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连有着百年的工业发展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甲午战争前清政府建设军港时期。随着近年来房地产的迅速开发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诸多工业厂区面临着搬迁或改造,工业遗产逐渐成为城市更新的主要对象。文章对大连工业遗产的现状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通过综合性开发和公共空间开发两种工业遗产开发模式的实际案例来讨论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问题,认为工业遗产是城市文化和生命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更新和保护利用应融入到城市系统中,需要通过工业遗产的改造利用来带动城市区域的整体升级。  相似文献   

2.
工业构筑物,作为特殊类型的工业遗产,它不仅记录了国家、民族和城市工业的发展进程,更是上一代人生命和情怀的寄寓之所,对其进行改造再利用的研究十分必要。文章从"遗产保护"的角度来审视这些工业遗迹,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构筑物改造实例进行归纳总结,提出具有针对性、多样化的开发和更新改造策略,期望可以为我国工业遗产中构筑物的保护与再利用工作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3.
作为驱动世界秩序转型的物质佐证和逻辑形制,中国工业遗产亦经历近似于西方遗产语境中发生的工业遗产话语变迁历程,并表现出速率更高、密度更大、范围更广的本土化特点。在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数接近其城市总数的11%、部分城市及地区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初期及其工业遗产面临全球大遗产语境中的话语显示度困境等背景下,以2006年为标志性时间节点,中国工业遗产从三个方面开启了话语变迁历程:政策话语的多层次聚集、专业化的话语内容及多层次的话语场,并表现出四个方面的话语特质:镌刻显性的红色基因与民族情怀、呈现中国工业化布局的历史变迁、强调遗产项的适应性再利用及彰显工业发展不同阶段的中国特色。而该变迁的发生主要基于三大文化条件:强有力的物质与非物质支撑、多维的社会基础及可持续性的情感连接。  相似文献   

4.
刘容 《东南文化》2013,(1):17-22
中国工业遗产保护从产生到发展从实质来看是西方工业遗产保护理论和实践的延伸,存在着重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本体,轻精神文化内涵;重物质类工业遗产,轻非物质类工业遗产的倾向。当前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应通过保护和营造其"场所精神"来突出中国特色。中国工业遗产"场所精神"是指它的环境特性和意义,即它承载的城市文脉和公众参与、认同。中国工业遗产"场所精神"保护的对象是其独具特色的本体和对城市与公众的意义。中国工业遗产"场所精神"营造的对象是其在新历史时期与城市发展共融的再诠释。  相似文献   

5.
工业遗产作为人类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等研究价值。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城市规划的布局调整成为一种趋势,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市区内的工业园区已无法满足城市本身与市民的基本需求,很大一部分工厂、企业被迫搬迁甚至倒闭,遗留下来的大量工业建筑、机械设备等工业遗存作为物质载体见证了我国工业发展的兴衰变迁,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工业遗产成为当今的一项重要课题。文章以太原市工业遗产为研究对象,挖掘工业遗存价值,探索太原工业遗产转型保护及利用的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围绕近年来首都博物馆在我国工业遗产案例方面的实地调研成果展开谈论,通过对我国工业遗产的界定,国内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的背景、发展态势和具体案例方面的深入分析,探讨了目前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并且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深层矛盾梳理和反思,同时也为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的未来提供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国内外大背景下分析杭州工业遗产的研究现状,进而理清杭州地区在不同时期对工业遗产保护、研究与利用方面已做出的成果和仍未深入的研究领域。总体来看,目前杭州工业遗产已进行了细致地普查,保护和立法也较为完善,对工业遗产再利用的探讨有较多涉及,如围绕旅游体验、创意园区和景观设计等角度对杭州工业遗产进行利用,但从文化遗产学或建筑学视角出发,基于杭州工业遗产和工业建筑本身的体系、价值、特点和区域背景研究较少,加强此方面研究可以明确杭州近代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方向与重点。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家对工业遗产的重视,保护与合理开发城市工业遗产势在必行,本文在社会符号学视域下通过分析研究兰州黄河铁桥的历史、语言景观、视觉艺术符号来展示其作为工业遗产的意义,并就此意义提出以铁桥历史文化符号为核心的保护再利用模式,具体举措如下。建造多模态主题文化展馆,打造以铁桥文化元素为中心的旅游模式,加大宣传力度等,以期可以形成以开发促保护、以保护引开发的良性模式。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工业遗产保护视角下审视辽宁城市节庆民俗地域性开发,阐述了将辽宁工业遗产与节庆民俗产业开发相结合,从而突出辽宁城市节庆民俗产业开发中的地域性特征,并以本溪为例进行了初步探讨。辽宁拥有众多的工业城市,在形成了大量的工业遗产中,物质形态存在的厂区、工人居住区等是当地民俗形成的空间环境;工人的生活方式、形成的伦理规范等非物质部分是节庆民俗地域性的重要体现。相比较传统的亲属关系、邻里关系、朋  相似文献   

