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六、创建太谷铭贤学校太谷铭贤学校创建于清朝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办学是艰辛的,创建时孔祥熙接办美公理会在太谷开办的“明道学堂”,将其改名为“铭贤学堂”,这个“明道学堂”当时有学生20余人,教师2人。1908年增设初中班,只招收学生2人。1909年,“铭贤学堂”与贝露女子学校互换地址,迁至太谷城东的孟家花园。1912年,改校名为“太谷铭贤中  相似文献   

2.
《沧桑》1993,(3)
赵铁山(1877——1945)山西太谷人。一生精研书画,孜孜不倦,书法与书学之造诣和成就,三晋大地有口皆碑。关于这方面的趣闻轶事亦流传甚多,今择其一二,述之笔端。康有为赞叹民国十四年(1925),孙中山病逝。太谷铭贤学堂校长、总理奉安委员会成员孔祥熙除全力料理其连襟的丧事外,欲以学校的名义送花圈和挽联。花圈好办,只要肯出钱,临时订制也绝然能保证质量,唯独挽联,从拟联到书写须得合璧之作,方能显示出铭贤学堂的水平,孔祥熙自  相似文献   

3.
●孔祥熙作为旧中国的四大家族之一、蒋家王朝的财政部长,在青年时曾抱有“教育救国”的思想。后来他凭借美国基督教公理会的扶持,在他的家乡山西太谷创办了铭贤学校,并由此而发迹。《孔祥熙与铭贤学校》记述了他办学的经过及学校的教学与管理。  相似文献   

4.
1907年孔祥熙从美国留学回到家乡山西省太谷县,在自家孟家花园办小学和中学,不久以后合并为著名的铭贤学校。在办学中孔祥熙提倡德、智、体”全面发展,采用西方近代教育理念和方法教学。同时孔祥熙力图将铭贤学校办成高水平的学校,向当时国内著名中学,如南开、北京师大附中等看齐,不惜高薪聘请名师来铭贤学校,如诗人于庚虞等。孔祥熙自己亦亲自担任历史、地理、体育、矿物等课程教育,孔祥熙父亲也讲授中国传统经史子集课程。1914年孔祥熙与宋霭龄结婚。返回太谷后,新娘子亦担当教师。当时孔祥熙准备将铭贤学校增设大学预科教学,但是师资匮乏…  相似文献   

5.
《沧桑》1996,(3)
晋商以专用名词出现,其内涵指18~19世纪,以祁、太、平经济圈为代表的山西商人善贾,驰骋华夏叱咤风云的光辉业绩。 太谷秧歌是反映区域经济及其一方水土的人情风貌和社会心态的地方剧种,是三晋大地文学艺术的又一奇葩,其传统剧目,犹如一面凸凹不平的反光镜,以滞后半拍的旋律,展现了当年晋商的形象。 太谷秧歌中反映商业的剧目(简称太谷秧歌商剧),采用写实的手法,演出的形式,再现了当年太谷古城的繁华和商业的兴盛。 明末清初,在太谷这片黄土地上,卷起一股“走西口”、“跑关东”、“出塞外”、“下江南”的经商洪流。太谷商人沿着古丝绸之路,把买卖的半径扩展到地中海沿岸,让太谷人的“商行”、“票号”的招牌高悬在莫斯科街头。太谷商人通过买与卖的行为,获取了许多利润,在驾驭商品一次又一次的惊险跳跃中,将差价尽装商人腰包,经过几代人的艰辛跋涉,终于完成了资本积累过程。一批又一批的商人群  相似文献   

6.
捐献     
《文物》1950,(12)
山西省圖書博物舘收到趙子言捐献文物山西太谷趙子言先生將乃父趙鐵山畢生收藏的明、殿版等善本圖書三萬餘册,樟木書櫃十九件,又周虢貌姜銅鼎(内有铭十三字:虢姜作惠中尊高其子孫永寶用)元朝銅印等七件,趙柳堂(趙子言之姪)所藏周代銅箭頭(刻有"尚力多",三字)北魏銅器  相似文献   

7.
儿子铭铭是婆婆带大的,婆婆很尽心,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和铭铭说话,唱儿歌给铭铭听,教铭铭认数字和汉字,背儿歌和古诗,比我这个当妈的还尽心。铭铭特别好动,从躺在床上开始就喜欢翻来覆去,一刻也不肯停。会坐会爬以后,更是顽皮得不得了,一下不注意就不知爬到哪里去。有时又特别会粘人,婆婆一做家务,铭铭就又哭又闹,带着他家务都做不了。我只好回家后尽力多做些事,让婆婆多休息一会。一天下班回家,婆婆高兴地告诉我,现在铭铭能安静下来了。我不相信她有那么大的魔力能“镇”住他。可我到客厅一看,铭铭正坐在沙发上聚精会神地看电视,那神情乖巧极…  相似文献   

8.
殷墟出土青铜器铭文的制作方法,可分为铸铭和刻铭两大类。铸铭占绝大多数,刻铭极少。铸铭的制作方法有模作铭、芯作铭和范作铭等三种形式,以模作铭为主。刻铭出现于殷墟四期,目前虽然只发现4件刻铭铜器,但其意义重大,不仅把中国青铜器刻铭的历史追溯到商代晚期,而且为研究青铜器铭文的制作技术,尤其是刻铭技术,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9.
"金太谷,银祁县,广吃米面的榆次县",这是晋中老百姓介绍家乡的一句口头禅。太谷何以就是"金"的呢?为什么太谷在并列三县的比较中,会打头呢?位扼通衢早成繁埠万里茶路行进到山西中部,也就是路经经营茶路的主角——晋商的故里时,从太行山的子洪口一出山遇到的第一座县城,就是太谷县。它位于山西省会太原的正南,在山西同蒲铁路未通车以前,是从  相似文献   

