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有坤  樊杰 《人文地理》2012,27(4):9-13
本文从概念、理论及因素等方面对目前在城市化空间增长约束作用的特征进行了梳理,认为目前的研究存在着区域宏观尺度的把握较少、因素集成分析较少、缺乏直接针对城市用地本身与其他因素的相关关系分析等不足。笔者认为从约束角度开展对城市化空间增长上限的研究工作,关键是如何确定区域水资源安全容量、粮食安全下的耕地最小规模、可恢复条件下生态空间的最小规模或城市生产生活所需的最小生态空间规模等阈值,并提出城市化空间增长上限确定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2.
在构建人居环境支撑条件评价体系基础上,采用均方差赋权法对全国286个地级以上城市人居环境支撑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并结合空间计量方法进一步探讨人居环境支撑条件对城市化水平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我国城市人居环境支撑条件整体不高;人居环境支撑条件空间差异显著,呈现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依次递减的区域性特征;人居环境支撑条件子系统亦存在空间不均衡与发展不同步现象,且生态环境、居住条件、社会经济与公共服务设施支撑条件依次降低;人居环境支撑条件与城市化水平存在对应关系与部分错位现象。空间计量分析验证人居环境支撑条件对城市化水平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普通OLS回归却低估人居环境支撑条件对城市化水平的带动能力。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水平差异的模糊综合评价——以西安市临潼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制定城乡发展规划时需评估区域内不同乡镇城镇化水平差异,而单一人口城镇化指标不能满足城镇化水平差异分析的要求,特别难于评价农业人口比重较大的小城镇之间城镇化水平的真实差异。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针对人口、产值、产业发展和交通设施等指标及其相应的二级指标进行城镇化水平差异综合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利用相关统计数据,来比较西安市临潼区内各乡镇城镇化水平的差异。通过结果划分得到具有相对比较意义的核心城区、中心城镇、重点乡镇和一般乡镇四级的城镇体系。为临潼区城镇体系发展规划等工作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传统农区周口市为研究对象,利用聚落斑块面积和相关社会经济指标,探讨了周口市城乡体系空间结构演变规律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周口市城乡体系空间结构演变呈现低端均衡结构(1973年)-点轴结构(1990年)-中心外围结构(2000年)-圈层结构(2015年)的演进过程,每种结构对城乡要素流动的方向和作用各不相同,从而使城乡体系的空间结构各不相同。交通导向机制是影响城乡体系空间结构演变的早期主导因素,促进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不断拓展,并带动乡村体系空间结构不断更迭;特色产业是影响城乡体系空间结构的新机制,助推城乡体系空间结构进一步完善;政府作用机制有效地引导城乡体系空间拓展方向,推动城乡空间格局结构性地演变。  相似文献   

5.
基于区域城乡一体的思想构建乡村性指数RI,通过GIS-ESDA空间分析框架,运用空间自相关、空间变差函数等测度模型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县域尺度江苏省乡村性空间格局演变和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县域尺度江苏省乡村性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相似地区在空间聚集分布,且集聚的程度不断增强;乡村性热点区空间结构主要以徐州-宿迁-淮安为核心的圈层结构,并且不断向盐城集聚,呈现出明显的地理集中演变特征;县域尺度乡村性空间格局的连续性和自组织性越来越强,由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结构化分异的机理越来越显著;东北-西南方向乡村性空间差异较小,东南-西北方向乡村性的异质性则十分明显,空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分形理论,借助聚集维数、空间关联维数及形态维数,对茂名县域、市域及镇域乡村聚落分形特征进行研究,并从自然地理、人口、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探讨分形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乡村聚落呈多尺度、多分形特征.聚集性从市域到镇域呈从地理导向到行政导向的趋势,高城镇化水平地区聚集...  相似文献   

7.
This study undertook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own master plans to define future urban growth. Spatial direction and intensity of urban expansion were analysed in relation to local contexts using land zoning and a comprehensive database of socio-economic indicators at the municipal scale in Catalonia, Spain. Our results illustrate a progressive shift towards discontinuous settlements consolidating urban centres in most accessible rural areas. Contrary to what was hypothesized (and partly observed) in recent decades, settlement expansion will modestly contribute to a balanced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Future urban development in Catalonia will not follow a polycentric model, fuelling instead the growth of medium and small urban centres. This process may consolidate the incipient divide in rural areas with high accessibility and a dynamic economic base with remote inland areas experiencing land abandonment and depopulation. The use of indicators derived from town master plans in the assessment of (scattered or polycentric) future urbanization in Europe is finally discussed.  相似文献   

