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鹤楼揽胜     
黄鹤楼揽胜○陈绍伟“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孩提时代,我就为唐代诗人崔颢这“千古擅名”的揽胜之作所倾倒,魂牵梦绕一睹古黄鹤楼的雄姿。金秋时节,我...  相似文献   

2.
黄鹤楼轶闻     
一联两楼 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的江南三大名楼之一黄鹤楼,近1800年以来屡次遭受战火焚毁,屡毁屡建.无数骚客赋家、文臣武将,到此登高望远、抚今思昔,留下不少千古名句.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崔颢的那一首《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  相似文献   

3.
黄鹤楼在湖北武汉。我对黄鹤楼一直有一种神往。自从小时侯读了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和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传世名诗后,这座名楼就永远地铭刻在心头。  相似文献   

4.
李白与金陵凤凰台诗■文/沙元伟武汉黄鹤楼相传始建于三国时期,因地址在武昌蛇山的黄鹤矶,“因矶为楼,名黄鹤楼”。相传仙人费衤韦等都在此登仙,休憩。。真正使黄鹤楼名传千古,声闻海外的还是黄鹤楼建成后,盛唐诗人崔颢写了首脍灸人口的诗《题武昌黄鹤楼》:昔人已...  相似文献   

5.
黄鹤楼     
<正>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相似文献   

6.
黄鹤楼诗话     
在中国,凡识得几个汉字的人,无不知道唐代崔颢那首题名《黄鹤楼》的诗。也许全诗记不下来,但打头的这两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总是能挂在嘴边的。正因为这首写黄鹤楼的诗,实在太家喻户晓,太脍炙人口,结果,反宾为主,主次颠倒,倒不是这首诗,因楼而名,而成了这座楼,因诗而存。想到这里,也很为文人手中的那支笔,能起到这大作用而感到骄傲。  相似文献   

7.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一千多年前,唐名大诗人崔灏曾登楼览胜触景生情,写下了这个千古名篇。  相似文献   

8.
黄鹤公园位于武昌蛇山西部,因以黄鹤楼为主体建筑,故得此名.主体建筑黄鹤楼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之一.黄鹤楼是武汉市的标志.古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因原建在蛇山黄鹄风头,故得名.该楼屡建屡毁,最后毁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黄鹤楼自古有“天下绝景”、“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美称,闻名古今,驰誉国内外.唐宋以来,著名诗人墨客崔颢、李白、白居易、苏轼等登此楼所作名篇流传至今,为黄鹤楼增添了民族文化的光彩.  相似文献   

9.
还在20余年前,我家中就悬挂有一幅魏宇平先生书写的唐代崔颢《黄鹤楼》诗条幅,那灵动流走、简约凝炼的笔法与诗中“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旷远诗境浑然合拍,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记。同时,“魏宇平”这个名字也从此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中。后来,听老一辈书家以及一些报刊杂志介绍魏老的情况较多了,特别是去年到印江参加“书法之乡”书法研讨会,得以拜观魏老的许多作品,听到许多关于魏老的情况,使我对印江籍书家魏老的书品人品有了进一层的了解,萌生了拜望魏老的念头。  相似文献   

10.
崔颢、李白名诗格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人崔颢《黄鹤楼》和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两诗是流传千古的名诗。崔、李及同时代人均未说是七言律诗,然而宋代至今均有学者大家硬说崔、李之诗为七言律诗。本文根据七言律诗平仄格律规则,详论崔、李之诗不是七言律诗,而是七吉古诗。  相似文献   

11.
黄鹤楼自古就是江南名胜。与岳阳楼、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历代文人骚客留下千古绝唱,诗以楼名,楼以诗名,相得益彰。今日黄鹤楼,巍然屹立于武昌蛇山之巅,楼高五层,斗拱飞檐,直插云天,金色的琉璃瓦在阳光照耀下耀眼夺目。黄鹤楼因山而得名。古黄鹤楼,位于长江之滨的蛇山黄鹊研头。蛇山,又称黄鹄山,古时鹊与鹤通用,故黄鹊肌也作黄鹤矶。现有文献中最早提及黄鹤楼的是《南齐书》。黄鹤楼的由来传说多样,有的说是位叫子安的仙人,曾骑鹤经过这里;有的则说三国时费成仙后骑鹤飞行,常来此歇息;也有的说辛氏寡妇感念老道人而过…  相似文献   

12.
《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二十五卷,署东莱徐居仁编次,临川黄鹤补注,实属南宋末期坊间刻本,托名于徐居仁与黄鹤。其原因是此本编次从徐居仁《门类杜诗》,注释主要源于《黄氏补集千家注杜陵诗史》。此本在官方和私家藏书目录中均有著录,通过梳理藏书目录中版本著录情况,发现《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版本流传一脉相承,从南宋末年的祖本,到明代的汪谅本,除剜改板式木记外,内容基本无变化。现在能见到最早版本是元皇庆元年余氏勤有堂刻本,刻工精细,字迹清晰,当属善本。对《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版本的清理,有助于了解早期分类编撰杜集版本的流传情况。  相似文献   

