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4年4月日本发表天羽声明,企图独占中国,其后又不断扩大对华侵略,策功华北独立。国民党政府为了对抗日本的侵略与控制,期望与英美加强合作,并在英美的支持下改革币制,但这一努力遭致日本方面的强烈反对,于是中日两国在1935年的会谈中就中英借款与中国币制改革开展了一系列的交涉。本组资料基本反映了当时的有关情况,兹特自国民政府财政部档案中选出刊布于后,以供研究中日关系之参考。  相似文献   

2.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积极通过外交手段寻求国际援助。为广泛宣扬我国抗战努力,揭露日本侵略野心,引起国际社会关注并争取尽可能之援助,国民政府主动参与到国际劳工界活动,以呼吁国际劳工界对日制裁,援助中国。本组材料为中国劳工代表朱学范出席第二十四届、二十五届国际劳工大会期间的相关函电,反映了此一期间中国参与国际劳工界活动的概况及中国代表为争取外援所做之努力。  相似文献   

3.
为配合军事侵略 日本发起“伪钞战” 1935年国民政府在英、美等国支持下进行币制改革,中国银行、中央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发行的中国货币为法币。只有上述4家银行才拥有法币的发行权。由于法币统一了中国货币,并与英镑实行固定汇价,提高了中国货币的威信,这对中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以及在金融方面准备抗战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九一八事变尤其是"一·二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必然性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并随之开始对日本可能发动战争的时间进行研判。虽然国民政府欲设法借助国际社会干预和对日外交交涉尽可能延缓战争爆发时间,但到1936年9月以后还是得出战争可能"随时爆发"的研判结果。此外,国民政府设法了解日本军事发展的最新动向,基于中日军事实力的对比,针对未来日本可能从陆上、空中和沿海、沿江对华作战的战略也分别展开研判,其研判结论与同期日本制定的对华作战计划大体相似,也较接近中日开战初期的战局。  相似文献   

5.
苏联在日德签订防共协定后,既进一步积极推动中国抗日,又为避免自身参战而拒绝谈判中苏互助条约。西安事变后,日本为拉拢国民政府,接受其以“共同防共”为名义的联日反苏,做出对华“温和”姿态,但因死守侵华果实而很快重返旧路。国民政府对苏联与日本在对华政策上的多面性均有认识。因此,在卢沟桥事变之前,国民政府在对苏政策上既谋求以苏制日,又防止“为第三国抗日”;在对日政策上既坚持要求首先恢复华北主权,又致力于和平调整关系。这种做法反映出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决策层既想抗日又不愿放弃反共的本质。这使他们在卢沟桥事变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仍在对日对苏关系上时现纠结与矛盾。最终,在确信没有苏联的支持就无法抵抗日本的全面侵略之后,国民政府才被迫同意通过中苏之间的“绝对密件”而使“共同防共”问题在条约层面得到决定性的解决。  相似文献   

6.
苏联在日德签订防共协定后,既进一步积极推动中国抗日,又为避免自身参战而拒绝谈判中苏互助条约。西安事变后,日本为拉拢国民政府,接受其以“共同防共”为名义的联日反苏,做出对华“温和”姿态,但因死守侵华果实而很快重返旧路。国民政府对苏联与日本在对华政策上的多面性均有认识。因此,在卢沟桥事变之前,国民政府在对苏政策上既谋求以苏制日,又防止“为第三国抗日”;在对日政策上既坚持要求首先恢复华北主权,又致力于和平调整关系。这种做法反映出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决策层既想抗日又不愿放弃反共的本质。这使他们在卢沟桥事变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仍在对日对苏关系上时现纠结与矛盾。最终,在确信没有苏联的支持就无法抵抗日本的全面侵略之后,国民政府才被迫同意通过中苏之间的“绝对密件”而使“共同防共”问题在条约层面得到决定性的解决。  相似文献   

