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敏  黄贤金  张捷  姚磊 《人文地理》2012,27(3):147-151
本文梳理了南京大学人文地理研究机构的发展历程,总结南京大学人文地理研究机构由基础层、应用层、联合应用层三个层级组成。将南京大学九十年的人文地理学科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即1919年到建国初期的近代中国人文地理学源地与人才培养的摇篮,建国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承担全国性科学研究和生产任务的先行者,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今的优势学科凸显,同时"大人文地理科学"蓬勃发展与国际化阶段。认为南京大学对中国人文地理学科发展有四大贡献,即中国人文地理学的摇篮与创新源地,中国人文地理学思想理论发展的中坚,中国人文地理学主要分支学科建设的引领者,以及中国人文地理学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的主体。  相似文献   

2.
费洪平 《人文地理》1992,7(4):19-24
西方发达国家自本世纪60年代以来,企业地理研究的理论、方法和实践已有了很大进展。为开展我国企业地理研究,本文围绕着企业地理研究的方法、产生背景及其发展阶段、主要研究领域以及研究动向等四个方面进行探讨,并认为在我国开展企业地理研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深远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文地理学复兴的回顾、反思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1978年以后,我国人文地理学走上了复苏和振兴的道路。本文试较为系统地回顾和反思十余年来人文地理学复兴的历程、成就与问题,展望90年代的发展。作者认为,理论建树、新领域和新方向开拓不足,是人文地理学发展中的主要问题;90年代应将人地关系理论与应用研究结合起来,重点开展持续发展、灾害适应、企业地理和区域科学四个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Political Geography》2000,19(6):771-791
This article re-examines Halford Mackinder's conception of geography in general and his practise as a political geographer in particular by placing his work in the context of the history of geography. The nature and politicisation of early modern (c.1600–1850) geography are depicted, and used as a contextual standard against which to assess Mackinder's claims to have propounded a “new” geography and a “new” form of political geography. Mackinder's conception of geography is found to have been a substantial departure from the early modern one, in terms of its definition of geography, its textual format and its placing of geography in a broader educative structure. By contrast, Mackinder's political geography is shown to effect a far less radical break, for whilst Mackinder's rhetoric suggests that geography will drive his political analysis, it is in fact his pre-existent politics as a tariff-reforming conservative which drove his political geography. To the extent that geography acted as a container for politics, Mackinder was still in the tradition of the early modern period, although he did change the form of that argument.  相似文献   

5.
陈林  刘云刚 《人文地理》2021,36(4):29-36
本文梳理近代以来日本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和知识生产特征,探讨其如何平衡理论与实践、学术与应用的关系,以期为中国地理学的发展提供借鉴。日本地理学注重区域知识的生产,良好的学术生产分工促进了区域地理学和系统地理学的相互融合。大学评价体系鼓励年轻学者生产基于区域调查的研究成果,对中坚地理学者注重原创性学术理论体系形成和地理学知识的代际传承。日本地理学的区域知识生产在政策制定、市民时空间观形成和地理学终生学习等社会应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代日本地理学在欧美地理学影响下快速发展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域地理学研究,然而近年与国际地理学界的交流放缓所引起的诸多问题也值得中国地理学借鉴。  相似文献   

6.
国外乡村聚落地理研究进展及近今趋势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红波  张小林 《人文地理》2012,27(4):103-108
乡村聚落地理的研究是乡村地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本文通过对大量的文献资料分析,系统梳理了国外乡村聚落地理的研究动态,将其研究历程划分为:萌芽起步、初步发展、拓展变革、转型重构四个阶段。对乡村聚落地理的研究内容体系进行归纳总结,主要集中在聚落布局、聚落形态与分类、聚落景观、聚落用地、聚落生态等方面。在此基础上对近今乡村聚落地理的研究趋势及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发现乡村聚落的人文社会化和乡村重构的研究趋势。以期能对国内乡村聚落地理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朱晨 《人文地理》2011,26(3):24-28
度假住宅是当前消费的一大热点,系统的理论研究却还十分匮乏。本文以大量的原文文献研究为基础,探寻西方度假房产研究的脉络线索,发现了以1980年代中期为分野的两个特征鲜明的阶段,进而对两个阶段的研究异同点进行了比较分析,勾勒出了西方度假住宅研究进展的轮廓,最后以西方为鉴对我国度假房产政策进行了评述。研究对于我国旅游开发、地理研究、城乡规划等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技术学习与创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苗长虹  魏也华 《人文地理》2007,22(5):《人文地理》-1-9,18
技术学习与创新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领域之一,它与"异端经济学"之间的互动,既促进了经济地理学的繁荣和学科地位的提升,也为"异端经济学"对技术学习与创新的研究提供了独特的地理视角。本文试图全面梳理经济地理学技术学习与创新研究兴起与深化的过程,从地理接近与面对面交流,关系接近与实践社区,制度接近、嵌入、路径依赖与创新场三个既相互争论又高度互补的方面,来系统阐述技术学习与创新的经济地理机制,并针对当前研究的局限性提出了建构高层次综合的技术学习创新与区域发展理论的设想。  相似文献   

