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位于湖北省十堰市境内的武当山自古以来都是我国的道教圣地,玉虚宫作为武当山明代道教建筑群之中的领军翘楚,向以其庄重威仪的外观建筑、富丽精雅的内部装饰而彪炳道家美学群落,而其中鲜丽明妍、盈动凝莹的大型壁画更使得其整体观赏性锦上添花。重彩浓色的集中使用是玉虚宫道教壁画的一大特色,观之令人顿觉威仪道风扑面而来,盈动仙气萦绕而生,这种鲜明独特的用色风格也使得其在数量繁多的道教壁画之中卓然而立、自成高格。本文即立足于玉虚宫明代道教壁画在整体用色上的基本表现,分别从不同的用色技法层面对其进行了解析探索。  相似文献   

2.
康予虎 《大众考古》2023,(3):12-15+98
<正>五龙宫,位于湖北十堰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五龙村,是武当山古建筑群“九宫八观”之一。根据文献记载,五龙宫是武当山最早敕建的道教宫观,唐太宗时敕建“五龙祠”,宋真宗时敕升为“五龙灵应观”,元世祖时赐额“五龙灵应宫”,元仁宗时赐额“大五龙灵应万寿宫”,一度成为武当道教的中心,元末毁于兵火。现存的“兴圣五龙宫”是明成祖朱棣为兴建“家庙”而大兴武当时所营建,鼎盛时期宫内共有800多间建筑。明代以后,五龙宫逐渐衰败,宫内部分区域逐渐废弃成为遗址。1994年,五龙宫作为武当山古建筑群组成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006年,五龙宫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3.
耿庆刚 《文博》2012,(2):17-22
汉代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高峰,由画像砖石、壁画、建筑明器等反映的汉代民居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建筑类型、结构形式、建筑各部等中国古代居住建筑的整体与局部,几乎均已具备,因此,我国古代的各种类型民居,在汉代已基本成熟且已定型院落布局、结构同样如此,本文主要通过对汉画像砖石、壁画中的院落形象、院落模型明器以及院落遗址等进行整理,对其结构、布局进行分析,探讨其特征及主要构成部分空间位置关系,并结合文献对其反映的社会思想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文物》2017,(3)
明周王府官署遗址位于河南省开封市新街口西南角。2014年3月,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建设用地范围内进行了考古勘探和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共计400余平方米,清理文化遗存的年代主要为明代晚期至清代晚期。其中明代文化遗存主要为院落一座,包括房屋倒塌堆积及墙体等,布局规整,建造讲究;出土器物丰富,包括建筑构件及漆木器、瓷器、陶器等生活用品。发掘结果表明,此处遗址即明代周王府官署中的典仪所所在,毁弃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的洪水之中。本次发掘为明代晚期律令及王府官制的研究补充了资料,也为研究明代官府建筑布局等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5.
卢慧杰 《文博》2000,(1):67-69,,36,
陕西省留坝县张良庙座落在秦岭山系的柴关岭、主峰紫柏山的南坡脚下,相传为纪念汉初刘邦重要谋士张良而建。原庙建于紫柏山上,由于登山道路崎岖险要,上下不便,至明代迁建于现址。山上老庙残墙断垣至今依然存在。经明、清两代至民国逐步增建,形成今天的规模。有大小院落九重,房屋一百七十八间,属陕西古寺庙中最大的建筑群落之一。 张良庙作为纪念性建筑物,在主体建筑上采用严整对称的布局形式,给人一种庄严肃穆之感,而在它两边及后山则呈自然式的园林布局。这种手法,在造园上属于混合式的布局,取规则布局与自然布局之长,达到庄…  相似文献   

6.
湖北咸丰唐崖土司城址是我国西南土家族区域著名的元、明、清时期土司遗址之一。考古发现的城内遗迹非常丰富,主要有城墙、道路、院落、石桥、水井、采石场、码头、墓葬等。最重要的衙署区位于城址核心区,明代晚期是唐崖土司的鼎盛时期,衙署建筑规模最大,等级最高;清代早期衙署在明代基础上继续兴建,总体格局未变,但规模和等级大大缩减。唐崖土司城址考古为研究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土司制度及中小级别土司城址建制及特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7.
武当山是我国的道教名山,武当道教的发祥地。武当道教作为道教的重要支派,千百年来以其悠久的历史、雄伟的宫观、精美的像器和神秘的内家功夫著称于世。武当道教的形成和发展武当道教的渊源自战国迄汉朝,武当山就已是中国宗教隐者云集之地,宗教活动十分频繁。汉代的武当山已有属于早期丹鼎派的道士或隐士隐居深山,师徒间传授道术,有时授徒达数十人,开始形成若干个神仙道教团体。武当道教直接渊源于此。东汉末年和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五斗米道的发展壮大,到武当山修炼、学道、隐居者也明显增多,武当道教在社会上形成了一定的影响。隋唐五代时…  相似文献   

8.
曹金萍 《文物》2021,(4):41-57+1
为配合基本建设,2017年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开封市解放路以东、双龙巷以北的项目用地范围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约1450平方米,清理明代晚期建筑基址1处。基址由南北两路院落组成,其中北路院落保存较好,为传统四合院布局,前后共三进,坐东朝西。遗址内出土瓷器、陶器、铜器、铁器等遗物以及大量砖瓦、滴水、瓦当、砖雕等建筑构件。根据地层关系和出土器物判断,遗址年代应为明代晚期,毁弃并淤没于明末洪水泛滥。本次发掘为明末开封城的研究充实了考古资料。  相似文献   

