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扶风发现一铜器窖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扶风县法门乡官务吊庄位于时沟河(也叫七星河)的东岸,距河约一百二十米左右,距周原中心区约3公里,属法门乡所辖。这条河发源于岐山南麓,是扶风与岐山的交界河,它经周原遗址、扶风东门外注入渭河。沿河沟两岸散布着许多古代文化遗存。一九八二年九月十四日,吊庄群众在平整土地时发现一铜器窖藏,县博物馆工作同志闻讯,立即到现场进行清理,发现贯耳壶一件,编钟五件,保存完好。由于群众挖土时把器物周围的土已取完,只剩余灰土、  相似文献   

2.
辽宁义县发现商周铜器窖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9年4月,在辽宁义县北边的稍户营子公社花尔楼大队,靠近医巫闾山的西麓坡地上(图一),距地表1米深的圆坑内,出土一批共五件青铜容器。器物堆放零乱,有的倒置和套装,无其他物同出,应属窖藏。鼎一件,通高33、口径25.3、腹深16.2、腹围83、壁厚0.5厘米,重6.9公斤。两直耳稍外搬,三柱足。颈饰一周饕餮纹(图四;二:1)。  相似文献   

3.
《文物》2016,(3)
正2000年前后,绥中县东王岗台村民在修整土地过程中发现一批铜器。后经确认,应为一处窖藏。东王岗台村位于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高岭镇,地处辽西走廊西端,南临渤海,西部与北部为燕山山脉的东延部分,整体为西北高峻、东南低矮的开阔地形。铜器窖藏位于东王岗台村西北约1公里的耕地中,北面紧邻京哈高速公路,东、南、西三面均为开阔的沙质黏土耕地,西北距绥中冯家商代铜器窖藏[1]约3公  相似文献   

4.
《文物》1979,(9)
1978年12月下旬,我馆配合农田基本建设工程,在太白公社长命寺大队中颜生产队清理了西汉时期窖藏一处,出土了铜器、麻纸、麻布等文物九十多件(套)。中颜生产队位于县城东面八公里处。1978年冬,在村西南四百米的高地上发现了汉代建筑遗址。其面积约有二千多平方米。  相似文献   

5.
扶风位于关中西部,是周人迁岐之后活动的中心地区,即史书谓“岐邑”、“岐周”所在的京畿之地。多年来这里出土了大量的商周青铜器,经我们调查仅扶风一县商周遗址即达二十多处,保留着极为丰富的古代文化遗存。扶风县博物馆在这一带发现和征集了不少商周青铜礼器、车马器等,现分述如下: 一、青铜礼器 1、乳钉纹簋:Ⅰ式:(标本0080),1975年元月召公乡吕宅村出土。通高16.5、口径2.5、腹深13.5厘米、重3.15公斤,口微侈,尖圆唇,腹壁斜直方折,高圈足上有三小方孔,口沿下饰圆涡纹、夔纹及饕餮面组成的带状纹。腹部饰斜方格乳钉纹,圈足  相似文献   

6.
7.
扶风白家窑水库出土的商周文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家窑水库在扶风县北约四公里的畤沟河上,水库周围有一片很大的古文化遗址,其范围往北延伸到法门公社的庄白和黄堆公社的云塘,往南延伸到县城以南,与(氵韦)河两岸的遗址相连接。自1973年修建水库以来,这里不断有仰韶、龙山、商代、西周以及秦汉等各个时代的遗物出土。这里选择二批商周文物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8.
一、铜钺 1979年5月,长兴县长城公社水利干部黄宪遵同志交到长兴县博物馆一件青铜钺。这件兵器两范合铸,重1.35公斤,长20.5、宽16.9厘米,内长6.9、宽4.9厘米。弧刃,钺身上端两侧各有一方穿。钺身两面  相似文献   

9.
刘宏斌 《文博》2007,(1):4-11,封2-1
2006年初冬,霜降期已过半月,但那白霜却一丝未降,依然是天高气爽的景象。灿烂的阳光播撒着融融暖意,给片片云朵染上了迷人的色彩。嫩绿的麦苗为古老的周原大地披上了绿装,它们享受着温暖的阳光,丝毫没有冬眠前的睡意,兴奋得比往年高长了一头。天上的美景和温暖不光是吸引了麦苗和庄稼,地下沉睡近3000年的青铜(古人称吉金)宝物也被唤醒,一个月内,在人们不经意间,从扶风接踵破土而出。  相似文献   

