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风乍起,吹皱鄱阳湖;雾弥漫,笼锁庐山峰。 有道是:望春不见春,想汉宫图画,风飘灰烬。棋枰客散,黑白胜负难分;南朝古寺正谢墓,江上残山花柳阵。人不见,烟已昏,击筑弹铁与谁论。黄尘变,红日滚,一篇诗话易沉沦…… 我在北京西郊的18所写这篇文章。 这所院子不能随意散步。那一幢幢站了岗的灰色小楼惹我生出许多感怀。37年前,中共第8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时,这里曾经住过许多世界著名的共产党领袖人物。 率苏共代表团前来参加大会的是米高扬。他说,留给他印象最深的是兼有“牛一样结实的身躯和令人敬畏的面孔”的彭德怀元帅。 “米高扬同志,”彭德…  相似文献   

2.
九生 《文史天地》2008,(12):14-19
林彪,无疑是一个被永远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的人物,然而,如何审视他的一生呢?如何回顾历史上的客观存在呢?本文也算是一种务实的探索吧,因此本刊特予连载,见仁见智,相信我们的读者是有判断力的。  相似文献   

3.
九生 《文史天地》2009,(1):7-11
林彪,无疑是一个被永远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的人物,然而,如何审视他的一生呢?如何回顾历史上的客观存在呢?本文也算是一种务实的探索吧,因此本刊特予连栽,见仁见智,相信我们的读者是有判断力的。  相似文献   

4.
九生 《文史天地》2008,(11):21-25
林彪,无疑是一个被永远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的人物,然而,如何审视他的一生呢?如何回顾历史上的客观存在呢?本文也算是一种务实的探索吧。本文从本期起特予连载,见仁见智。相信我们的读者是有判断力的。  相似文献   

5.
王勇  孔磊 《文史春秋》2002,(2):29-31
看到这个题目,读也许会感到很奇怪: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彭德怀元帅为民请命而上书,结果触怒了毛泽东,遭致残酷无情的批判和打击。在围攻彭德怀的这幕历史丑剧中,林彪扮演的乃是一个急先锋和凶恶打手的角色,他怎么会为彭德怀“洗冤”呢?说起来,这段历史要追溯到红军长征时的会理会议。  相似文献   

6.
《特区文摘》(2001。12。15)摘《各界导报》署名仲可一篇文章,题日《毛泽东为何重林彪、轻刘伯承》,认为林彪以善战著称,为常胜将军,刘伯承较之略逊一筹。读之极为惊讶。该文的主要观点是——  相似文献   

7.
共 和国历史上的“9.13”事件, 在人们头脑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尤其对年纪稍大一些的人来说,至今也不会忘记当年得知党和国家的第二号人物突然乘飞机外逃时那种震惊。至今,林彪事件已过去近30个年头了,可是,有关“9.13”事件的许多说法一直在流传着,有的传说不但缺乏根据,甚至有些危言耸听。其中,关于林彪座机的黑匣子问题,其传说更是不着边际。 我作为当年林彪叛逃座机机组副驾驶员,亲身经历了林彪从北京调机山海关及从山海关现场仓皇出逃的过程,只是由于我和其他4名机组人员没有登上飞机,在人生道路的关键时刻,…  相似文献   

8.
出席九届二中全会·签发六号简报 揭批陈伯达 1970年8月,九届二中全会前夕,我突然接到通知,要我带着北京市的中委和候补中委去庐山开会。我记得同我一起去的,有吴忠、杨俊生、黄作珍、倪志福、刘锡昌、张世忠、聂元梓等。  相似文献   

9.
林彪演戏     
张炜 《湖南文史》2010,(3):58-59
林彪生性孤僻,性格古怪,鲜为人知的是他曾有过一次舞台演戏的经历,而且演得超常精彩。 红军第四次反“围剿”胜利以后,中央苏区上下一片欢腾。为此,红四军政治宣传部李卓然等同志编写了一出话剧《庐山雪》,描写红军打进南昌,杀上庐山,预示蒋介石的统治就像庐山上春天的残雪,很快消融瓦解。  相似文献   

10.
林彪演戏     
张炜 《文史博览》2010,(3):58-59
<正>林彪生性孤僻,性格古怪,鲜为人知的是他曾有过一次舞台演戏的经历,而且演得超常精彩。红军第四次反"围剿"胜利以后,中央苏区上下一片欢腾。为此,红四军政治宣传部李卓然等同志编写了一出话剧《庐山雪》,描写红军打  相似文献   

11.
《中国西藏》2000,(2):1-1
初春的拉萨,冬装还没有脱去,春已经蓬蓬勃勃地来了,就在刚刚过去的藏历年的饭桌上,在街头的甜茶馆里,在新朋好友的聚会中,拉萨人在谈什么?他们现在最关心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12.
4月开始的那几天,我每每拿起筷子,一个玉体横陈的女大学生就浮现在面前,身上铺满了漂亮的寿司、生鱼片等日式料理,供客人享用。我一直想看清那个被当作菜盘的少女的脸,会是怎样的一幅超然  相似文献   

13.
也谈曾国藩     
长期以来,对于曾国藩是是非非的争论从未停止过,众声喧哗下,曾国藩的形象不是清晰了而是更加模糊了,对于曾国藩的误解不是消除了而是加大了。有鉴于此,笔者现从原始文献出发,也谈一下史料视野里的曾国藩。  相似文献   

14.
也谈称谓     
美学家蒋孔阳先生提出,称谓要规范化,指出称谓有其社会约定俗成的一面,但也不能任其自流。读来颇有同感。从历史上看,称谓总要具有时代感,社会变革时代,称谓变化也大。归制度下的法国,“小姐”只能用来称呼贵族的女儿,可是旧制度末,资产阶级经济实力往往  相似文献   

15.
16.
发生在名作家余秋雨与知名学古远清之间的一场名誉权官司已经以双方自愿和解而画上了句号,但公众的关注并未因此而归于平息。案件当事人之一、武汉市第九届政协常委古远清教授撰写此,该对和解内情作了详细的披露,并对案件的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章采用“客”、“主”自问自答形式。  相似文献   

17.
也谈交通路     
看了《武汉史资料》2002年第10期刊登的《交通路忆旧》(作叶经元)一,总觉得该尚有言未尽意之处。作为一位长期生活在武汉的八旬老人,想对该没有提及的史实作一些补充,并谈一下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相似文献   

18.
也谈较真     
陈进华 《神州》2012,(8):174-174
较真是一颗刺,扎在那条明哲保身、圆滑处世的神经上。它固然带来了或多或少的伤害疼痛,但同时驱除了我们心中的浑噩,让我们认识自己,看清世界。所以我们需要较真,一个不平凡的人生,需要较真。  相似文献   

19.
山海关:雷达跟踪14分钟256号飞机强行起飞后,我和其他未登机的机组人员、山海关场站地面专机保证人员、8341部队尾追林彪座车赶到机场的警卫人员及林彪办公室的部分人员,望着离去的专机,相对无言,面对突发事件,陷入极端的困惑之中。此时,飞行员  相似文献   

20.
共和国历史上的“9·13事件”,在人们头脑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尤其对年纪稍大一些的人来说,至今也不会忘记当年得知党和国家的“第二号人物”突然乘飞机外逃时那惊奇的场面。如今,林彪事件已过去近30个年头了,可是,有关“9·13事件”的许多传说一直在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