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清世宗(即雍正帝)乃清代诸帝中颇有争议之人物,盖与其得国之昧、为政之猛有关。然综观其执政的十三年问,勤于政务,颇有作为。近日细读其所撰《大义觉迷录》,其中不乏新奇之见。本拟依托当时之时代背景,以动态之观点考察与评价雍正之言行与作为,并对有清一代之历史地位及当时士人之境遇做出客观之评述。  相似文献   

2.
在清朝,雍正皇帝为了加强自己的独裁统治,借用文字杀人,《大义觉迷录》就是一例。《大义觉迷录》乃雍正钦定,目的是为了“教育”有反清复明思想的汉族知识分子。不料到了乾隆时,该书竟成了禁书,不准世人阅读。而这一些的起因,是缘于湖南的曾静投书案。  相似文献   

3.
史学界历来对雍正的《大义觉迷录》毁多誉少,一般的都认为它是满族统治者对具有反清思想的知识分子实行镇压,替清朝统治的“合法性”辨护的产物,更有的认为,是替他的咸丰以后的子孙创造了向帝国主义投降的理论根据,也替现代蒋介石之类的各国地主资产级级反动派创造了向帝国主义投降的理论根据。”(《文汇报》1963.2.3日)今天,我们依据马列主义的民族理论,用民族平等的观点,唯物的分析评价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不平等现象,对《大义觉迷录》加以重新认识,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继承其优秀的思想成果,对于社会主义时期的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雍正的《大义觉迷录》是在处理曾静、张熙这桩重要的文字狱中产生的,因而给后来读史者留下一副凶神恶煞的专制主义者的面孔。  相似文献   

4.
论吕留良     
吕留良(1629明崇祯二年——1683清康熙二十二年)字庄生,又名光轮字用晦,号晚村,先世为河南人,宋南渡后家于浙江石门。晚村怀有民族感,明夷夏之别,著书排满而起大狱,卒后又当极刑,家族子弟存者多牵连重比,遗孥遣戍,著述销毁。清帝雍正亦张皇失措,举动乖张。事本因曾静起,静亦排满者,结果反宥静而罪吕,且颁《大义觉迷录》以自粉饰,诚所谓“欲盖弥彰”者。至乾隆又反其道而行,诛曾静,禁《大义觉迷录》,父子殊途,盖其中多有隐情待发也。满族崛起东北后,当明季之腐朽,出兵进关,本如摧枯拉朽,而先有农民起义为之驱除。同属中国,在封建社会之互争政权时  相似文献   

5.
作者以《大义觉迷录》和《清帝逊位诏书》为线索,勾勒清朝为实现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合一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认为这一过程,既让清人完成了由"夷"到"夏"的身份转变并赢得了汉人的支持,同时以"华夷一家"为核心的"中华大义"还进一步演变为蒙古、新疆、西藏及西南诸民族等"非汉世界"认同"大中华"价值的共同依据,为实现文化和疆域意义上的"中华"最大化,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在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理念冲击下不但未被肢解,反而引发出"中华民族"的一体性回应等事实,既彰显了清朝内部凝聚之功,亦突出了《清帝逊位诏书》所发挥的历史作用。这两份首尾呼应的历史性文献,构成了嗣后中国政府表达国家主权和领土诉求的主要法理依据。  相似文献   

6.
黄茜茜 《收藏家》2022,(10):93-98
中和韶乐源于中国古代雅乐,明清两朝用于祭祀、朝会、宴飨等场合,融礼、乐、歌、舞为一体。孔子评价:“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纵之纯如,皦如也,绎如也,以成。”赞韶乐五音齐奏,首尾和谐一致,符合孔子所推崇的音乐美学思想。康熙六年(1667)颁中和韶乐于太学,全乐四曲六奏,乐章均以“平”字命名。雍正六年(1728)在《大义觉迷录》中载:“若夫本朝,自关外创业以来,存仁义之心,行仁义之政,即古昔之贤君令主,亦罕能与我朝伦比。且自入中国,已八十余年。敷猷布教,礼乐昌明,政事文学之盛,灿然备举,而犹得谓为异类禽兽乎?”  相似文献   

