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百年潮》2016,(6)
正全国抗战爆发后,1938年5月,毛泽东集中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智慧,撰写了《论持久战》,引起全国各阶层的高度重视。当时,日军占领南京以后,"亡国论"一度甚嚣尘上。而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中国军队取得台儿庄大捷后,"速胜论"又流传一时。为了彻底批驳"亡国论"和"速胜论",以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和中共党内的王明以及《大公报》等新闻媒体是抗战“速胜论”的代表,这或许与历史事实有一定出入。实际上,蒋介石始终坚持持久抗战的战略,并非“速胜论”者。王明对抗战形势的困难和持久性估计得亦相当充分,同时也没有完全寄希望于国民党,因此将之视为“速胜论”的党内代表并不妥当。至于《大公报》,虽曾一度流露出某种急躁情绪,但只是一闪即逝,很快便重归冷静。就当时舆论界的主导倾向而言,“速胜论”并非主流。时过境迁后,它更是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相似文献   

3.
在翻阅民国报刊时,发现胡适一则佚文《中国抗战的前途》,该文是1937年9月26日胡适在美国旧金山作的一篇演讲.9月29日,胡适又作了《中国能赢吗?》的英文演讲.胡适的这两篇演讲对"持久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认为中国的抗战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是属于中国的.胡适的"持久战"论是全面抗战以来对"持久战"比较早且比较客观的论述,分析有理有据,见解独到深刻,是对当时国内、国际"亡国论"和"速胜论"的有力批判,对争取爱国华侨、美国政府和人民对中国抗战的支持具有重要作用,对胡适研究和中国抗战研究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绥远抗战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绥远抗战发生在中国由局部抗战向着全国抗战的过渡阶段,是局部抗战中取得完全胜利的重大一役。毛泽东当时就高度评价绥远抗战的意义,指出这次抗战是“全国抗战之先声”,“四万万人闻之,神为之王,气为之壮”。绥远抗战的胜利,留给了后人许多深刻的教益,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相似文献   

5.
纯朴、憨实的青年人齐吉树于年至年,在延安毛泽东身边担任勤务员作为主席唯一的贴身卫士,与毛泽东一行同机飞赴雾都重庆,出色地完成了保卫毛泽东的神圣使命。叶子龙递上电报稿:“主席,日本投降了!”毛泽东接过电话:“哦,投降了,好啊,抗战八年,胜利了!”延安枣园美,  相似文献   

6.
中国对日作战是要速决还是要持久,中国能不能打持久战,以及如何才能持久等问题,早在抗战爆发前后,国人中就已经有过不少议论,国共两党也都有过这样或那样的主张和设想。毛泽东《论持久战》一文为什么不是发表在那时,而是到了抗战爆发一年之后才发表呢?本文具体考察了造成这种情况的种种复杂原因,做出了与前人不同的分析和解读。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抗战胜利六十周 年,以传统的说法是整整一个 甲子。我们终于看到了一种积 极的变化,那就是对各种力量 在抗战中所起作用相对公允 的评价。遗憾的是,对在抗战 中曾有着转折作用的“一二· 九”学生运动却少为人提及。 要知道今年正是“一二·九” 七十周年。而抗战实际上开始 于1931年的“九一八”,1935 年的“一二·九”则起因于侵 华日军对整个华北的占领。 毛泽东在延安召开的“一 二·九”运动四周年纪念大会 上,曾作过一个《一二·九运动 的伟大意义》讲演。他说:“纪 念‘一二·九’的大会,在延安 已经开过不止一次了。”“红  相似文献   

8.
刘岩 《纵横》2009,(9):60-62
在中共党史上,通常将国民党领导“国军”进行的正面抗战,称为“政府抗战”;将中国共产党“动员人民、依靠人民”进行的敌后抗战,称为“全民抗战”。中国共产党最早提出的“全民抗战”内涵,原本包括“政府抗战”在内,但是由于国民党政府拒绝接受“全民抗战”的方针,所以才形成了正面的政府抗战与敌后的全民抗战这样两种抗日战争的局面。  相似文献   

9.
晚年毛泽东     
正从“九一三”事件到病逝,毛泽东度过了他一生的最后五年。与“九一三”事件之前相比,毛泽东的身体和心理发生了极大变化。1972年2月一场大病后,他的身体就每况愈下,疾病缠身,听力、视力变弱,连站立都逐渐困难。与身体状况变化相比,毛泽东的情绪变化复杂一些,有起有伏。在这样一种身心状态中,毛泽东度过了他最  相似文献   

10.
贺吉元 《文史天地》2008,(12):20-24
在中国现代史上,有这么一位最为独特、颇有个性的人物。年少时,他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性格,总是一反常人所为,不落俗套。抗战中,他曾傲笑狂语:如果我死了,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口气不可谓不大。国共摩擦时,他拟的方案,令周恩来拍案而起。建国后,他犯颜劝谏,让毛泽东勃然大怒。林彪、“四人帮”猖獗,他风骨铮铮,  相似文献   

