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人合一论”作为中国文化与精神的重要内核,结合朱熹的“天之三义”说,可以认定,“天人合一”存在三个不同的向度,即:自然之天与人的合一向度,主宰之天与人的合一向度,天理与人的合一向度.  相似文献   

2.
客家文化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天人合一"思想在客家人的现实生活和思维观念中均有充分体现。本文拟从客家文学、客家饮食、客家建筑、客家民间信仰四个方面,试着论述客家文化中所蕴涵的"天人合一"思想。  相似文献   

3.
刘希敏 《神州》2013,(10):213-214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文艺术史中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发展至今依然在医药,道教,艺术等领域被广泛提倡。"天人合一"的境界是许多艺术家毕生追求的艺术表达的至高情境。  相似文献   

4.
对人生的终极关怀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流.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中心问题是人的问题,其特点是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出发,从中确立自己的价值理想和生活意义,为人生文化提供种种价值理想和实现此等价值理想的途径与方法.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区别于西方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标志."天人合一"思想是其中突出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正绿色发展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物质与精神、当下与长远、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之间的平衡统一。"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强调"自然与人为、客观与主观、生态与心态"以及"认识与实践、良知与德行、道义与事功"相统一,其与绿色发展在内容上具有趋同性、方向上具有一致性。"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人文精神,在开阳不仅有历史的渊源可追溯,更有现实的实践可体现。开阳,本开州之别名,其称已古,清嘉庆年间建开阳书院,意欲"开阳者,益欲开阳明之学也,县以此为名,义兼赅之焉。"开阳县把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开明、开放、开拓"的开阳精神相结合,大力推进绿色崛起,奏响绿色发展的  相似文献   

6.
正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当今社会,各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都有意识地在寻求更加科学合理的发展理念和发展路径,在这个时代背景和发展趋势之下,我们怎样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探寻贵阳全方位的发展之路,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儒家思想家  相似文献   

7.
侯祥晴 《文史月刊》2012,(Z3):106-107
<正>音乐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的起源也如同其他艺术一样是起源于劳动,……所谓歌唱主要是对自然的、动物的声音的模仿"。因此,从人类产生之初就产生了音乐。随着音乐的产生,无论古希腊还是古代中国都产生了很多音乐论著,这些音乐论著所含的音乐思想多少都受了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主流的文化思想和哲学思想的影响,反映那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和哲学思想。一直以来都有"长期以天人合一为主导的中国哲学史"~2和"长期以主客二分为主导的西方哲学史"~3之说。  相似文献   

8.
以星宿代指地域或以星宿命名地名,是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这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在地理学上的一个具体体现.本文列举了东北地区的几处以天文星宿命名的古代地名,对其中所反映出的"天人合一"思想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提出"究天人之际"撰史旨趣,标志着传统史学天人合一思维的形成。从理论渊源来讲,《周易》的天人合一思维,战国邹衍的五德终始说,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对于司马迁"究天人之际"思维的形成都有重要的影响。司马迁之后传统史学的发展,也一直延续了这样一种天人合一思维特点,从汉代宣扬天人感应论,到魏晋重视名教与自然之辨,再到宋明强调天理与人欲之分,反映了传统史学天人合一思维演变的过程,而伴随着这一过程的则是传统史学天人合一思维从两汉重神意、魏晋法自然到宋明哲理化的演变轨迹。传统史学天人合一思维体现了传统史学的整体性思维和二重性思维特点。  相似文献   

10.
季羡林先生在论述东西方文化之差异时指出:“其最基本的差异的根源,‘我认为就在于思维方式之不同。东方主综合,西方主分析。”“东方文化的基本思维方式是综合,表现在哲学上就是‘天人合一’。”“东方文化主张人与大自然是朋友,不是敌人,不能讲什么‘征服’。只有在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条件下,才能伸手向大自然索取人类衣、食、住、行所需要的一切。也只有这样,  相似文献   

11.
"文化景观遗产"是近期文物界的研究热点之一,它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文化景观遗产"的核心是景观,应兼具自然形态魅力和美学情感内涵,如泰山、哈尼梯田和中国传统园林,同时体现了自然与文化之美。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中,"理"在各个时代被赋予了不同的涵义。从宋儒开始,"理"这一概念被确立了至上的地位,与"天"连用,到朱熹集大成,"天之理"成为了主宰宇宙的最高权威。王阳明的心学虽将"理"纳入"心"中,但这一概念仍具有先验的性质。直到明代中后期乃至明末清初,由于明清易代、传教士东来等原因,使"理"的内涵由先验的"天之理"转变为"物之理",即自然规律,同时认识"理"的方法也相应地发生了转变。刘献廷的理观正是这种"物之理",其内涵和穷理的方法都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董仲舒的“三统循环”说许殿才"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是董仲舒理论学说的纲领。它反映了董仲舒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更道出了他对天人合一的永恒宇宙秩序的贯通理解。既然天国的秩序是永恒的,那么由天所规定的历史演化程序、统治政策、人伦准则等在本质...  相似文献   

14.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核心命题,其基本内容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人的身心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对中国传统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岭南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岭南文化在吸收中原主流文化的同时,有所变通与创新,表现在岭南传统建筑上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个性特征。本文以广东地区为例,阐述岭南传统建筑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相似文献   

15.
樊焕尧 《神州》2014,(12):150-151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中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它具有比较广泛的意义,而且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独特观点。其传统的意义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融合,也就是主体与自然环境是一体不二的关系。这是中国传统哲学追求的最高境界。现在,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其中就包括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两个重要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教生态哲学思想是当代生态养生旅游的重要思想渊源之一。道教中"天人合一"、"天父地母"、"一切有形,皆含道性"和"人为万物之灵"等思想蕴含了当代生态伦理学中生态整体思想、尊重和感恩生态环境思想、万物平等思想和环保职责思想等理念,契合了生态养生旅游的哲学内涵和哲学维度。道教生态哲学思想对发展当代生态养生旅游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真人"作为庄子理想人格的画像,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是庄子思想的理想归宿。本文通过梳理《庄子·内篇》所见"真人"之"体""相""用",探究庄子"真人"形象的内涵与特质,藉此窥见庄学思想之真义。  相似文献   

18.
邹衍第一次把天人合一变成了系统的学说。从天地的形成谈起,融阴阳与五行为一体,用五行生克、阴阳消长和五德转移的理论解释一年四季的诸多变化和历史演进的规律,并进而规范人类、特别是王者的行为,是邹衍学说的实质和核心。但邹衍的天人合一理论和它所自出的巫术原理一样,归根结底是错误的和虚妄的。有人把天人合一等同于人和自然的和谐,完全是对古代文化的曲解。  相似文献   

19.
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他从"天人合一"、"尚中贵和"、"政善民安则天下之心和"、"寻孔颜之乐"等角度系统的论述了人与天和谐、人与人和谐、身心和谐。这些"和"思想,对于实现社会的和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位于四川广汉的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多数呈现出与中原青铜器完全不一样的造型特征与审美效果。其多以动物、植物为题材,纯动物造型的青铜器写实性极强,以鸟形器居多,反映古蜀人对于“鸟”的特殊崇拜;人与兽结合造型的青铜器表现形式多样,古蜀人借此手法表达人与自然的关联性;巨大的青铜神树为我们展现了古蜀人想象出的天地之间生灵往来的盛景。通过这些形态各异的青铜器我们能看到古蜀先民渴望与天地对话,渴望与自然交流。古蜀人用这些青铜器表达他们对于自然万物的理解与尊重,有着“天人合一”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