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连锁超市空间结构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柏林 《人文地理》1997,12(1):52-56
连锁超市具有网络型的空间结构。优化超市空间结构,要根据各要素的区位指向、适宜服务半径,合理布局;并使各要素的数量配比、规模与城市规模相适应。  相似文献   

2.
吴超  魏清泉 《人文地理》2005,20(1):32-36
区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系统科学的方法论对区域发展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对区域发展研究中采用的系统科学方法进行了回顾和总结,重点探讨了钱学森先生20世纪90年代首次提出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在当代区域发展研究中的应用,并对其组织结构及实施原则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论国家创新体系的空间结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创新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内在动力。国家创新体系可分解为内部创新系统、外部创新系统、外部支撑系统等子系统,其作用在于促进知识的有序流动。本文在研究了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上,提出创新体系的空间结构应分为两个层面:虚拟空间、地理实体空间。  相似文献   

4.
上海创意产业园区的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褚劲风 《人文地理》2009,24(2):23-28
创意产业园区是一种新的生产空间组织,90年代末以来在一些国际著名大都市中发展迅速。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园区的空间分布特点和形成机理,研究上海创意产业集聚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表明,上海创意产业园区的分布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由黄浦江和内环线围合而成的半环状地带和苏州河沿岸地带,因传统的老工业区,老仓库、老厂房分布集中,伴随传统工业逐步迁出市区,这些旧城建筑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地理空间;东北、西南地区是大学集中分布地带,是知识溢出的空间,知识型创意产业园区相对比较集中。上海创意产业集聚空间的规律,折射出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的空间结构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利用中国公安部1996年流动人口统计数据,采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和断裂点法,对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的空间结构进行研究发现,中国城市流动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带,而且客观存在着三大城市流动人口圈:①京津连流动人口圈。为中国第三大的城市流动人口圈,具有性别比高、来自圈外的流动人口比重大、以亲缘、地缘为纽带聚居等特点。②沪宁杭流动人口圈。为中国第二大的城市流动人口圈,具有来自省内的流动人口比重高、暂住时间差距大等特点。③广深厦流动人口圈。为中国最大的城市流动人口圈,具有女性流动人口比重高、来自外省的流动人口比重大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Few attempts have been made to develop and test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and growth. This paper offers one aggregate approach as well as a series of empirical tests based on Canada's 27 largest urban areas. Six composite indices are introduced: population densities, rates of change, intraurban population redistribution, mobility rates, incidence of low-income populations, and degree of social polarization. Regression analyses reveal that differences among urban areas in spatial patterning and structural change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hypothesized effects of city size, age, transport usage, social heterogeneity, production base, and physical setting. Yet immense regional and intraurban diversity remains. No single model of urban structure is sufficient to capture this diversity. On enregistre peu de tentatives pour mettre au point et tester un cadre conceptuel qui puisse servir à I'analyse comparative de structure spatiale et de croissance urbaine. Get article offre une approche g/oba/e ainsi qu'une série d'analyses empiriques basées sur les 27 territoires urbains canadiens les plus grande. Six indices composes servent aà l'analyse: densité de population et taux de changement de ces densités, redistribution et taux de mobilité de la population intra-urbaine, incidence de revenus faibles et importance de la polarisation sociale. Les analyses de régression démontrent que les différences dans l'arrangement des espaces et le changement des structures entre les zones urbaines sont en accord avec les effets supposés de taille urbaine, d'âge, d'utilisation du transport, d'hétérogénéité sociale, de base de production et de cadre physique. Cependant, une très grande diversité régionale et intraurbaine de-meure, II n'existe pas un seul modèle de structure urbaine capable d'englober cette diversité.  相似文献   

7.
8.
旅游系统的空间分层拓扑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旅游系统,因此掌握旅游系统要素的空间分布规律就十分必要。本文结合图论及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的知识,联系计算机网络中的分层理论,提出旅游系统要素分布的空间分层拓扑结构。通过对陕西省的旅游景点、交通线路、客源地的区域空间结构的分析,将旅游系统的空间拓扑结构分为客源地层和景点层两层。并利用旅游空间分层拓扑结构对陕西省的旅游景点、交通线路、客源地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探讨,初步提出了分层空间旅游系统的计算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李同升 《人文地理》1995,10(1):21-27
莫斯科大都市地区具有放射状环形空间结构,相对于以莫斯科市为中心而形成的一级聚集区,这里广泛发育着以地方大中城市为核心的城市二级聚集区。影响莫斯科市发展规划的一系列因素决定了地域扩张是其空间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定向轴线发展为主的方案则是规划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1.
大连市城市空间结构形成与演进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连城市空间最初在沿海平原形成,然后圈层扩展,面积逐渐扩大,最后跨越形成组团发展模式。大连经历了从商贸港口城市到工业城市,再到综合性现代化城市的演变。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则随城市功能定位和城市规划而不断调整。在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因素中,环境因素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形成约束,政治因素主导了大连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经济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社会因素作用还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青岛市商业中心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建军 《人文地理》2005,20(1):107-112
本文在对青岛市商业中心空间结构历史演变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青岛市商业中心空间结构的现状特征、存在问题及其成因,而后分析了青岛市商业中心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最后,根据青岛市商业中心空间布局的现状特征和今后城市地域的拓展方向,提出了青岛市商业中心空间结构优化的方向及对策。  相似文献   