9.
西方国家旅游地理学进展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金波  蔡运龙 《人文地理》2002,17(3):34-39
国内旅游地理学研究比西方国家晚了整整60年,全面了解国外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对于国内相关研究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本文在全面回顾西方国家旅游地理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阐述了其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内容。最后对西方国家旅游地理学研究进行了总结:西方国家旅游地理学已经初步确立了自己的学科地位,开始朝着成熟阶段发展;西方国家旅游地理学研究是随着现代旅游现象的出现而出现,随着现代旅游的发展而发展;西方国家旅游地理学者脱离地理系的事实,严重影响了旅游地理学在地理学学科内的发展,这种趋势一定要引起国内学界人士的警惕。  相似文献   

10.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学科属性与研究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总结了有关中国历史地理学理论方面的若干问题 ,认为历史地理学具有区域性、演变性、结构综合性与有用于世的目的性 ,前三点也与构成其研究内容的空间、时间、部门 (专题 )三大要素相对应 ,其理论体系中除了包括历史自然和历史人文地理诸分支外 ,还应包括区域综合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理论、历史地图学、应用历史地理学。尽管历史地理学界已普遍认为历史地理学应该属于地理科学 ,但实际上其却多作为历史学的专门史而存在着。本文分析了这种理论与实践脱离状态的形成原因 ,并希望经过长期努力 ,把历史地理学建设成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相似文献   

11.
刘霄泉 《人文地理》2010,25(1):7-11
瑞典作为北欧国家之一,其特殊的地理和社会环境,为学术发展提供了特有的基础,也形成了独特的传统。作为少数未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国家之一,瑞典建立并逐步完善了福利体系,人文地理学的发展正是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对瑞典福利体系的建立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也逐步形成了其特有的研究体系,并在部分领域成为先导者。本文将通过回顾瑞典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重点分析瑞典人文地理学的三个重点研究领域:区域规划研究与应用,历史地理与景观研究,时间地理学。  相似文献   

12.
In the context of various conceptual turns in German-language human geography over the past decades (e.g., linguistic, cultural, and material turns), which have been adopted largely via writings from English-language human geography,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in these two academic communities have been converging.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aspects that are quite distinctive for debates in the German-language context. We argue that, for example, in the case of poststructuralist approaches, a distinct development has taken place, which emphasizes the links between theoretical, methodological, and methods-oriented empirical research, e.g., through the operationalization of linguistic methods. Following Michel Foucault's notion of ‘discourse’, these empirical analyses are often referred to as ‘discourse analyses’. This paper gives an overview of the field of discourse analysis in German-language human geography and discusses possible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t ways in which discourse theories have been emerged and developed in English-language and German-language geography. We argue that there are three developments which make ‘discourse analyses’ in the German context distinct: (1) the significance of theoretical debates on the role of the subject, (2) the intensive interdisciplinary networks within the wider context of German-language social sciences and linguistics, and (3)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econd point, the strong emphasis on questions of methodical implementation.  相似文献   

13.
The need for a distinctive discipline of theoretical geography is enhanced by three current research trends in geography related to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revolution. They are remote sensing, resource use and economic location. Theoretical geography is concerned with the automated processing of the growing body of geographical data, the study of complex geosystems and their multidimensional geospac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set of geographical axioms. The development of theoretical geograph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growing use of mathematical methods in geography by formulating geographical problems in a form amenable to mathematical analysis. Theoretical geography helps to formalize geographical concepts and facilitates the building of models in geography. Models, in turn, provid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a system than can be expressed in words.  相似文献   

