",有人认为当是1400多年前油煎的元宵食品。唐时段成式在《酉阳杂俎》"酒食"条记有食谱,其中有"汤丸、樱桃迫",很可能是唐代对元宵食品的称谓。宋周必大《平园续  相似文献   

12.
不可不信书,也不可尽信书。女子奇寿达三百多岁,就不可信也。陈寿的《三国志》是中国史学界的鸿篇巨制,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列为"二十四史"之"前四史",是现存的记载三国时期历史的最原始资料。由于陈寿亲身经历了蜀汉和西晋的更  相似文献   

13.
宋代类书《太平御览》所引"唐书",对于校勘整理《旧唐书》及其它唐史文献,都有重要价值,但是对其所属性质,各家说法不一,或认为都属刘昫《旧唐书》,或都属唐代旧本国史实录,或认为两者都有。由唐代各种文献和宋人校勘整理的实际情况看,"唐书"应当是一个通名,既包含了《旧唐书》,也有唐国史实录、《通典》、《唐会要》,甚至唐代杂史笔记的内容在内。对于"唐书"性质的考察,还可以进一步深入为对整部《太平御览》征引前代文献的考察,从而进一步认识北宋馆阁校勘活动的特点及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物》1962,(9)
读《文物》1962年第1期"读宋刻十二卷本《唐鉴》书后",甚有裨益,唯文中所引宋刻三段,有些字和句读恐有误,兹举出以下数条,以供商榷。(一)天宝三载三月条臣祖禹曰一段内:"王心益固"句"王"字疑误。唐朝皇帝,鲜见史书称"王"者,亲王、嗣王等则称王。因细部文中所附宋刻印版,此"王"字上固有  相似文献   

15.
姚曼波 《文献》1999,(1):90-107
"孔子作《春秋》",是至今争议不休的疑案.汉代以来的经学家多信奉孔圣人作"春秋经",至近人范文澜、卫聚贤等仍固守其说;而有唐以来疑古派刘知几以"惑经"首先发难,王安石称"春秋经"为"断烂朝报",朱彝尊《经义考》引宋人刘克庄语,认为"《春秋》,史克之旧文也".  相似文献   

16.
北京大学入藏的秦代水陆里程简册中记载秦代有"阳"县存在,关于这一新出现的秦县,前辈学者认为可能是位于今河南省方城县的秦汉"阳城"。然而,从简册中记载的"阳"县下属各乡到其他地区的距离来看,"阳县"不太可能在今方城附近,而更有可能是位于先秦"唐"国故地的"唐"县。其他出土材料所见的"唐"县一般写作"阳",清华简《系年》中还有楚国曾灭"唐(阳)"置县的明确记载。秦代的阳县应该就是继承了楚灭唐国之后所设的阳县。  相似文献   

17.
敬播以他的博学多识,参与了唐初许多重要史学活动,为唐前期史学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他身在史馆,能秉笔直书,所纂高祖、太宗《实录》,被誉为"信而详"、"颇多详直",从而赢得"陈寿之流"的美誉。他对史书的编纂体例有独到见解,纂修《晋书》有发凡起例之功。他参与纂修隋史,为唐初"鉴戒史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由他编纂的《西域图志》,在边疆史地及中外交通史研究上有重要价值。刘知几对其史学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他具有"良史"之才。  相似文献   

18.
十一、《辽史拾遗》 二十四卷,清人厉鹗辑录。厉氏鉴于《辽史》过于简略,乃多方搜寻,对辽代史事作辑佚和补充的工作,辑成《辽史拾遗》。他采集各种书籍三百余种,对《辽史》的本纪、诸志、列传,分别加以补充;对其记载有错误的,并作分析考证。该书刊刻后,为学者所重视,认为对辽史的研究很有帮助,因而是一部很有名气的史料书。该书的缺点是其所取材料  相似文献   

19.
关于帛书《战国策》中苏秦书信若干年代问题的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物》1975年第4期发表了马雍同志的《帛书〈战国策〉各篇的年代和历史背景》一文。其中,关于最重要的苏秦书信部分,提出了"帛书四是帛书前十四篇中时间最晚的一篇",和"帛书第四篇虽非苏秦绝笔之书,可也是他死前不久的一封书信"的论点,以及根据这个论点而以帛书四"作为提纲",排定十四篇帛书的年代,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尤其  相似文献   

20.
对于《宋史·职官志》所载"爵一十二",历来学者主要有两种解释。本文通过考辨相关史料,认为将"爵一十二"理解为"十二爵称"的观点较为合理。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开国县公""开国县侯"与"开国郡侯"在宋代令文官典与实际封授中不同面貌的分析,认为宋代即便是比照唐令加以修订过的《天圣官品令》及之后的各朝《官品令》令文中,在爵位序列上均因沿袭唐令而未能反映宋代封爵的实际,故造成目前可见相关史料中所载宋代爵位序列都存在讹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