7.
盛京宫殿哪座建筑是历史上的笃恭殿,笃恭殿一名清初是否被正式使用?这些问题古今各有异议。 清代官修史志及私人著述就笃恭殿所系何处有三种不同解释。《钦定盛京通志》以笃恭殿为“崇政殿”,《大清一统志》、《盛京典制备考》亦同此说;高士奇《扈从东巡日录》以笃恭殿为“大殿”(即大政殿)。崇政殿与大政殿是盛京清宫两座不同位置不同用途的殿堂,前者位于大宫阙正中,是清太宗常朝之“金銮殿”,后者在大宫阙之外,是清太宗同八旗贝勒、大臣议事、举行大典、观看“百戏”的“外朝”。《通志》与《日录》两  相似文献   

8.
唐初所撰《晋书》为时代较早的官修“正史”,从史书的撰修动机,到史书的体制义例及其内容,都表现出不同于前此私修“正史”的特点,这就是唐初统治集团在修撰《晋书》时,渗入明显的政治成份,以服务于自己的统治。自修“五代史”及《晋书》以后,历代“正史”沿此成规,几乎皆为官修,这也是中国史学史上由私人修史到官府修由的一个转折点。因而《晋书》之修又对  相似文献   

9.
雍正帝暴死之谜罗继祖清雍正帝年令未艾而暴死,上不及父,下不及子。稗官小说乃造作讹言,说被剑客所,剑客者谁,吕留良之女也。流俗信之。当然,如果雍正帝确遇刺而死,官书如《东华录》等决不能据实记述。但那个时代,人们对生理、疾病尚缺乏研究,对人的暴死无法解释...  相似文献   

10.
《读本朝史有感十首》是现存宋诗中唯一一组“本朝《实录》”的“读后感”,可视为简要的北宋“党争诗史”.其作者应为刘克庄,而非通常认为的项安世;“本朝史”一辞在此专指宋代官修诸朝《实录》,而非泛指一切关于本朝史事之官私史籍、笔记;刘克庄因担任实录院检讨官、国史院编修官之机会,加以自身的写作习惯与政治际遇,遂有此作.  相似文献   

11.
《明遗民录汇辑》出版明清易代之际遗民,由闻达诸侯的积极入世者而变为隐逸山水的消极遁世者,有极其深刻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其人格、其行事、其有关家国之故的诗文、其死后的墓志、祭文等,对于研究明末清初的政治、社会及遗民这一特定和历史的社会群体,有官修正史、志...  相似文献   

12.
《玉烛宝典》乃杜台卿撰于北齐,《隋书·经籍志》则为唐初官修史志,期间相隔七八十年,又历经数次战争,使得众多书籍流散乃至亡佚,故许多《玉烛宝典》所引之书,均不见《隋书·经籍志》著录。今兹考订其书,以补《隋书·经籍志》之阙。  相似文献   

13.
曾洁 《中国地方志》2012,(5):57-61,5
《梦粱录》与成淳《临安志》前后成书相差数十年,且前者为私撰,后者乃官修,但两书之间却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前甚少为人关注。《梦粱录》全书169个条目中,有80条抄录咸淳《临安志》,在这些抄录当中,也有不少疏漏。因此,有必要对此二书进行比较研究,订正史实,以揭示它们的内容与价值。  相似文献   