10.
“双碳”是基于我国现阶段城市工业结构转型以及工业排放是否符合环保标准提出的新理念。现有文献及实际案例尚缺乏对现阶段城市工业结构转型中有关“双碳”问题的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工业遗产中文化资本属性价值的探索。成功落地转型的老牌工业遗产北京首钢工业遗产群是这方面较好的案例:通过保留部分结构、推动冗余转化后的再生文化资本价值提炼,以及新场域下产业结构的“绿色转型”之路和功能重置,以“双碳”理念在原有场地基础上深耕场所精神、社会共情;通过承办大型国际体育赛事、改建博物馆、树立新型创意设计IP等新发展模式重新焕活工业遗产群的文化资本内涵,延续人们对传统工业遗产的记忆信号,由此为以后的工业遗产项目改造提供了经验蓝本。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工业遗产的研究作了比较系统的综述。通过对国外工业遗产研究的梳理,发现工业考古学为发达国家的工业遗产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国内主要选取中国知网231篇期刊论文,从年份、所属学科、期刊等方面进行了基本统计分析。同时吸纳相关专著中工业遗产的研究成果,从理论探索和实践应用两个方面,重点探讨了关于工业遗产的概念、类型、特征和价值等理论研究现状。通过国内外的综合比较,得出我国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趋于多元化发展,富于前瞻性和挑战性。同时也指出一些存在问题,表现在研究深度不足和理论基础薄弱。  相似文献   

12.
《文博》2016,(1)
陕西省西安市纺织城是我国上世纪60年代重要的纺织品生产基地,是西安市乃至西北地区最具规模的纺织工业遗产区,具有浓厚文化气息与工业价值。本文立足西安纺织城工业遗产现状与再利用研究,明确纺织城工业遗产再利用的现状与优劣。在对纺织城现状与居民问卷调查表明,明确了西安市纺织城地区具备开发保护的工业价值与人文环境,指出在开展纺织工业遗产再利用时,应按照统一的主题风格,坚持保护性利用与改造性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在工业遗产整体保护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价值工业遗产实现综合再利用的思路,更大限度的发挥纺织城工业遗产的经济价值,为保护规划纺织城工业遗产区与解决纺织城地区当前面临社会问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郑斐 《风景名胜》2021,(6):0218-0218,0220
工业遗产是城市历史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也是城市更新的主要领域。文章通过分析一座旧工厂的改造实践,以保留空间肌理和场所感为出发点,提出肌理新旧并置、空间互动融合、动线和视线交织联系和建筑新旧重构的更新策略,为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吕建昌 《东南文化》2022,(2):33-39+191-192
三线建设工业遗产是中国现代工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和掌握这类遗产保护现状是对其利用并开展研究的基础。其研究应建立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框架和整体性的研究思路,从基础理论、主要问题、创新利用、资源整合等方面开展研究。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需要以经济学、管理学理论为基础,梳理遗产的产权与使用权,调整与创新现行政策,探索资金筹集的可行性途径,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经济与管理政策方面进行大胆探索。  相似文献   

