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梓 《文献》2004,(3):229-241
宋代以来,在地方官署里或署衙前,往往立有石碑或石壁,上面刻有警戒官吏的铭文,这就是《戒石铭》.广义地说,地方官署中刻在石碑或石壁上的警戒性的铭文,都可以称为"戒石铭".但在过去,地方官署中刻在戒石上的文字,大都是由后蜀孟昶所撰、后来经宋太宗节录的"尔俸尔禄,民膏民脂.  相似文献   

2.
以府署衙门方位而名的街道 府东街 明洪武年间太原府署建于新寺街(即原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至省级机关幼儿园一带),府衙之东这段街道便命名为“府东街”。 明宣宗临位后,便设“巡抚”一职。山西省巡抚部院便建在太原府衙之东的府东街东段北侧(即现省政府所在地),因巡抚部院简称“抚院”,巡抚署亦称“院署”,府东街位于院署之西,遂更名为“院西街”。 辛亥革命后,山西军政府“都督署”设在巡抚衙门,于是“院西街”又改名为“都督府西街”,都督府以东,即当年的龙王庙街、道门前街合并,统称为都督府东街。  相似文献   

3.
潘凯 《收藏家》2013,(9):57-59
所谓“巨联”,古已有之,而其称谓,却始于当代。巨联者,乃巨幅楹联之谓。题联语于楹柱故称楹联,悬于厅堂亦称楹联,乃是泛指。楹联是文学与(书法)艺术的综合体,它们如此的珠联璧合、交相辉映,是其他任何文学、艺术不能比拟的。惠永东收藏的巨联,正所谓“联之王者,书之极致”,辑为《中国巨联书法集》一巨册,由中华书局出版。  相似文献   

4.
京剧是我国四大国粹之一,与之紧密相关的戏台楹联又源远流长,其中妙联趣对数不胜数。从内容讲,或就戏说戏,或借古喻今、饱含哲理、警言醒世、蕴意深邃,起到了移风易俗、寓教于乐的作用。在形式上,其中佳作可称对仗精巧、天衣无缝,令人称绝。楹联作上白帝王公卿,  相似文献   

5.
甲秀蕴明珠     
正筑城的标志性建筑——甲秀楼,有一副著名的长联,是清代贵阳翰林刘韫良①于民国四年所撰写的,至今已有百岁高龄。刘蕴良一生创作联语3075副,是贵州的楹联大家。甲秀楼长联的贡献在于塑造了贵州的典型生态环境和典型豪放性格,堪为近代长联的里程碑。原联有206个字,比昆明大观楼长联还多26个字。现在甲秀楼挂的长联是由贵阳楹联专家向义说改写成的,只有174个字。  相似文献   

6.
话说茶联     
中国是茶的故乡,经常看到以茶事为内容的茶联,这种茶联,是中国楹联宝库中的一枝奇葩。它不仅有古朴典雅之美,而且也很有味。  相似文献   

7.
《收藏家》2019,(12)
<正>楹联亦称对联、对子、楹帖、联语,讲究平仄对偶,与文学、金石学、文字学及书法艺术的关系非常密切。清梁章钜在《楹联丛话》自序中谈及楹联历史:"楹联之兴,肇始于五代之桃符……至推而用之楹柱,盖自宋人始,而见于载籍者寥寥……元明以后,作者渐夥,而传者甚稀。"①由此可见,早期的楹联,即是张贴于门柱之上的桃符。后经历代演变,常见书写或镌刻于名胜古迹、寺庙殿堂,或亭台楼阁,成为精英文化与普世文化完美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到了清代,这种具有独特风貌,综合了音韵,诗意,书体的艺术表现形式更是盛行一时,成为了文人、书画家、以至帝王将相日常酬应的风雅之物。无论楹联的数量或质  相似文献   

8.
贵州地处祖国西南,昔日被视为“蛮荒之地”,因而黔省文化艺术往往被忽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收录全国各地楹联的专书,录载贵州的联语寥寥无几,一些论联赏联专著,“名联”中没有贵州的份,撰联大家中亦无一人是贵州人。最近,贵阳市志办编辑出版的《金筑丛书·贵州联语两种》,录载有关贵州的联语数千联,其中一些联语堪与全国“名联”相媲美,《壶隐斋联语类编》系首次刊印,其作者刘韫良亦堪称撰联大家。  相似文献   

9.
悬挂在古建筑上的附属文物楹联匾额属于小木作艺术,是实用较强的艺术品,其沿用从秦朝到清代,贯穿整个封建社会,是古代制度文化、艺术文化和文字符号的综合性产物。它集书法、文学、石木雕篆彩画漆饰艺术技法于一身,与古代建筑相得益彰,并造就了内涵丰富的古代联匾文化。  相似文献   

10.
海潮寺在今翠薇阁对岸,即现在贵州省水电厅一带,祭祀贵州巡抚王三善。刘蕴良写有一联:"海拥碧鲸,慨斯世逆踪谁扫?  相似文献   

11.
《贵阳文史》2015,(2):10-11
<正>省府路,东头和西头分别与南北向的文明路、忠烈街和中华中路相交;富水路从中穿过,将省府路分成上下两段,下段路面和城里其他街道一样是柏油路,而上段路面还保持着70年前的石块"高级路面"的原貌。这条500米长的街道,自明代以来一真是贵州全省的行政中枢。明成化十年(1474年),贵州巡抚宋钦在此建巡抚都察院署,清代在此增设"抚台"、"抚军"、"抚院"衙门。清顺治十八年(1661  相似文献   