8.
湖南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及工业化主导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空间结构是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论题之一,为了揭示湖南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过程及演变机制,分析了湖南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过程;并从工业化、区域政策和城镇化等方面分析了其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机制。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湖南省经济正处于空间集聚过程,经济空间结构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模式;湖南省经济空间结构与工业化、区域政策和城镇化存在内在联系和耦合关系,其中工业发展是湖南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经济空间结构形成与演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In most parts of the developing world,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has been dominated by rural–urban migration and the growth of existing cities. However, case‐studies in China’s Fujian Province suggest that this process can also be achieved mainly by in situ transformation in rural areas. Such in situ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areas has been driven mainly by two forces, the development of township and village enterprises (TVEs) and the inflow of foreign investment; and facilitated by the relevant policies adopted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since 1978. The former has been very effective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employment structure, while the latter has brought many physical changes to the previously rural landscape. Being mutually complementary, these two ways of rural transformation have not only benefited and urbanized the rural areas, but kept many farmers in their hometowns, replacing the dominant role of rural–urban migration and the growth of existing cities in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相似文献   

10.
国外乡村聚落地理研究进展及近今趋势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红波  张小林 《人文地理》2012,27(4):103-108
乡村聚落地理的研究是乡村地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本文通过对大量的文献资料分析,系统梳理了国外乡村聚落地理的研究动态,将其研究历程划分为:萌芽起步、初步发展、拓展变革、转型重构四个阶段。对乡村聚落地理的研究内容体系进行归纳总结,主要集中在聚落布局、聚落形态与分类、聚落景观、聚落用地、聚落生态等方面。在此基础上对近今乡村聚落地理的研究趋势及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发现乡村聚落的人文社会化和乡村重构的研究趋势。以期能对国内乡村聚落地理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环南海国家及地区既是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发展的重要地带枢纽,也是进行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由于区域内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基础和城市发展阶段等存在不同,其内部城市化过程与城市体系格局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基于1960—2020年环南海地区国家和主要城市层面等多尺度的人口数据,利用城市首位度指数与城市空间基尼系数两个指标,结合核密度等空间分析方法,对环南海国家及地区的人口城市化与空间格局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第一,环南海国家及地区大部分进入城市化发展后期,但区域内部城市化发展出现较大差异,越南、柬埔寨的城市化落后于其他国家(地区);第二,区域内城市体系空间结构以强单中心结构为主,双(多)中心结构的国家及地区较少,城市体系内部发展不平衡,城市规模分布以首位分布居多;第三,主要城市人口空间集聚现象显著,且还有进一步集聚发展的倾向。本研究揭示了环南海国家及地区的城市发展过程和分布规律,对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南海航线建设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结构性演进特征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问题,是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研究经济发展问题的核心命题。本文从区域视角,在海洋经济的实质及其区域经济特性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基本理论,揭示了区域海洋经济的结构性特征及其演进的基本规律,以期为海洋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The chairmen of the departments of physical geography and economic geography of the USSR at Moscow University call for greater interplay between the two major subfields of geography, particularly in the context of geographical research for regional planning and geographical prediction generally. The demands of a modern economy require a more integrated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spatial systems encompassing the totality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settlement, production and living conditions. Such close interaction between physical and economic geography needs to be pursued at all levels of geography as a discipline, from 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congresses down to ordinary student field practice.  相似文献   

14.
采用层次分析等方法,从农民生活、生产环境、生态产品供给以及生态安全等人居环境核心领域出发,构建重点生态功能区乡村人居环境评价体系,对1998-2012年间利川市乡村人居环境做了评价,剖析了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要素空间变化特征。研究表明:①重点生态功能区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时序演变历经传统发展、过渡发展、生态化建设三个阶段,人居环境系统及影响因子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②社会经济环境、生态环境空间格局变化显著,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向盆地、城镇集聚,城乡收入差距增大,河流流域生态环境改善,高山区生态脆弱性增强;③农户行为受政策调控作用由无序、扭曲化向规范化变迁,政策调控与农户行为互动作用促使重点生态功能区乡村人居环境演变。  相似文献   

