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卿 《史学月刊》2008,(5):127-129
两<唐书>是"二十四史"中记载唐朝历史的两部重要典籍,其中华书局校点本之<地理志>部分在记载福州都督府和营州都督府所督诸羁縻州的州县设置时,有一些词语、时间和州名出现脱、误现象,试勘误如下:  相似文献   

2.
杨军 《北方文物》2006,(2):74-76
日本史书<类聚国史>"靺鞨多,土人少,皆以土人为村长"的"土人",是指渤海建国初期在政治生活中起主导作用的粟末靺鞨人."土"人的称呼,可能源自粟末靺鞨人的自称--粟末.  相似文献   

3.
隋时,粟末靺鞨与高丽战,不胜,其厥稽部渠长突地稽率粟末八部胜兵自扶余城西北"举部落"内附.然近世史家述此或有称"举落"而不云"举部落"者.如金毓黻<渤海国志长编>卷16<族俗考>云:"隋开皇中,其酋帅突地稽与高丽战,不胜,乃率八部胜兵千余人,自扶余城西北举落内附."  相似文献   

4.
以粟末靺鞨为主体建立的渤海政权,是我国唐朝及五代十国时期东北地区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唐代东北地区民族众多,民族关系复杂,为了管理东北地区,唐朝设立了都督府进行管理。668年,高句丽王国的灭亡,既打破了当时东北地区的政治平衡,也未包括靺鞨在内的一些部族联合及崛起提供了有力的机会,靺鞨人在696年营州大乱的机会脱颖而出,东奔靺鞨故地,在东牟山一带建立了自己的政权,698年,粟末首领大作荣建立靺鞨国。713年,唐玄宗册封大作荣为渤海郡王,统辖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  相似文献   

5.
正渤海国(698年~926年),是唐朝时期勿吉后裔—以粟末靺鞨为主在东北地区建立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初称"震国",首领大祚荣自号震国王。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统辖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从此粟末靺鞨政权以渤海为国号,成为唐朝版图内的一个羁縻州,隶属于唐王朝。926年,渤海国被辽所灭,传国十五世,历时229年。渤海文化中的汉文化因素浓厚,其典章制度效仿唐中央,  相似文献   

6.
参与渤海建国的集团主要有白山靺鞨人、粟末靺鞨人、高句丽遗民.建国后经过大祚荣的开国时期、大武艺的对外扩张、大钦茂的文治和大仁秀的中兴,渤海成为多种族的国家.在渤海社会中起统治地位的种族是靺鞨族,被统治阶层也是以靺鞨族为主,靺鞨是渤海国的主体民族.在渤海国的历史发展中没有形成所谓的"渤海族",既然没有形成"渤海族",渤海国的主体民族不可能是"渤海族".  相似文献   

7.
渤海国的主体民族粟末靺鞨和满族的祖先黑水靺鞨都源于肃慎,但两者各有各的发展道路。满族的发展轨迹与渤海无涉。满族人不是渤海人的后代。  相似文献   

8.
白山靺鞨五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白山靺鞨的地域方位白山靺鞨的地域方位,中外史学界皆谓在长白山北,或曰大体分布在今延吉、珲春为中心的延边地区,唯一的根据是《隋书》记载的“白山部在粟末东南”,这是误解。《新唐书·黑水靺鞨传》记:“其著者曰粟末部,居最南,抵太白山,亦曰徒太山,……粟末之东曰白山部。”这明明是说,粟末部的地域东抵长白山,而长白山东部朝鲜半岛境内“曰白山部”。  相似文献   

9.
渤海国是我国唐代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这个政权的建立者是粟末靺鞨的首领大祚荣。他于公元698年在今吉林省敦化县一带建立震国。十五年后(公元713年,即唐玄宗开元元年),唐册封他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于是不再使用靺鞨旧称,而专称渤海。同时,唐以其地为帝国的忽汗州,令大祚荣兼任该州都督。此后,渤海统治者大氏,代代接受唐皇帝的册封,并努力学习唐制和盛唐文化,“遂为海东盛国,地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  相似文献   

10.
一、文王大钦茂时期都城遗址的认定 渤海第三世王--文王大钦茂时期的都城,史载有三.一是中京,<新唐书@地理志>引贾耽<边州入四夷道里记>云:"显州,天宝中王所都."<五经总要>卷16引贾耽<皇华四达记>云:"显州,……唐天宝以前国都."  相似文献   

11.
冯恩学  侯璇 《北方文物》2022,(1):102-112
结合考古发现的新进展,重新梳理史料得出新认识。延边长城是大祚荣修建的防护王城的大型军事防御设施,磨盘村山城是东牟山城。696年,靺鞨人分两支从营州东奔称王。乞乞仲象在忽汗河上游敦化盆地立足,接受唐朝振国公封号,唐以其地为忽汗州。698年,其子大祚荣自称振国王,国号振国。唐将李楷固率军消灭辽东的乞四比羽,又进攻振国,失败而还。大祚荣改国号为靺鞨,在延吉盆地的东牟山建王城。705年,大祚荣接受唐朝渤海郡王封号,改国号为渤海。  相似文献   

