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顾炎武(1613-1682)不仅学问厚,而且气节高,为后人所景仰。为了反清复明,也为了著书立说,顾炎武从45岁开始北上游学,25年在外闯荡,没有衣锦还乡,也没有叶落归根,最后客死他乡。北上游学途中,他曾辗转山东、北京、陕西、山西等地,居无定所,食无定餐,骡马相伴,沉卷相随,完成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壮举,最后留下了著作等身,豪言满腔的英名。踏上游学征程前,他因家产破败而被打劫陷害,深感"弱者有人欺"的后果。虽然顾炎武一路上曾得到了文友们的鼎  相似文献   

2.
(一)顾炎武著《日知录》顾炎武,字宁人,初名绛,曾自署蒋山傭,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享年七十岁。炎武自崇祯十二年(1639年)秋乡试被摈,乃弃帖括之学,注意读书与实学。顺治初年,清兵南下,炎武自此十多年间从事结社讲学和抗清活动。昆山沦陷,死难者数万人,炎武之母王氏绝食而亡,遗嘱炎武不仕清朝。炎武因杀了仇人陆恩而难容身于家乡,于顺治十四年(1657年)只身北  相似文献   

3.
一、风俗的形成及其作用 《四库全书提要》说顾炎武《日知录》“十三卷论世风”,所谓“世风”实即社会风俗。该卷第一条“周末风俗”是全卷的总纲。开卷便从春秋末和战国初历史谈起:首先说《春秋》和《左传》记事之终,即“《春  相似文献   

4.
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学者称他为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是明清之际杰出的思想家和著名学者.清廷入关后,他多次拒绝清王朝的拉拢和收买,坚不出仕作官.怀着“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的宏大政治抱负,顾炎武登涉名山大川,遍游天下.一生中,他特别致力于边防  相似文献   

5.
顾炎武论治乱兴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炎武论治乱兴衰周文玖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论史表现出高度自觉的历史总结意识。其中关于历史盛衰的思考,是他进行历史总结的核心内容。黄汝成评论说:"其言经史之微言大义、良法善政,务推礼乐德刑之本,以达质文否泰之迁嬗,错综其理,会通其旨。至于赋税、田亩、...  相似文献   

6.
顾炎武(字宁人,号亭林)是清初著名学者、思想家,苏州府昆山人。清军入关后,他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志,投效南明朝廷,先后任弘光朝兵部司务、隆武政权兵部职方司主事,多次参加抗清斗争,但均以失败告终。顺治十一年(1654)春,顾炎武迁居南京钟山南麓。  相似文献   

7.
作为对清代史学有重大影响的史家 ,顾炎武在史书编纂上也有精到的见解。他把史家的主体修养与处理史料统一起来 ,并着重从史料的角度论述怎样才能撰写信史 ,一定意义上摆脱了历代“直书”受名教束缚的局限。在历史文学上 ,他主张辞主乎“达” ,即准确、生动、传神 ,而不在于繁简。他重视表志 ,认为表志在说明历史盛衰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思想家顾炎武(1613-1682)出生在昆曲的故乡——江苏昆山,他在世时正是昆曲如日中天的年代,照理应对昆山的高雅艺术发生兴趣,但事实上顾炎武比较疏远昆曲,表现在行动上始终没有参与昆曲活动,写作上始终没有涉及昆曲评介,难道他抵制昆曲?笔者通过对顾炎武坎坷身世的回眸,也找到了一些可以体谅的原因。高雅的昆曲兴趣可以由家庭从小培养。如果从小开始接受昆曲音调的灌输,那么自  相似文献   

9.
孔子的治学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献学家,世界文化名人。他开创了在中国自汉朝起主宰中国两年多年的主流意识形态:儒学。孔子与古希腊著名哲学家、经济学家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老师苏格拉底是同时代人,但比苏格拉底大82岁。孔子死后52年柏拉图出生、后95年亚里士多德出生。在差不多同一时代,在亚洲产生了孔子和儒学、老子和道学;  相似文献   

10.
申涵光,清初河朔诗派领袖,为南北时贤所重,是连接南北遗民的关键人物。康熙二年、九年,申涵光、顾炎武二人的两次交往可窥出清初两种学术风气的碰撞,所谓道不同不相与为谋,从康熙二年顾对申寄予厚望到康熙九年的不置可否,也折射出更代之际南北士人不同心态。  相似文献   