12.
胡瀚 《江汉考古》2023,(5):127-131
从法史学的角度而言,包山楚简中的“受期”简可理解为左尹官署向下级官吏或诉讼参与人下达的,命令其在指定日期或期限内完成一定的诉讼类行为,否则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司法文书。  相似文献   

13.
明清"滥设官吏"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柏桦  高进 《史学集刊》2007,(2):27-35
"滥设官吏"罪是明代确立的罪名,清朝因之."滥设"是与"额设"相对的,"额设"是制度上允许的额定员额,由朝廷人事主管部门按缺铨选委署,是职官管理制度的重要构成."滥设"则是制度上不允许的,是所谓定编之外的官吏,不经朝廷人事部门或主管部门按缺铨选委署,则属于犯罪.理清"额设"与"滥设"的关系,分析各种各样"滥设官吏"罪的案情及千变万化的情节,则是本文的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14.
贵州地处祖国西南,昔日被视为“蛮荒之地”,因而贵州文化艺术往往被忽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收录全国各地楹联的专书,录载贵州的联语寥寥无几;一些论联赏联专著,“名联”中没有贵州的份,撰联大家亦无一人是贵州人。最近,贵阳市志办编辑出版的《金筑丛书·贵州联语两种》,全书收录整理了贵阳知名学士刘韫良的《壶隐斋联语类编》和向义的《贵山联语》,录载有关贵州的联语数千联,其中一些联语堪能与全国“名联”相媲美,《壶隐斋联语类编》的作者刘韫良更堪称撰联大家。刘韫良,亦作刘蕴良,字玉山,号我真,“壶隐斋”为其书斋名,…  相似文献   

15.
民国年间木兰县公署、穆棱县政府的厅堂前均有一副各见特色而寓意又颇有些相近的楹联.木兰县公暑大厅楹联曰:斯地系木兰达旧邦,习俗依然,愿吾民守尚武之风,”长共索伦成劲旅;此处傍松花江流域,帆樯相望.于此间得交通之益,好随世界进文明.  相似文献   

16.
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门艺术,涉及文学、书法、文字、历史、美术等诸多领域,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春联自不必说,常见的有名胜、题赠、喜庆、哀挽、行业、谐巧等。每一类又有分支,如题赠类包括自题、赠人、格言、题居室厅堂、题书斋官署、题园圃厨厕等。魏善伯有题厕联:成文自古称三上/作赋于今过十年。上联引欧阳修语:“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下联系西晋故事;左思作《三都赋》构思十年,门庭、厕所皆著纸笔,偶得一句立即写下,既成,“洛阳为之纸贵”。厕所是何等之地,而此联写得这般典雅清新,实属…  相似文献   

17.
唐霞 《贵阳文史》2006,(6):10-13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纪念日。在这难忘的日子里,我们不由得想起了红军长征队伍中的一员贵州老兵——周素园。周素园,字培艺,1879年诞生于贵州省毕节县城的一个封建书香家庭。1894年的中日战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使他成为贵州“睁眼看世界的先知先觉者,黔省第一报人和新思想的播火者。”辛亥革命中他是贵州革命党人的智囊文胆,他的姓名曾被列入贵州巡抚秘密诛杀的黑名单。他曾参与领导辛亥革命贵州起义,担任了大汉贵州军政府的行政总理,手写了许多革命施政措施。滇军入黔后,封建顽固势力曾险些将他枪杀。…  相似文献   

18.
1981年贵州省博物馆在油榨街贵阳冶炼厂内征集了一通“贵州新建农林学堂记”碑。青石刻制,碑呈长方形,通高249厘米,宽95厘米,厚20厘米。两面均刻楷书。由清末贵州巡抚庞鸿书撰文。现将此碑铭文录下:贵州新建农林学堂记陆军部侍郎、都察院副都御史,巡抚贵州常熟庞鸿书撰。班氏之志,艺文也。以为农家者流  相似文献   

19.
又一副“戒鸦片”长联林海屏读今年《文史春秋》(第一期)上黄德先生介绍的一副"戒鸦片"长联,使我想起另一副"戒鸦片"长联。这副楹联也是仿昆明大观楼长联的,写得庄谐结合,嘲喻相间!怜恨交织,发人深省,故也抄录于后,与楹联好者共飨,亦盼瘾君子读而悟之勒马。...  相似文献   

20.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仙逝,举国悲恸,各界人士纷纷以挽联这种特殊的形式以表示哀思。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都是楹联史上空前的。据估计,当有数以十万幅。堪称洋洋大观。所谓挽联,乃是哀悼死者,治丧祭祀的专用的楹联:从远古时代起,人们就懂得用一定的方式来哀悼死者。《诗经》、《楚辞》中均有挽歌,后来发展为诗词哀文。隋唐之后,律诗流行,其颔、颈联有的适合于悼亡,有人以此代替挽歌挽词,这样便出现了挽联,挽联或以情见长,或以论允服人,或以文美取胜,或美而有之。其内容十分丰富,有的综述死者生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