9.
正据寺内碑文记载,山西省灵石县资寿寺创建于唐,重修于宋,以祈求圣佛赐福保佑庶民长寿而得名。现存建筑,均为明代重修,总占地面积3000余平方米,规模颇大,院落宏敞,布局完整。寺内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罗汉殿、地藏殿、药师殿、水陆殿、二郎殿等。其中大雄宝殿、药师殿、水陆殿保存明代壁画161.32平方米。  相似文献   

10.
在山西,明代寺院建筑遗存比较多,大多以单体建筑为主,太谷新村妙觉寺的四座明代遗构,完整地保留了一处明代寺院的部分组群关系。妙觉寺无论是建筑的特点、建筑风格、建筑布局,还是空间的营造、构件尺寸、工艺水平、结构特征、装饰艺术,完美展示了明代乡村寺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北京作为明清都城,城内外很多寺庙都曾为太监养老地。至清代,养老场所主要有佛寺和道教庙宇,组织方式一般分为加入养老义会和皈依道教或佛教两类。位于皇城内的万寿兴隆寺和位于京郊的立马关帝庙分别代表了这两种不同的养老场所与组织方式。二座寺庙均始建于明代,清代先后成为太监庙后,寺庙的格局和建筑特征发生相应变化,并出现不同建筑等级形制的杂糅,反映出清末期后建筑等级规制不再被严格遵循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明代是武当山最为鼎盛的时期,武当山志的编修也蔚为大观,构成一个完整的山志体系,形成一种奇特的山志文化。考察明代武当山志的异同得失,梳理明代武当山志的发展脉络,总结明代武当山志的编纂成就,以考镜源流,辨章学术,是武当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文物》2015,(8)
<正>本文所谓大型单体建筑是指没有院落的大型独立建筑和大型院落式建筑的主体殿堂部分。目前,商周时期形制规整、单体规模较大的建筑已发现较多,为我们研究其平面布局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综合考察此类建筑可见,商代和周代的大型单体建筑在平面布局上差异较大,为两种建筑风格,表现在堂室、台阶、门、墙、柱网结构、回廊、柱础及散水等诸多方面,体现出明显的时代性或地域性特征。一堂室的差别从堂室的平面布局来看,商代大型单体建  相似文献   

14.
良户玉虚观是金、元、明、清相继营造而成的道教古建筑群,本文通过对玉虚观的布局及建筑特点进行描述,对其文物价值进行分析,从而揭示玉虚观道教古建筑群的建筑特色。  相似文献   

15.
洪洞县北马驹村三结义庙,现存正殿为元代遗构,献殿为明代风格,戏台为清代风格,建筑年代跨度较长,正殿梁栿结构与洪洞及其周边地区同时期建筑遗构如出一辙,是临汾地区元代建筑的又一代表。各建筑很好地保留了不同时期的匠作技术,从建筑用材比例、规格尺度及彩绘风格、内容等角度能够反映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生活等历史信息,体现了三结义庙周边社会环境的延续和传承。各建筑主次分明,歇山、悬山、硬山、卷棚灵活运用,建筑形式多样,既能保证使用功能,又丰富了视觉感受。正殿、戏台间空旷的院落空间既是"北马古镇"时期繁荣的社会活动的有力见证,又可以为当代附近居民提供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  相似文献   

16.
道教是中国原生的本土宗教,在山西保留了大量的道教建筑,是研究道教文化及道教发展的重要实物。在山西,道教建筑分布广泛,类型丰富,遍布全省各个地区。山西道教建筑全国之最较多,道教诸神的信仰种类齐全。  相似文献   

17.
马鸣 《攀登》2015,(3):134-137
撒拉族文化传承下的村落空间艺术包括了布局、街巷、院落和建筑艺术等多种因素。从村落的选址,到民居的建筑结构,以及内部布局等方面皆可看到独属于撒拉族的文化特色,在长期的历史文化演变与发展中,撒拉族文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俗。本文主要探讨文化传承下的撒拉族村落空间艺术及其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之路径。  相似文献   

18.
四川德阳文庙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阳文庙是四川境内迄今保存最好、规模最大、建筑等级最高、地方特色最浓、社会影响最大的一处文庙。本文对其历史沿革、整体布局、单体建筑形制进行了介绍和分析,认为德阳文庙在布局上采用了传统地方文庙的风格体系,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主体建筑大成殿既有北方建筑的庄严雄伟,又不失南方建筑的华丽灵动,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水平。  相似文献   

19.
建筑的群体化现象,是一种将单个空间进行组合、并通过一定的规则秩序组织的居住形态,其规模较为庞大,多为二或三进以上的院落,房屋排列鳞次栉比,井然有序。建筑的群体化研究是一个宏观性的概念,一般而言民居聚落所处不同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建筑采用不同的布局形态。但不可忽视的是,其在日后的发展形成进程中,尤其是晋商拥有雄厚的经济物质实力,其为建筑的群体化提供了一个实践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林文忠公祠建于清末,形制上汇聚了硬山顶、悬山顶、歇山顶、攒尖顶等制式。利用各进院落、各单体建筑间的优势搭配,弥补了地块平面布局上的不合理,营造出令人赏心悦目的古建筑群体,创造出福州地区清晚期独具特色的祠堂建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