7.
夏军 《民国档案》2005,(2):118-123
抗战全面爆发后,日本侵略先后占领了中国华北、华东、华中、华南等广大地区,并扶持傀儡政权。为配合其对华战争形势的需要,铲除沦陷区人民强烈的抗日意识,消灭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日伪当局在沦陷区实施奴化教育,采取强制方式,大力推行日语教育,以在广大民众中培养亲日分子和亲日情愫。本以日伪统治下的华东华中华南地区为中心,探讨伪维新政府和汪伪国民政府实施日语教育的状况,揭示其奴化教育的实质。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沦陷地区敌伪政权为了支持日本的对华侵略和殖民统治,除在军事和经济上积极配合支持外,在舆论宣传和思想控制上也费尽心思,不遗余力地对沦陷区民众进行殖民奴化宣传。它竭力美化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恶毒攻击中国共产党和苏联,诋毁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抗战,宣扬欧亚人种的对立,分裂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为法西斯集团及其附庸歌功颂德。为了使其宣传更具蛊惑力,敌伪政权的奴化宣传以种族主义和民粹主义为"旗帜",并披上"尊孔"的外衣,同时盗用三民主义名义,将自己标榜为孙中山思想和事业的继承人。然而,在坚持抗战的中国人民面前,敌伪政权的这些丑陋表演,都只不过是一些自欺欺人的伎俩,并不能发挥多少欺骗和麻痹中国人民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对日庚子赔款述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八国联军侵华的过程中,日本充当了急先锋。战争结束后,饱尝了甲午战争索赔甜头的日本在列强各国中第一个提出了战争索赔要求,日本最后从中国庚子赔款的总额中得本利75944689 海关两。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效法英美等国,同意中国对日庚款缓付5年。战后,日本鉴于其他国家纷纷以各种形式向中国“退还”庚款,于是决定将中国对日庚款的剩余部分用于所谓“对华文化事业”。北京政府虽然与日本订立了《中日文化协定》,但实际上中国并不能自主掌握这笔赔款,庚款的处置权仍操在日本手中,庚款的去向也很少真正用于中国的文化事业,多数是投在了日本侵略中国的各种文化事业上。由于日本“退款”之举包藏文化侵略的野心,因此遭到中国各界的反对。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一方面废除了《中日文化协定》,另一方面照旧如数支付对日庚款,一直到1937 年9月。  相似文献   

10.
1937-1945,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包括军事侵略、政治侵略、经济侵略、文化侵略等各个方面,"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而经济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为此,日寇对中国发动了没有硝烟却又激烈的经济战。而江苏省,为原中华民国下辖的一个省级行政区,其地位特殊,斗争尤为激烈。日寇企图破坏经济命脉,摧毁货币金融政策,粉碎坚持抗战的物质基础。中国共产党和国民政府倾力合作,竭力维持和巩固货币金融体制,为全国人民抗战增强力量,提供经济和物质支持。中日双方双方展开了尖锐激烈的货币金融战。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为夯实战争军需,集全国之力制定金融政策以支持抗战。而中国共产党则主要立足于敌后战场,结合更广大的人民群众,建立自己的货币金融体系。本文试图分析中共及国民政府与日伪货币金融政策,暴露日本经济侵略的恶行,歌颂中国人民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英勇事迹。  相似文献   

11.
侯中军 《历史研究》2022,(1):122-141+222-223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最初采取不抵抗政策,寄望于国联等外部力量阻止日本侵略。英法主导的国联有意联合美国,将中日冲突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避免波及其自身利益。各方围绕日本撤兵问题展开的交涉,以及国联陆续出台的三次决议,并未能阻止日军的侵略,这促使国民政府逐步认清了国联的作用和局限。在日本罔顾国联决议、继续扩大侵略的情况下,中国国内掀起反侵略浪潮,国民政府认识到中日问题非经决战不能解决,其对日政策开始向“一边抵抗,一边交涉”转变。  相似文献   

