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年前,美国格林空军基地"革命性弹药"研发小组的负责人肯尼斯·爱德华兹,开始率队进行一项近乎"天方夜谭"的工作——反物质武器的研究;18年后,当这种威力超过原子弹的划时代新武器就要浮出水面时,人们不禁担心:它可能引发一场"地球灭绝战争"。  相似文献   

2.
汉密尔顿和华盛顿、杰斐逊并称美国“开国三杰”。不仅如此,他还被美国人誉为“宪法之父”和“金融之父”。然而,一场决斗却让其英年早逝,这令美国人唏嘘不已十分痛惜。不过,斯人虽去,伟业尚存。美国能有日后的发展,汉密尔顿的贡献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3.
"声音也可以杀人!"50年前,当法国科学家弗拉基米尔·加夫雷奥提出这一设想时,几乎所有人都嗤之以鼻。但不久,加夫雷奥就让斥责他的人震惊了——声音真的可以杀人!声音竟然也可以成为武器!  相似文献   

4.
下午5点,在自家公司陆家嘴的办公室,杨兴平刚刚结束TCL2009年财报公布前的董事会电话会议。辞去TCL通讯CEO两个月后,他还担任董事职务。  相似文献   

5.
人的思想是世界上最难揣测的东西,更别提加以控制了。然而,美国M2技术公司的女老板珍妮特·莫里斯,却搞出了一个"脑控武器"。可怕的是,这种神秘的武器,可以遥控任何人的大脑,使其完完全全变成一个"机器人"!  相似文献   

6.
“美国密码学之父”赫伯特·O·亚德利,曾为抗战时期的中国创建了“黑室”,为国民党的密码破译和谍报工作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然而,亚德利是怎样一个人?他在中国是怎样工作的?“中国黑室”又是怎么回事?这些,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似乎是一个充满诱惑而又十分难解的谜。笔者参阅大量资料撰成此文,使这一神秘莫测的谜底大白于天下。  相似文献   

7.
1940年代中期至1950年代末,冷战对美国国家构建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一种全新的现代美国国家形态——"国家安全国家"——在"为总体冷战而进行总体准备"的过程中被塑造出来。国家安全国家构成对美国主流政治传统的重大偏离,其创生、扩张和演进是冷战时期美国国家构建和总体政治变迁的重要方面。它不仅涉及联邦政府组织体制和对外政策决策程序的重组,也涉及国家和社会关系的重构。国家安全国家的中枢制度和标志是国家安全委员会,其经历的持续变动体现了国家安全国家与"帝王式总统权"之间存在复杂的共生和互动关系。在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国家安全国家的重大意义在于它与"福利国家"和"管理型国家"共同构成20世纪美国国家构建和国家扩张长期运动的三个基本向度。  相似文献   

8.
巴菲特虽然在这次慈善义举中大笔一挥震惊全球,一跃成为慈善捐款的老大,但是对美国人来说却没有多大的冲击力,因为在美国热衷慈善捐赠的富豪绝非巴氏一家——热衷于社会捐献是美国富翁的一大特点。曾有人戏言,美国富豪的哲学就是“白天赚钱晚上捐”。他们中很多人都认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活着回馈社会脸上才有光彩。  相似文献   

9.
9月11日,美国驻利比亚第二大城市班加西的领事馆遭武装人员袭击,到班加西给一座文化中心揭幕的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史蒂文斯不幸身亡。从某种意义上说,史蒂文斯的悲惨命运,是在为西方人的偏见和国家的错误"还债"。  相似文献   

10.
有"隐形战机之父"美誉的美籍印度裔首席设计师努希尔·戈瓦迪亚怎么也想不到,与中国、以色列、俄罗斯等国学术机构和学者的正常交流,会让他成了"间谍"、"卖国贼"。2005年10月,戈瓦迪亚被捕。对他的审判一拖再拖,下一次开庭将是在2008年2月12日。  相似文献   

11.
奥巴马政府为分享亚洲经济增长红利,维持亚太地区势力均衡,服务于维护美国亚太和全球领导地位的总体目标,实施了亚太"再平衡"战略。在实施过程中,奥巴马政府对"再平衡"进行了四个方面的调整:从侧重军事转向侧重经济;从接受"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表述到随后反应消极;在区域内进行从亚太到"印太"的再平衡;在全球战略中从关注亚太到回望中东。美国实施"再平衡"战略的主要措施包括:强化亚太核心同盟关系,深化亚太军事布局;深化同亚太新兴国家的双边关系;增加对地区多边机构的外交投入;主导并推进《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谈判等。本文利用数据统计和文本分析审视了中国和亚太在奥巴马政府全球战略中的地位,认为"亚太再平衡"言过其实,实际进展远未达到其倡导者的预期。奥巴马时期美国全球战略的主要关注点和外交重点仍停留在中东和欧洲,亚太排在其后。美国的"再平衡"战略对中国造成了一定的战略压力,也给亚太总体形势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但也应看到"再平衡"的两面性、局限性及其面临的障碍,不应夸大其作用和对中国的挑战。目前来看,尽管美国新总统特朗普的战略思想和内外政策存在不确定性,中东和欧洲等地区的问题也会继续牵扯美国大量精力,但随着亚太地区本身重要性的上升,特别是中国国力和影响力的持续增长,特朗普政府有可能继续将其战略重点向亚太地区转移。虽然"再平衡"战略的口号及其中的某些内容已被特朗普政府放弃,但可能会以其他形式继续付诸实施。  相似文献   