11.
顾炎武生于公元1613年(明万历四十年)死于1682年(清康熙二十一年),享年七十岁。江苏省昆山县人,字宁人,原名绛,居亭林镇,号亭林。顾炎武生的时候,满族已经崛起于东北,十六岁时(崇祯元年,1628年),陕北农民军揭竿而起。三十二岁时(1644年),李自成大军摧毁了明朝政权,接着清军入关 顾炎  相似文献   

12.
正人称"昆山三贤"之首的顾炎武(另二贤为归有光、朱柏庐),一生信奉仁义,精忠爱国,并在经学、史学、哲学、文学等领域均有深厚造诣,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他不仅学厚,而且气高,为后人所景仰,被尊为"伟大的爱国主义思想家"。他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  相似文献   

13.
在明清之际诸学术大师中,顾炎武的生活经历尤为特异。他从顺治十四年(1657)离家北游,在北方地区活动了二十五年,最后客死于山西曲沃。这种情况引起学术界的注意和讨论,主要立论根据是清初潘耒刊刻的《亭林文集》。潘耒在当时刊刻其师顾炎武的著作,有助于顾炎武著作的保存和出版,但因顾忌很多,对原书多有窜改,删节,给后世研究顾炎武造成材料上的缺憾。顾氏北游的若干问题,即因史料有阙,难以进行深入的探讨。五十年代末,顾炎武佚失多年的重要著作《蒋山佣残稿》重新发现,并由中华书局收入《顾亭林诗文集》公诸于世。此书收录了顾炎武的大批书信,其中一部分是首次问世,一部分虽见于潘刻本,但保留了不少为潘刻本所窜改,删节的段落,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从写作时间看,这批书信多写于顾氏北游期间,保存了许多潘刻本所没有的重要内容,为深入研究顾炎武北游的前因后果提供了新的材料。笔者根据是书,辅以其他史料,重新探讨顾炎武北游期间的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王先谦的治学风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先谦的治学风貌吴荣政一、应该全面评价王先谦王先谦(1842-1918)①字益吾,室名虚受堂,学者称葵园先生,湖南长沙人,1865年通籍京师后,任国史馆总纂,授实录馆纂修,充翰林院侍读,补国子监祭酒,先后典试云南(1870)、江西(1875)、浙江(...  相似文献   

15.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朴学大师,更是一位读志用志的楷模。其经世致用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根据千余部志书辑录而成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两部专著中。读志用志是编修志书的主要目的,也是体现志书价值的有效途径。编修高质量的志书是志书可读能用的前提,如何实现地方志的价值、维护地方志书的权威,是摆在全国修志人员面前刻不容缓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焦菊隐的治学精神于是之焦菊隐的祖辈曾是清王朝的显贵,原籍浙江绍兴。由于冒犯了慈禧太后,被罢黜判罪。后来就蜇居天津。到了焦先生的父辈,家境就贫困下来了。1900年,八国联军印度兵骚扰天津,焦家被洗劫一空。父辈收入微薄。偏在此时公元1905年12月11日...  相似文献   

17.
重视风俗教化是顾炎武礼学研究的重点。他将明末清初的风俗与社会变迁联系起来考察,探讨了二者的关系。倡言重建礼教,整顿风俗,保存华夏文明。  相似文献   

18.
悲鸿老师精勤不懈的治学精神,是我们的师表。他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对我影响很大。他无论在病痛苦厄或精神受挫的逆境中,总是精神振奋,专心一致地作画,手不离笔,彻夜不辍,要是劝他歇息,他总说:“思想集中在工作上,正是减少痛苦的好办法。”他又说,“最好的休息,就是挑选自己喜爱的工作,我的画画,就是休息。”老师早在欧洲学画期间,就患有严重的胃病,当在发病时,更加努力作画。他在一幅旧作素描上曾记有“人览吾画马,知吾之为此每至痛不能支也”的话。其坚韧不拔、精勤不懈的治学精神,是后学者的典范。他说:“学然后知不足,一个人没有坚韧不拔…  相似文献   

19.
此文是本刊的特约稿。作者是河北师范大学教授 ,中国诗经学会会长 ,香港大学广大学院讲座教授 ,日本宫城女子大学特聘研究员。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不仅是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位大学问家。他在进行学术研究中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统摄,采用理论联系实际、自主研究学问、批判继承、比较、分析综合等各种方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当今的社会科学研究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