15.
沿胶济铁路经济带城市化发展优势、问题及战略构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山东省胶济铁路沿线产业带经济发达、产业高度密集。该经济带从1840年到目前经历了低水平均衡性空间结构的雏形期,多核心空间结构的发展期,带状点轴空间结构的成熟期。城市化水平也呈相应程度的发展,从城市化水平低、增速慢,城市化滞后于国民经济增长;城市规模结构不尽合理,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不强,规模偏小,城市主导功能和职能构成分类明显,对农村人口转移的吸引力不大;一直发展到区域性基础设施水平较高,城市群的开放性和边界的模糊性等特征。在此基础上,胶济铁路经济带城市化发展更要抓住机遇,通过尽快实现胶济铁路电气化的同时,实现腹地西扩,加大城市规模,搞好城市的产业升级和城市升级。  相似文献   

16.
上海市主城区公共服务设施网点分布的空间异质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内部格局与过程空间异质性的复杂性规律成为当前人文地理研究的难点和热点。以上海市主城区为例,从结构与功能视角刻画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异质性并发现有趣现象:上海市公共服务网点呈典型“核心-边缘”圈层特点;由于占地面积、租金、服务性质等因素五大设施形成类似金融类网点的强邻近性群集聚与类似科教类网点的弱向心集聚(逆增长点)两种模式;弱向心集聚呈现空间差异扩大、空间集聚增强的新特征,与多中心空间结构会促进设施均衡化布局的构想相反;主城区边缘地带交通发展未受重视导致其运输功能空间差异增强。  相似文献   

17.
城市空间扩展是城市经济学和城市地理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城市的空间范围也迅速扩展。近年来关于中国城市空间对外扩展的研究成果日益增多,但现有的实证分析和理论模型,并没有揭示中国城市空间快速扩展的独特因素及其根本动力,特别是忽略了地方政府在其中发挥的关键性作用。本文以城市经济学相关理论模型为基础,结合中国体制背景,构建一个以地方政府为核心的城市经济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中国城市空间扩展及其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地方政府在中国农地非农化及其土地开发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现实农业土地租金较低推动了城市空间的额外扩展,外部性收益使得地方政府零地价出让土地仍然有利可图,诸如铁路及其站点建设等外部条件冲击推动城市以蛙跳(飞地)方式对外扩展。  相似文献   

18.
国内外农村居民点区位研究评述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李君  李小建 《人文地理》2008,23(4):23-27
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居民点的外在特征和空间结构也在不断的演化与变迁,居住地点的选址和布局最能反映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机制。目前国内外在城市居住区位研究方面已经形成大量研究成果,相比之下,农村居民点相关研究还存在一定滞后。文章从居民点区位影响因素、区位演变、居民点分布和等级结构四方面对国外相关研究进行了评述,梳理了国内农村居民点区位研究的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和总结,并对今后研究内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通过城市规划空间结构历史演化过程分析,我国经历了从农业区域基质到工业区域基质的五次城市规划空间结构演化更替的过程,且每次规划空间结构更替都有特定的社会经济历史背景。我国带着不同社会经济体制所遗留的各种痕迹和烙印,迈入了以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集团化为宏观背景的信息化社会,且我国还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中期。面对新世纪的发展环境,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基于“以人为本”生态区域基质的以生态经济区为单位来组织现代城市规划空间结构体系的基本思想,并构建了我国现代城市空间结构体系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20.
冯健  沈昕 《人文地理》2021,36(5):34-43,91
信息通讯技术(ICT)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对城市居民空间行为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从城镇化、城镇体系、城市活动空间、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智慧城市等方面对ICT与城市地理领域的关联性研究进行了综述。研究发现,ICT通过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协同城镇化发展,通过改变流动性、邻近性改变城镇体系与城市空间结构。同时基于虚拟空间—实体空间,构建信息通讯技术背景下城市空间与居民空间行为作用机制。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基于微观尺度聚焦居民个人空间行为的研究亟待开展,空间正义、社会公平、区域发展均衡等议题亟待关注,融合信息通讯技术的城市空间理论亟待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