11.
1939年,抗日战争已进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对蒋介石采取了“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策略。蒋介石因恐惧和仇视共产党所领导的敌后人民武装力量的壮大,便将其政策重心转向消极抗战,加剧反共摩擦,并制造了一系列惨案,残杀我抗日军民。就在这国共关系较为紧张的时刻,毛泽东同志却指示在国统区的进步书店——重庆生活书店出版了《蒋委员长抗战言论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在抗战初期,蒋介石曾发表过一些主张抗战的言论,如:“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上抗战之责任。”“如果放弃尺寸土地…  相似文献   

12.
彭德怀强调持久抗战是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方针,主张用积极防御战略和游击战争对付强大的日军。他论述了抗日游击战争的一系列战略战术原则。他的战略思想与毛泽东的战略思想是一致的,只是毛泽东的政治眼光更深远一些。曾经对彭的误解和指责有诸多不确之处,本文有所辩解。  相似文献   

13.
文史摘     
以往,学术界多认为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应对国内复杂时势所持基本认识是:一手争取和平,一手准备应付内战,并认为争取和平主要是一种策略思想,这种认识明显具有片面性。抗战后毛泽东争取和平的主要目的是成立无产阶级参加的民主联合政府,推迟和限制内战策略思想是次要的。但它在抗战胜利后和全面内战爆发这期间历史演变的各阶段内涵主次表现不尽相同,抗战结束至国共停战协定签订阶段,  相似文献   

14.
沈逸千,1908年1月17日生于浙江嘉定,是一个鲜为人知的艺术家。抗战期间,他深入延安、太行山写生,用画笔记录中国人民的抗战历史,先后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颖超、林伯渠、贺龙等画像。1937年3月,沈逸千在南京举办“援绥艺展”,声援傅作义将军和他所率领的英勇抗战的将士。《运粮图》即是当时画展中的一幅作品,反映了为前方将士运送公粮的场景。田汉观看画展之后,欣然题诗:“烽烟处处忍凝眸,此是存亡危急秋。一队毛驴千石麦,粮宦昨日过包头。”  相似文献   

15.
<正>全面抗战爆发后,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中共中央为了动员民众积极参加抗战,加强军队和地方武装建设,提升军民的身体素质,十分重视群众体育运动,强调体育运动在强健军民体质,实现抗战建国大业中的重要作用。1942年9月9日,毛泽东在延安为重庆《新华日报》题词:“锻炼体魄,好打日本。”周恩来要求新四军“要学习跳跃、游泳,  相似文献   

16.
怎样评价毛泽东在大革命时期的理论贡献,这是一个关系到如何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及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问题。解放以后,我国理论界和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曾经取得很多成果,但也出现两种值得注意的倾向。“文革”前及“文革”中,由于“左”的影响,理论界和学术界长期存在着拔高的现象。这种倾向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得到克服,然而近几年来,又出现了另一种倾向,即不适当地贬低毛泽东在大革命时期的理  相似文献   

17.
房列曙 《百年潮》2024,(1):5-13
<正>毛泽东是新四军的主要缔造者、新四军发展华中的战略设计师。新四军发展华中战略方针的部署及实现,为新四军选准了战略基点,使新四军发展为“华中人民的长城”、更好地发挥华中敌后抗战的中流砥柱的作用。毛泽东是新四军的主要缔造者全民族抗战爆发后,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心腹地区。蒋介石急欲调动红军开赴前线,因而在国共谈判中开始表现出较多团结合作的愿望。8月22日,  相似文献   

18.
何蜀 《文史精华》2006,(11):31-35
抗日战争时期的1942年10月至1943年6月,由于周恩来的倡导,国共两党在重庆举行过一次马拉松式的谈判。时毛泽东对谈判曾表示“依目前局势,我似应见蒋”,以求“国共根本关系加以改善”。在周恩来的劝阻下,林彪作为毛泽东的代表前往重庆参加谈判。这次谈判为抗战胜利后的毛泽东、蒋介石重庆谈判作了铺垫。请看《周恩来、林彪与蒋介石重庆谈判》一文。  相似文献   

19.
马涛 《湖南文史》2009,(8):53-53
毛泽东遗物中有两副麻将牌,一副为牛骨质地,另一副为塑料质地。 建国后,工作之余,毛泽东偶尔也打打麻将。一天,毛泽东和叶剑英等人打麻将。第一盘开始时,毛泽东幽默地说:“咱们今天‘搬砖头’喽!”大家以为他只是随口说句笑话罢了,谁知他又连说了几遍“搬砖头喽”。  相似文献   

20.
从一九三七年七月芦沟桥事变到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汉失守,是抗战初期。在这个时期中,日本侵略者大举进攻中国,激起我国人民的民族义愤,全国军民团结一致,救亡图存,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国民党政府抗日比较努力,于是导致了全国抗战的局面,“形成了全国军民抗日战争的高潮,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①为持久抗战打下了基础。本文试就这一高潮的面貌和原因、意义以及经验教训,作一些概略的叙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