10.
郭慧娟 《沧桑》2011,(3):109-111
太谷秧歌是一种历史悠久,民间自编自演的小曲、杂说、歌舞、戏曲的综合艺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本文对如何从太谷秧歌中挖掘、提取舞蹈元素,进行创新并加以有质的量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1980年西安东郊席王乡卞家村西原出土了唐代法津禅师的一方墓志和一方塔铭。墓志和塔铭的内容可以相互补充。其中,塔铭对法津灵验事迹做了详细记载,考诸史料,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12.
1981年8月24日,明代真身宝塔坍塌。在拆除清理残塔废墟中,发现四十余件砖刻题记,现摘其要者简报如下: 一、出土砖铭题记出土的砖铭题记可分为二类,一类为刻字铭,一类为墨书铭。砖铭大多数刻记于方砖之上,还有少量条砖铭记。方砖边长39—37×34—32,厚9——7厘米。条砖长37、宽22、厚8厘米。这批砖铭题记多出土在塔体一层以下。 1.出土于一层的刻铭方砖主要有:  相似文献   

13.
莽式铭文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纲怀 《收藏家》2008,(8):69-74
在中国历史上,王莽虽然是一个不得善终的典型人物,他却对西汉文化进行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大革命。以几乎是每镜不同的莽式镜为例,除了最主要又常见的尚方铭、新有铭、新兴铭、王氏铭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品种。向前推,  相似文献   

14.
邓恩铭是中共“一大”13名代表中唯一的一位在校就读的中学生,他出生在贵州荔波一个水族人家庭,也是13名代表中唯一的一位少数民族。1927年3月,邓恩铭到武汉向党中央汇报工作,并出席了在武汉召开的中共“五大”,会后邓恩铭又应邀到毛泽东任书记的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主办的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讲课,向广大学员介绍山东的工人和农民运动情况。随后,邓恩铭回到山东并接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  相似文献   

15.
无锡博物院新征集到一把青铜剑,据铭文系春秋晚期吴王僚剑,这也是目前仅见的一把吴王僚即位后自铭剑。此剑的器形到底是剑还是铍,铭文到底是铸铭还是刻铭?本文研究后认为该剑就型制而言,确系剑而非铍;剑上铭文当系原铸,而非当时或后添刻铭。  相似文献   

16.
“太谷学派”是由周太谷(1762?—1832)在扬州创立的一个儒家学派.该学派的第二代传人张积中(1806—1866)、李光炘(1808—1885),把这一学派的学说传播到了大江南北和山东等地;该学派的第三代传人蒋文田(1843—1909)、黄葆平(1845—1924)、刘鹗(1857—1909)更把这一学派的学说普及到了不同阶层.但由于该学派在山东“黄崖教案”中遭到镇压,从此转入地下,学派中人采取口耳相授的形式,且秘不示人,著作未公开出版,因此当代学术界中研究该学派学说的人甚少.1992年4月19—22日于泰州举行了太谷学派学术讨论会,全国有50多名学者参加了讨论;会后许多报刊作了报导,这才使国人对该学派的学说有所了解.简言之,太谷学派是传统儒家学派的终结,现代新儒学的开端,在儒家文化史上发生了新变.  相似文献   

17.
杨欢  杨戬 《江汉考古》2020,(3):100-106
学界普遍认为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铭文早于铸后制铭,并认为铸后制铭技术只出现在西周晚期以后。本文通过对商周时期若干铸后制铭青铜器的研究发现,铸后制铭可分为錾铭、刻铭与琢磨铭文三类,后两类的出现与应用不晚于铸造铭文。这些技术脱胎于夏商时期的玉器加工工艺,当与甲骨文的契刻技术同源,工匠至迟在商代晚期就已掌握,但出于生产效率与容错代价方面的考虑,选择了出现较晚但更为节省时间和人力的铸造铭文技术。铸后制铭因为其本身的缺陷,只作为一种边缘技术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18.
《文物》1979年第5期刊登的《山东东阿县鱼山曹植墓发现一铭砖》一文(下简称原文),对曹植墓砖铭文作了释读和考释。读后,我觉得该文对砖铭拓本图片的排列和铭文释读方面,有可商榷的地方,现将意见陈述如下。原文依其附图1、2、3的顺序,对砖铭作了释读,文为:  相似文献   

19.
《文物》2016,(6)
正《文物》2015年第2期刊载了赵杰、赵瑞民的《晋城拴驴泉石门铭的勘察与研究》(以下简称《研究》),公布了三国曹魏《拴驴泉石门铭》(以下简称《石门铭》)拓本并附释文,嘉惠学林,值得欣赏。但美中不足的是,文章对《石门铭》铭文涉及的一些重要史实及信息未加详考,释文亦有一定偏颇之处,值得补苴。一《石门铭》此前已被著录关于《石门铭》,《研究》指出,此处石刻为1999年裴池善发现,并于2001年在《晋城揽  相似文献   

20.
李磊明 《神州》2011,(21):70-74
知道杨巨奎老先生,是在2010年9月。当时,太谷县新闻办主任杨巨茂,邀请我参加太谷国际形意拳交流大赛的新闻发布会。我是《天下山西名人》的特约记者,想顺便采访太谷的名人大家。同行的山西交通广播的丁建勤先生,知道了我的想法,对我说:"太谷的名人,非杨巨奎莫属。杨巨奎先生,那是咱山西的国宝。"我惭愧于自己的孤陋寡闻。回到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