14.
试论现代物流的地理学研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成金 《人文地理》2006,21(6):22-26
基于阐述现代物流的发展背景,本文介绍了国际地理学对现代物流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其主要研究论点;同时探讨了我国现代物流的地理学研究进展,并分析了物流地理学的提出和理论体系;然后探讨了现代物流的地理学研究切入点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The author, an expert in Central Asian toponymy, culture, and physical geography, examines major trends in research on the Aral region's geography by focusing on major themes of paleogeography, bottom and shoreline morphology, hydroclimatic conditions, migration of salts, and forecasting negative impacts of hydrological engineering projects on the region's environment. In the process he presents much interesting material on the early history of the sea and its hinterland (most notably, the deltas of the Syr Dar'ya and Amu Dar'ya) and about difference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quantitative information about the sea by scholars at different times and using different methodologies.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的社区地理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峰华 《人文地理》2002,17(5):73-77
本文简述了社区地理学的形成、研究现状和面临的形势,对21世纪的社区地理学进行了展望。指出21世纪的社区地理学有12个热点课题,即:(1)社区发展合作组织;(2)社区发展;(3)社区环境;(4)社区规划;(5)社区管理;(6)农村社区城市化;(7)城市社区病态;(8)社区贫困;(9)社区经济;(10)社区文化;(11)精神社区;(12)虚拟社区。从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社区发展运动看,从21世纪社区地理学研究的领域看,21世纪将是社区地理学的大发展时代。  相似文献   

17.
中外人文地理学论文写作之差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汤茂林 《人文地理》2018,33(1):152-158
对人文地理学者而言,论文的写作与发表至关重要。基于新世纪以来的个人学术阅读,认为国内人文地理学论文写作在不断进步,但与欧美人文地理期刊上的论文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研究思路、理论框架、文献综述、引证、讨论等部分,笔者作了初步的探讨。在学术论文写作中,我们需要基于自己的方法论,认真交待研究问题和研究思路,阐明理论框架,完善文献综述,认真对待引证,并改进讨论部分的写作。  相似文献   

18.
甄峰  席广亮 《人文地理》2012,27(3):131-135
本文回顾了南京大学城市地理研究发展变迁的历史过程,将其划分为探索研究时期、复苏发展时期、旺盛发展时期和多元化发展时期几个阶段,系统总结了在城市化、城镇体系、城市与区域规划及管治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南京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城市化理论、城镇体系理论及城市与区域研究的机构,提出了"三结构一网络"的城镇体系结构、"城市-区域"观等经典理论。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来,南京大学城市地理高度融合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夯实了自己的学科发展优势。在未来发展中,应进一步加强对健康城市化、城市网络体系、城市空间重构及宜居城市与智慧城市等内容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消费社会下商业地理研究的新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在实证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影响下,商业地理学研究多聚焦于空间结构与边界、商业活动的区位与业态、商业活动中人的行为等经典领域。九十年代之后,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大数据的应用,使实体商业与电子购物的关系、消费者行为的空间分析等主题,成为新的研究焦点,并积极推动商业地理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的革新。伴随着消费力量在现代社会的崛起,商业地理所关注的商业空间和活动,不仅被消费地理从社会文化的视角进行诠释,而且在主题上扩展至更为多元的消费实践和社会关系网络。人本主义、新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等流派的思想,也被广泛用于消费空间的解读。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更贴近日常生活的框架下,商业地理将不局限于对物质层面的关注,而是处于一个更加开放的知识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20.
变革中的西方经济地理学:制度、文化、关系与尺度转向   总被引:38,自引:11,他引:27  
苗长虹 《人文地理》2004,19(4):68-76
1980年代以来,在社会科学日益走向多元化和"后现代主义"的背景下,西方经济地理学开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急剧变动时期,无论是研究的主要论题,还是研究的内容、理论和方法以及表述的方式与风格,均经历并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与上一世纪50-60年代的"计量和理论革命"和70- 8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转向"相比,这次变革不仅发生在方法论和认识论层面,而且许多也发生在本体论层面,它使西方经济地理学的视角走向了高度的多样化和复杂化。本文在分析这次变革的起点:马克思主义转向及其批判的基础上,从制度转向、文化转向、关系转向、尺度转向4个相互交织的方面,系统勾勒了西方经济地理学理论视角变动的主线,讨论了这些视角变动的方向、成因、意义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