14.
《孟子微》是康有为发明《孟子》“微言大义”之作。康有为认为,《春秋》乃孔子大义微言之所在,孔道之微,当于《春秋》求之;《孟子》乃传《春秋》之作,《孟子》之微,当亦于《春秋》求之;《春秋》乃孔子立教改制之书,《孟子》以儒为教,以孔子为教主,其三世三统之变、进化维新之义以及众生平等、世界大同的理想与《春秋》一脉相承;《孟子》传孔子《春秋》之学,得孔道之本,孟子之学应出自有子,而非曾子。《春秋》在康有为的经学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我们理解《孟子》之“微”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心史》究竟是一部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元代史籍,还是明末清初的南方遗民为寄托民族大义而假借郑思肖之名杜撰出来的伪书,这在学界尚存争议。本文将讨论的问题集中在《心史》中叙事最为丰富同时也最易引起争论的《大义略叙》的时代性上。为了消除质疑者可能提出的诘难,文中特地采取王国维“二重证据法”中的“取异国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相互补正”的论证方法,即以《大义略叙》所记的若干细节与同其有关的非汉文史料和蒙古传说民俗来相互参证,结果发现它们之间有不少尚未见于其他汉籍的共同内容。因此,至少《大义略叙》可以确定为一篇史料价值很高的元代文献,它不可能出自明末遗民之手,而这一论证也有助于我们从新的角度来认识和发掘《心史》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6.
清朝官修《明史·仁宗诚孝张皇后传》所载的“杨士奇举三事”故事,实源于民间道听途说,后从私修野史辗转进入官修正史。不可否认的是,它作为一种历史文本长期存在,当有其流行之合理性。根据《野记》所载故事内容,可以考证出其创作时间的下限为天顺五年。故事产生、流传之初,恰逢天顺朝面临着是否仿效永乐朝施行“革除”的问题。明代中后期,故事作为一个“事件”与其他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事件结合,甚至发生文本互动,并在《名山藏》中建立起事件进展的基本链条。清代官修正史的过程中,明史馆馆臣又在事件链条的基础上对故事的若干破绽进行了修补弥缝。“杨士奇举三事”故事之衍生史,可为今人对历史文本形成的微观过程的反思提供典型案例与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7.
雍正帝对允禩集团的讨伐有两件重要文书:一件是雍正二年七月十六日发布的《御制朋党论》,是向允禩集团发起总攻击的动员令;另一件是今存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雍正四年五月十七日上谕》,这是雍正帝为允禩集团谋取皇储、皇位定谳性质的文献。此文书认定允禩及其同伙以伪善收买人心,而实为不孝不忠、扰乱国政、希图大位的罪人,不得不予以惩治。此文书虽载入《清世宗实录》、《永宪录》等清人著作中,但是它作为档案原件仍然有其不可取代的价值,即保存了一些《实录》、《永宪录》所没有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有助于我们了解雍正朝时期民间对皇帝和允禩党人的态度,以及这场政治斗争对社会造成的影响之广度和深度;同时从文字的删削订正方面,可以看出雍正帝的个性和弱点,因而对研究雍正帝史亦不无价值。  相似文献   

18.
乾隆时期,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获得较大发展,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府库充裕,为朝廷组织学术研究、图书编纂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乾隆年间官修书籍达200余种,其中具有镜鉴作用的史书编纂是最大部分,先后编纂了137种史书。这些门类齐全、数量众多的官修史书,涉及领域之广泛,编纂体例之完备,资料价值之高,图书题材之拓展,编辑考订之全面,都是空前的。  相似文献   

19.
李景屏、康国昌所著《乾隆与和珅》一书,以18世纪后半叶国际、国内政治风云与经济变革为背景,展示出清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画卷。有关清代中衰的原因,学者们已经多有论述。如著名清史专家萧一山曾将其归纳为“和珅之专权”、“官吏之贪黩”、“军事之废弛”、“财政之虚耗”、“弘历之逸侈”等。这些当然都是清中叶由盛而衰的重要原因,不过,萧一山并未进一步指出清王朝的衰落,并不仅仅是一个王朝的没落,而是整个中国封建专制体制的没落。《乾隆与和》一书,则从清王朝的政治体制、政策及社会风气等各方面,揭示出清王朝的衰落,是敲…  相似文献   

20.
《紫禁城》第廿九期彭长卿之《太监寇连才》与赵蕙蓉之《荣禄其人》两文同载,使人觉寇职位卑微而心地光明,深明大义,迫于内忧外患,国势倾危,不惜以一身匡主殉国,故梁启超以“烈宦”称之。自来宦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