12.
日本在对华侵略期间,于中国的军事、经济要地陆续建立了许多日本神社.在华神社作为日本本土神社的延伸以及国家神道的形象代言人,与军事侵略和经济侵略相呼应,成为日本文化侵略的武器之一.本文以日俄战争至“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在关东州修建的神社为主线,分析这些神社的整体特点,进而说明神社在日本侵华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1940年3月30日,汪伪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但日本当局并未应汪伪政府的要求,当即对其加以承认。同年11月,随着日汪基本条约的签订,双方才正式建立了所谓的"外交关系"。日本当局对承认汪伪政府迁延日久,一方面是要通过日汪基本条约确定在华侵略利益,另一方面认为汪伪政府实力不足,无法借扶植汪伪政府来完成其侵略目标,要"解决事变"仍需进行诱降重庆国民政府的"重庆工作"。由此,日本当局的政策一直在扶植汪伪政府与加强"重庆工作"间摇摆不定。然而,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日本外务省与军部在对华政治、外交事务主导权上的争夺,以及重庆国民政府和汪伪政权所采取的行动,均影响了日本当局的相关决策,使这一过程更加复杂化。通过考察日本承认汪伪政府的经纬,相信对了解日本侵华期间的决策过程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法币”及其在抗战中的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5年,正值日本扩大侵华战争的前夕,国民政府对币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在全国实行法币政策、推动法币。这一改革对日后爆发的抗日战争关系甚大,“法币”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一、国民政府推动法币改革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短短的3个月时间内日军占领中国东北全境。面对日本扩大侵略的形势,国民政府加快了币制改革的步伐。先是1933年4月6日,快刀斩乱麻地宣布实行“废两改元”。“废两改元”的成功,实现了在全国通行形状、重量和成色划一的银元,大大简化了货币种类,改善了通货市场的紊乱状况,这既有利于商品流通…  相似文献   

15.
邹县孟轲的老巢"亚圣府"内有一批当年日本帝国主义吹捧孔孟和孟府勾结日本侵略者、卖身投靠的材料。从这些材料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尊孔与侵略、尊孔与卖国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6.
1941年美国同时冻结中、日两国资产,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远东政策的转折,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全球局势的演变。在该案酝酿、决策和实施过程中,中国因素均产生独特影响,彰显出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局中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面对中国战时外汇危机,美国总统特使居里提议冻结中国在美资产以实现“外部外汇管制”,中方进而要求美国政府将冻结中、日资产两案捆绑进行。为促使美国政府内部统一意见,国民政府积极配合罗斯福总统的特使外交,并与美国财政部合作开展对华经济调查,经过长达半年的反复磋商,就中国外汇管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与美方达成重要共识。在美日谈判之际,国民政府竭力敦促美国坚守冻结日资的底线,有力推进了战时中美战略合作关系的发展,开辟了中、美、英等国共同抗击日本侵略的格局。  相似文献   

17.
十九世纪中叶,美国强迫日本开国,成为日本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与美国侵略中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美国带头强迫日本开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与扩大其对华的侵略,反之,中国人民的斗争对于美国的侵略日本也起了牵制作用。因此,美国侵略中国与强迫日本开国,是研究中日两国关系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1935年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与日本在华北的利益、金融构想产生了直接冲突。军方和银行在日本政府默许和授意下,胁迫华北实力派干涉华北白银移交国民政府,支持河北省银行并发行货币、接收兑换华北地区外商银行存银。随着币制改革的推进,日方被迫不断修正华北币制自主方案。全面抗战爆发后,日本实现了对华北金融系统的全面控制。  相似文献   

19.
永恒的战果     
一年一度的《八·一五》 ,日本投降日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 ,中国人民胜利不骄 ,刻记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 ,坚守和平与发展 ,自强不息。1945年8月15日 ,日本天皇裕仁诏令日本侵华军全面向中国缴械投降 ,献俘128万 ,监管俘属日商170万 ,结束日本军国主义连续数十年的侵华血史。日本军国主义久存亡华野心 ,远自1894年甲午海战占据我台湾以来 ,连续发动对华侵略 ,1927年的南京惨案 ,1928年的济南事变 ,1931年“九·一八”侵占东北三省 ,1932年“一二·八”攻打上海 ,1933年侵占热河省 ,1935年策动华北五…  相似文献   

20.
1935年4-6月,我在湖北省武昌右旗军营接受一次为期3个月的学生集中军事训练。其时,我是私立武昌文华中学(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创办)高中一年级学生。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陷。 1932年淞沪抗日战役和1933年长城抗日战役接踵而来,国民政府最高当局终于察觉到一场全面抵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势难避免,乃逐步采取备战措施,对学生实施军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