12.
辽代夹山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史学界对辽代"夹山"的具体位置众说纷纭,未有定论,<山西通志>及<绥远省通志稿>把夹山定在今包头市东五当召谷,与史料记载及考古调查的实际情况不符.这是受<辽史·地理志>的错误造成的.另有认为"云内州的夹山.必在土默特左旗的万家沟境内是无庸置疑的"①.笔者认为辽代云内州之夹山,即今大青山.  相似文献   

13.
唐代黑水靺鞨是靺鞨七部之一,分布在“南至渤海德里府,北至小海,东至大海,西至室韦,南北约二千里,东西约一千里”的广大地区,即现在的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及黑龙江中下游一带。公元7世纪初,黑水靺鞨与唐王朝建立了联系,多次派人到唐朝朝贡,成为唐朝的藩属。726年,唐于黑水部设置黑水府,加强了对黑水靺鞨的管理。渤海强大后,靺鞨的其他部均先后并入渤海,唯有黑水靺鞨一直独立于渤海之外,但是渤海却割断了黑水靺鞨通向中原的道路。公元10世纪初,渤海国势日渐衰落,无暇他顾,黑水靺鞨南下,恢复与中原王朝的联系,五代时,黑水靺鞨“始称女真’。928年,粟末靺鞨建立的靺鞨  相似文献   

14.
<正>营州(今辽宁朝阳)是唐王朝在东北边疆设置的唯一内地型府州,也是唐王朝设于东北边疆的军政重镇。该地自然地理位置特殊,正位于中原、东北、北方草原的交汇处,也是中央王朝与朝鲜半岛诸国、日本等交流往来的桥梁,具有重要的战略枢纽地位。营州内民族杂居,有汉人、高丽、契丹、奚、靺鞨、室韦、突厥、粟特、新罗等,且少数民族占据主体,其数量呈日益增多趋势;③营州外(辖区内)亦"境连边奥,地接戎藩",④西北与契丹、奚毗邻,东与高丽毗邻,东北与渤海、靺  相似文献   

15.
唐裴怀古墓志铭考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霖 《中原文物》2005,(5):72-77
2003年春河南孟州新出墓志,志主裴怀古为唐高宗、武则天时期著名将领,曾受命讨抚桂田及出使突厥.两<唐书>有传.史、志相较,不少记载可补史阙.墓志的出土为研究唐代前期和裴氏宗族的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6.
粟末靺鞨民族政权的作用与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粟末靺鞨民族为主体的渤海人建立了渤海国,其对中华民族政权起到颇多的作用与贡献。它的建立,扩大了中国的版图,渤海人吸收、推广和普及了中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自愿华夏化的渤海人最后融入了中华大家庭之中。  相似文献   

17.
读石札记     
周绍良 《文献》2001,(4):4-10
读<大唐故特进观国公墓志> 近见西安昭陵博物馆藏<大唐故特进观国公墓志))>拓本,此唐初杨恭仁墓志也.恭仁,两<唐书>俱有传,并见<新书·宰相世系表>杨氏观王房.今读<志>文,以与两<唐书>相核,颇有彼此可以相互订正补充者.  相似文献   

18.
渤海国是在唐朝时期北方的一个地方政权,由粟末靺鞨族所建立,被契丹国所灭,在长达二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渤海人凭着关于学习和创新的精神,以其聪明智慧开创了灿烂又具有鲜明特色的渤海方化,开创了"海东盛国"的辉煌。本文分析了渤海国方化的特点,并对渤海国文化在几个方面的具体体现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上京龙泉府,史称“忽汗城”,位于宁安县城西南今渤海镇,是我国唐代渤海国的都城。古城建筑在东京城盆地的冲积平原上,南近风景如画的避暑胜地镜泊湖区,西与北有波浪滔滔的牡丹江水偎依流过,东为汇入牡丹江的马莲河。这里山川佳丽,物产丰富,又是水陆交通的必经之地。一渤海国是我国东北少数民族满族先世粟末靺鞨人建立的地方政权。靺鞨,周代称肃慎,西汉、三国、两晋时称挹娄,南北朝时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东南边陲的宁安县渤海镇境内的“上京龙泉府”,曾为创造“海东文化”的渤海国都城。据史料记载,渤海国是以粟末靺鞨人为主体建立的隶属唐朝的地方政权。公元六九八年建立“震国”,七一三年接受唐朝册封,专称渤海。于公元九二六年被契丹灭亡,历时二二九年。渤海国建立之后,与日本之间除了互为答聘外,余者多为文化方面的交流。从公元七二七年始至渤海灭亡止,遣使横渡日本海前往日本有史记载共三十四次,日本的使节也曾数十次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