13.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代诗人崔颢的这句千古绝唱写的就是黄鹤楼,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始建于三国的它,传说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到了唐朝,其军事性质逐渐演变为著名的名胜景点,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黄鹤楼所处地理位置堪称一绝,冲决巴山群峰,接纳潇湘云水,浩荡长江在三楚腹地与其最长支流汉水交汇,造就了武汉隔两江而三镇互峙  相似文献   

14.
(唐)李颀修辞亦秀玄理最长李颀,赵郡(今河北赵县)人,迁居颍阳(今河南登封)颍水支流之东川,是“李东川”。开元二十二年(735年)进士,授新乡尉,又称“李新乡”。李颀与王维、王昌龄、崔颢、綦母潜、岑参、高适、皇甫曾等诗人交往唱和,名动当世。李颀长于七言古歌与七律。如《送魏万三京》诗: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色,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这是诗人送友人魏万入京时写给友人的诗章。魏万,上元进士,是李颀晚辈。魏万赴长安,路经洛阳,李颀赠此诗为魏万送行。诗…  相似文献   

15.
孩童时期就闻鹦鹅洲之名,学生时代曾读过崔 的诗《黄鹤楼》,其中“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之句至今不忘,成年后常见鹦鹉洲,然而鹦鹉洲因何而得名,却不得而知。 最近,偶读唐诗,见李白长诗《经乱离后天恩放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中有诗云:“一吞青云客,三登黄鹤楼。顾惭称处士,虚对鹦鹉洲”。同一时期又作《鹦鹉洲》诗一首,其诗曰:“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鹅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读罢这两首诗,始知鹦鹉洲名,与…  相似文献   

16.
曾祥波 《文献》2021,(2):59-73,F0002
宋元之际罗履泰序、署名彭镜溪集注的《须溪批点杜工部诗注》以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笺》为底本进行删削,补入刘辰翁批点,被高崇兰编、署名刘辰翁批点的《集千家注批点杜工部诗集》扬弃。高本以蔡梦弼本为底本形成初稿,然后引入黄希、黄鹤《补千家注纪年杜工部诗史》为参考本形成定稿,大量误读"梦弼曰"注文。署名徐居仁编次、黄鹤补注的《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受高本启发,径以《补千家注纪年杜工部诗史》为底本(篇目编次框架用《门类诗》),同时参考蔡梦弼本。徐本对底本、参考本先后主次关系的选择恰与高本相反,故能纠正高本对"梦弼曰"注文的误读。高本是宋元之际"集注批点杜集"的枢纽,上承罗本,下启徐本。总的看来,罗本初创而失之粗略,高本化用《补千家注纪年杜工部诗史》系年为篇目编次颇具用心,徐本辨识注文最为准确。结合高本编次与徐本注文,可以形成宋元"集注批点杜集"最佳新本。  相似文献   

17.
唐诗中写细雨的诗很多,如刘长卿的《别严士元》诗:“细雨湿衣人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张渭的《郡南亭子宴》诗:“柳枝细雨重,松色带烟深。”李群玉的《北亭》诗:“余雨飞丝织晓空,疏帘半卷野亭风。”李商隐的《细雨》诗:“气凉先动竹,点细未开萍。”都不失为名句,但与杜甫《春夜喜雨》笔下的细雨相比,却欠一筹了。诗人写春夜细雨,  相似文献   

18.
“田畯”“后稷”考张希峰"田"一词,《诗》凡三见,曰《七月》、《甫田》、《大田》。三诗皆述农事,有套语"彼南亩,田至喜。"《七月》毛传:"田,田大夫也。"郑笺:"……耕者之妇子,俱以来,至于南亩之中,其见田大夫,又为设酒食焉。"朱熹《诗集传》:"田,...  相似文献   

19.
白庚胜 《民俗研究》2001,(1):180-185
今年的春天,很冷很冷,它不仅因为反常的天气,还由于我失去了敬爱的恩师宫田登先生。噩耗传自远在北海道讲学的刘魁立先生,后从佐野贤治先生处得到证实。我至今不敢相信这会是事实,但从治丧委员会处及其他朋友处获得的消息,都证明恩师已离我们远去。“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相似文献   

20.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不管男女和物的第三人称,都是用"他"来通称。"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著名语言学家、诗人刘半农与周作人在闲谈时,提出创建一个"她"字,来表示女性第三人称的想法。1920年9月4日,刘半农创作了一首"教我如何不想她"的情诗,将"她"字入诗。该诗初始标题为《情歌》,1923年9月16日刊发于北京《晨报》的《副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