13.
城市社区环境下商业性娱乐场所的空间结构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现代城市社会地理学对城市生活空间质量的评价,已涉及到城市内部福利设施(与场所)的空间结构层面。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居民收入与文化素质的提高,闲暇时间延长,城市内部商业性娱乐场所日益增加,已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但国内地理学者对商业性娱乐场所的空间关注较少。本文从人本主义视角,运用行为和实证主义方法,在总结国内外对商业性场所研究的基础上,力图轮廓性地揭示商业性娱乐场所的空间形成与分布等规律;并以城市社区和场所作为城市社会生活空间研究的两大基本单元,探讨商业性娱乐场所的社会空间内容和结构模式,及其与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的相互关系。以便更深入地揭示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的本质,丰富城市社区规划与整治的基础理念。  相似文献   

14.
关中天水经济区核心—边缘旅游空间结构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庞闻  马耀峰 《人文地理》2012,26(1):152-155,160
核心—边缘结构是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的重要解释模型,本文从复杂系统理论和分形理论切入重新解构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特征、动态过程和测度方法。以关天经济区为例实证分析并得出结论:核心—边缘旅游空间结构具有层次性、涌现性和分形的特征,演变过程分为核心集聚极化、边缘扩散溢出和空间动态平衡三个阶段;首位度、分形等方法能很好揭示旅游空间结构演化过程;关天经济区旅游空间属于典型的核心—边缘结构,目前处于核心集聚极化阶段后期,溢出效应逐步显现,次级核心基本形成,空间结构与等级结构紧密耦合,发展态势良好。  相似文献   

15.
甘肃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分析甘肃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分形理论和方法对甘肃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的聚集维数、网格维数和关联维数进行了测算和分析,表明甘肃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是分形的,以14个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甘肃省城市体系在空间分布上比较集中;以甘肃省内75个城镇为研究对象,城镇分布的总体均衡性适中;以中部城镇密集地区为研究对象,城镇体系在空间上分布比较均匀。并据此提出了甘肃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城市规划空间结构历史演化过程分析,我国经历了从农业区域基质到工业区域基质的五次城市规划空间结构演化更替的过程,且每次规划空间结构更替都有特定的社会经济历史背景。我国带着不同社会经济体制所遗留的各种痕迹和烙印,迈入了以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集团化为宏观背景的信息化社会,且我国还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中期。面对新世纪的发展环境,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基于“以人为本”生态区域基质的以生态经济区为单位来组织现代城市规划空间结构体系的基本思想,并构建了我国现代城市空间结构体系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三峡库区工业空间组织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是库区整个工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峡库区工业的空间组织结构调整必须与长江产业带建设、三峡经济区生产力总体布局以及库区的城镇体系建设相协调,在优化库区工业经济空间布局过程中应该以库区工业企业迁建为契机,把工业布局优化同城镇搬迁、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库区工业组织结构调整与优化整体思路可以概括为:"两头牵动、中间布点、形成三区、主轴衔接、由线而面、双向拓展"。最后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8.
大城市中产阶层化与商娱场所的空间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兴中  高丽 《人文地理》2008,23(2):49-55
自上个世纪70年代随着发达国家"后工业社会"转型以来,中产阶层化现象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城市问题与空间规划方向的重要研究方面之一,发展至今日,中产阶层化成为了一种全球化的社会与空间现象(Bell,1999)。娱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可以反映国家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是与每个人的生存质量息息相关的领域。因而有关文化休闲娱乐场所的微区位研究也逐渐引起了中外地理学界和社会学界有关学者的极大兴趣。从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角度探讨中产阶层生活方式及其消费(娱乐消费)与娱乐场所形成的中产阶层化现象等的社会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9.
国内外城市居住空间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刘旺  张文忠 《人文地理》2004,19(3):6-11
住宅作为城市的重要职能和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不同学科的学者一直关注城市居住和相关理论的研究。本文在全面阐述西方居住空间研究的理论、方法、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有关城市居住空间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进展进行回顾,并展望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20.
魏冶  修春亮  王绮 《人文地理》2014,29(3):83-88
以沈阳市为研究案例,借鉴国际著名团队POLYNET的研究经验并加以改良,进行了空间联系视角的多中心城市结构的实证分析。分别从人口密度分布、就业-居住空间联系网络与企业空间组织网络三个维度来识别沈阳市的人口中心、就业中心与产业中心,综合分析这些"中心"得出四点结论:①城市核心区就业与居住中心构成十字交叉的内循环结构;②浑南新区次中心特征颇具雏形;③外围人口中心、就业中心与产业中心错位发展;④沈阳市呈现不均衡的多中心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