12.
"大规模报复"战略是美国的第一项核战略。这一战略以核武器作为维持现状的手段,向美国的冷战对手发出信号,要么维持现状,要么进行毁灭性核战争。中苏两国由于各自所处环境和战略利益存在差异,决定了中苏对于美国"大规模报复"战略的认识不尽相同,认识上的分歧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政策选择。政策的差异引起了双方论争。这种论争背后体现的是双方国家利益的冲突,矛盾无法调和,最终成为中苏交恶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美国政治发展学派的兴起,美国学者开始摒弃充斥着意识形态迷思的"弱"国家叙事,转而试图将国家"找回"。这种以"国家中心论"来取代"社会中心论"的努力虽然为美国早期的国家研究打开了新的视野,但由于未能摆脱欧洲大陆韦伯国家观的影响,未能超越既有的"国家—社会"二元对立视角,最终也没能提供令人信服的美国国家叙事。近年来,在批判性继承"回归学派"理论贡献的基础上,美国新一代研究者试图以"社会中的国家"为核心概念建构符合美国发展道路的国家理论。重审当下美国国家研究的这一最新趋势,对于我们思考国家建构路径的多元性、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国家与民主的耦合性等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陈敦德 《百年潮》2014,(6):74-75
1981年对于改革开放后中国实行和平统一工程来说,是一个最关键的年头。这一年所决定的关于台湾问题、关于香港问题的事情,都对后来历史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而且几乎都与这两个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邓小平与廖承志。  相似文献   

15.
美国的亚太战略—“新太平洋共同体”中国政法大学林晓光随着世界形势的急剧变化,世界各种力量分化组合,亚太战略格局也正处于重构之中,美国政府以其主导国际新秩序的全球战略出发,将其战略中心逐渐向对世界战略格局的影响日益增强的亚太转移,对原有亚太战略进行了具...  相似文献   

16.
吕锡月 《沧桑》2014,(2):45-47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面临着两个左右整个世界的新形势。首先,原子技术的"潘多拉魔盒"已经打开,以早期原子弹为代表的毁灭性武器让全世界为之胆寒。再者,一个隔海相望,与美国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利益之苏联的崛起,让美国在充分享受二战结束带来的欢欣之时又感芒刺在背。而核时代作为大背景下的美苏关系,是美国考量最重要的国际政治因素。美国从1947年开始的"遏制战略"是核时代背景下的美国对苏政策的中心。正是这个战略,让美国在成为资本主义世界超级大国之后,第一次面对一个和自己等量的对手的情况下,完成了自我的成长。而基于核时代背景下的遏制战略对美国来说,既是无可奈何下的妥协,又是理所当然、水到渠成似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论冷战期间美国的“隐蔽行动”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建才 《世界历史》2005,8(5):56-66
“隐蔽行动”是冷战期间美国对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实施的主要战略之一,是服务于遏制大战略的一个重要子战略。冷战爆发后,面对苏联的激烈反击,杜鲁门政府很快制订了这一战略予以抗击。之后美国历届政府都继承实施了这一战略。随着冷战格局的变化,美国隐蔽行动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作为美国冷战战略库中的一件重要武器和遏制大战略体系中的一根重要支柱,隐蔽行动战略的实施对促使苏东裂变、美国赢得冷战起了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一个幽灵,战争的幽灵,再次在朝鲜半岛游荡。由韩国军舰"天安号"沉没事件引发的是非之争,已致使朝韩断绝关系,更随时可能引爆新一轮大规模武装冲突。早在六十年前,一场席卷朝鲜半岛的"热战",打破了"晨谧之邦"的安宁。持续三年的纷飞战火,不但让无数民众死于非命、流离失所,一批批来自  相似文献   

19.
自18世纪末期以来,美国人在界定自身文化身份时将欧洲视为美国的对立面和文化"他者",信奉的是"美国例外"论;在思考美国的地缘政治特性时,把欧洲视为威胁,奉行的是远离欧洲纷争和排斥欧洲影响的大陆主义。一战后,美国精英逐渐用突出美欧文化同源性和一致性的"西方文明"叙事取代"美国例外"论,用强调美欧休戚与共的"大西洋共同体"观念瓦解大陆主义,从而完成了美国文化与地缘政治身份的重塑。二战后,美国利用这一新的国家身份观念,把实施马歇尔计划和建立北约解释为保卫"西方文明"和"大西洋共同体"、从而维护美国自身文化存续与国家安全的重要步骤,成功地将美国与西欧凝聚成文化、意识形态与安全共同体,最终打造出一个新"西方"。  相似文献   

20.
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外关系的变化和清政府内部发展的客观要求,遣使出洋已成为必须。于是1868年清政府向海外派遣了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外交使团——由前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为首的代表团访问欧美,故称作蒲安臣使团。此事既表现了清政府外交浓厚的半殖民地色彩,也标志着清政府外交终于跨出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