15.
工业遗产的形态多种多样,根据其不同的保护等级、城市发展及环境生态保护的需要,工业遗产的保护模式也有多种,不同模式都有其针对性强、效益明显的保护对象,但也各有利弊。以博物馆模式为例,其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都比较到位,也易于建设,但因经济盈利空间有限,往往会造成政府财政的压力。此类问题影响着工业遗产保护的质量与效益,应该引起我们对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模式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6.
受线路改道、列车提速、城市扩容等综合因素的影响,铁路部门每年都会撤销部分站点,随着铁路工业设施废弃数量的不断增多,铁路遗产逐渐成为中国规模最大也最具代表性的工业遗产类型。这些工业遗产虽然丧失了原有的铁路运载功能,但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却无可估量,如何保护和利用这些宝贵的遗产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江苏铁路工业遗产是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重要见证者,在铁路资源亟需综合化利用、文化旅游事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针对江苏境内近代铁路工业遗产分布现状,宜围绕原沪宁铁路、陇海铁路、津浦铁路和宁芜铁路四条线路,按照苏南区域、徐州—连云港区域、南京区域三大片区布局,结合工业遗产、工业遗迹、工业遗留不同的保护等级,从铁路工业遗产特有的跨省市的行业属性方面进行整体规划,不仅注重“硬件”保护,也强化“软件”整理;既注重显性的站点保护,也重视线路的常规保护;同时重视铁路历史“鲜活个人”的印迹。通过充分整合铁路遗产与区域资源的优势,让这些遗产继续发挥自身魅力,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7.
国外工业遗产再利用对福州马尾区工业旅游开发的启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谢红彬  高玲 《人文地理》2005,20(6):52-55
本文在理解工业旅游和工业遗产旅游的起源和概念基础上,从西方国家对工业遗产保存和再利用的模式中受到启发,分析了福州马尾区工业旅游开发的条件,突出马尾造船厂这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遗迹及其船政文化的内涵,强调马尾区工业旅游开发特色在于对"工业遗产"的保存和利用、对近代船政文化的发扬光大,而不仅仅限于现代造船工业的观光。在借鉴国内外工业旅游开发经验基础上,提出了适合福州马尾区的传统和现代工业相结合的工业旅游开发设想。  相似文献   

18.
旅游发展背景下的中国世界遗产(地)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效忠  陆林 《人文地理》2006,21(4):51-57
近年来,在遗产旅游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和开发的矛盾愈加显现,遗产研究明显滞后于遗产实践发展需要。该文综述了20年来我国世界遗产(地)研究,研究内容涉及遗产旅游、遗产价值和景观特征、遗产管理和制度、遗产保护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遗产营销和形象传播、遗产法律和教育、遗产研究方法和遗产保护技术等。研究进展划分为起步阶段、发展阶段、拓展提升阶段,阐述了各阶段的研究特征。分析认为,旅游发展背景下的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和经营管理体系研究是今后遗产研究的焦点,并提出相应的研究框架和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19.
福州作为近代"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在近代西方建筑东渐过程中,工业建筑具有典型意义。现存许多已失去原有功能的工业建筑需要得到保护和再利用。但对于福州内遗留的近代工业建筑还未有系统地梳理。因缺乏对这片区域内遗存的工业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区域内的近代工业遗产已所剩无几,其现存状况也多处于低效使用的状态或面临拆除的命运。文章主要通过对福州近代工业遗产整体风貌的审视和对工业遗存案例的考察,总结了福州近代工业遗产的特征,并对其工业遗产进行价值评析,并对未来保护利用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介绍了西方国家关于房地产开发导向的城市更新实践(Property-led Redevelopment),以及相关的增长机(Growth Machine)、城市政体(Urban Regime)等理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城市再发展的实践。为实现城市经济增长,城市地位提升,城市形象改善等多元目标,房地产开发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再发展的主导模式。为此,文章细致分析了我国当前房地产开发导向的城市再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基本特征,并对当前的再发展模式进行反思。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旨在正确引导市场转型期中国的城市再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