10.
山西石楼县二郎坡出土商周铜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物》1958,(1)
石楼县在山西西部,距太原五百里,西离黄河九十里,该地峰峦起伏,地势相当险要。春秋时属晋,晋献公曾封公子夷吾于此。去年夏天,农民贾炳智兄弟在县城东北二里半的二郎坡打柴,在一平坦的高原濠沟内,发现了铜器一批共十五件。在附近一千二百平方米的范围内,还见有各种粗、细绳纹的灰陶器口、器底和石  相似文献   

11.
郭军涛  张丽华  李媛 《文物》2014,(2):77-79
<正>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四川博物院入藏了一批商周铜器,由于资料零散,至今尚未对外公布。现将其中5件有铭铜器介绍如下。守乙爵1件。敞口,尖唇,流尾上扬,深腹,圜底,三棱锥状足。双菌状柱立于流折处,兽首鋬。腹饰三周凸弦纹,双菌状柱顶饰云纹。鋬下铸有铭文"守乙"2字。高18.8厘米(图一)。  相似文献   

12.
1977年春,陕西省扶风县上采公社远将大队虎王生产队,在殿台地方金代窖藏中发现铜钹、铁锄等文物,交县图博馆收藏。现介绍于后。铁铧一件。两翼尖端稍残,刃端有隆脊。通长35、裆距10×25厘米。器厚重,出土时锈蚀严重(图一)。  相似文献   

13.
韩宁 《沧桑》2015,(1):59-62
青铜是商周时代最为鲜明的文化特色,而所形成的青铜文化则从日常实用逐渐走向仪礼定制。山西历来都是商周青铜器出土的重要地区之一,随着灵石旌介墓、晋侯墓地、太原赵卿墓的进一步发掘,其组合完整、形制多样、序列鲜明、脉络清晰的"铜器群"性质逐步显现,成为商周断代工程的重要环节。在郭宝钧老先生提出的"铜器群"的理论基础上,搜集整理山西各区域各主要墓葬发掘材料,对商周铜器组合在山西地区的演进情况进行探讨,意在具体印证从觥筹交错的重酒组合进入钟鸣鼎食的礼乐组合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4.
陈亮 《中国钱币》2000,(2):37-37
1974年3月,抚风县博物馆从绛帐农副公司收购站拣选到十六件形制相同、大小一致的西周青铜锛。锛正面成长方形,侧面成三角形,銎成长方形,锛正面均有三角形穿孔(如图示)。锛身长为147、刃部宽37、銎部宽39毫米,重量均在220克左右。据考证和实际了解,这十六件青铜锛均未有施用痕迹,系同一窖藏所出。这种一次性埋藏数量较多、且未见施用的青铜锛还是极少见的。我们认为这十六件青铜锛可能是当时人们储藏的财物,它具有货币的职能。 锛属斧类,我们一般把一面斜刃的斧称锛。《辞海》释锛为“削平木料的平头斧”,事实上…  相似文献   

15.
2007年9月18日,扶风县在修建法门寺舍利广场时机械施工挖出大量钱币,县文化文物局得到消息后及时会同博物馆专业人员赶到现场,经清理,发现钱币出自一窖藏,共计80余斤。现将出土钱币介绍如下:汉代钱币共发现半两和五铢两种,总量较少,其中半  相似文献   

16.
自五十年代以来,三原县博物馆陆续收藏了不同时代、不同质地文物多件,其中有些堪称精品,现将部分商周铜器和陶器介绍于后,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
扶风庄白大队出土的一批西周铜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白大队位于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公社西北,在周代岐邑范围之内,是我省周代青铜器的主要出土地区之一。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十年来,该地曾先后出土周代铜鼎,(皀几又)、  相似文献   

18.
一首双身纹是商周铜器上常见的主题纹饰,学界以往对此缺乏系统梳理与专题讨论。而对于这一纹饰的研究,有助于从长时段考察商周青铜文化的阶段性演进,并深入理解殷周贵族共同的神祇信仰。  相似文献   

19.
一九八四年初,伊犁地区72团场职工一名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古所反映,他在农田里发现一件大型铜鍑。闻讯后,笔者和祁晓杉同志即去现场查看。此后,又在昭苏县文物保管所看了近年来征集到的两件铜器。现将两起文物一并介绍。铜鍑一九七九年八月在新源县境巩乃斯河南岸的肖尔不拉克(72团11连所在地)取土时在距地表深1.5米处发现。据发现者介绍,此处原有许多土墩(即伊犁河流域广为分布的土墩墓),因平整土地,现已不存。  相似文献   

20.
1972年1月,岐山县京当公社京当大队社员在该村打麦场边先后发现几批青铜器,其中五件是在一个用圆石头砌成的窖穴中发现的。我们曾到铜器出土地点进行过调查,石头窖穴已被拆掉,在断崖上有红烧土痕迹,据发现人反映:"没有见到骨头",因此,它们可能是一个窖穴中出土的。现将这五件铜器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