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洛  张鹰 《中国西藏》2003,(5):51-53
每年的藏历八月,扎什伦布寺都要举行隆重的夏季法会西莫钦布、日喀则地区远远近近的憎俗民众在这时都会聚集扎寺,观看法会的神舞羌姆,祈福去灾。羌姆,又称金刚神舞,通俗的说法叫“跳神”。这是藏传佛教喇嘛们表演的宗教舞蹈。它是一种密宗仪轨,只有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由经过密宗灌项的特定憎人才能表演。  相似文献   

2.
金刚神舞,藏话叫“羌姆”,通俗的说法是“跳神”,这是藏传佛教僧人表演的一种宗教舞蹈。 所有热心西藏文化和宗教的人,都对金刚神舞有着强烈的兴趣。但是,这种舞蹈并不是轻易能看到的,它是一种密宗艺术,是藏传佛教仪轨的一个组成部份,只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由经过密宗灌顶的僧人才能表演。西藏某些著名寺院,每年跳两次金刚神舞;而在另一些寺庙,每隔几年甚至十二  相似文献   

3.
刘丽超 《神州》2012,(17):201-201
藏传佛教舞蹈存活在仪式中,存活在每一尊佛像的形象中。藏传佛教每年都会有很多重大的法会举行,大法会上僧人会跳传统的羌姆,他们的舞蹈并非即兴,舞蹈都是有一定顺序和叙事性。然而,作为舞蹈这个视角看佛教仪式,对于每一种佛像的形态采集也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就采集的佛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人类学家早已发现,宗教祭典往往具有“多义性”的特征。对于藏传佛教“羌姆”(vcham)这种极为精致和复杂的仪式表演来说,这一特征体现得尤为突出。笔者在以前的论文中曾指出:羌姆所传达的宗教奥义至少包括三个方面:①其一,作为修行的助力。对于佛教的修行者而言,羌姆其实是一种修行仪轨。参加该项仪式,即可通过身、语、意三密相应的仪式化表演,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潜藏在行者心中的“三毒”(dug gsum)或“五毒”  相似文献   

5.
打鬼 羌姆 跳布札阿·巴德夫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在节日庆典中跳戴面具的祭祖舞蹈,藏传佛教祀神舞为其中之一。每年农历正月甘三至二月初一,雍和宫都要举行传统的"祈愿大法会",法会最后两日进行的打鬼表演就属于这类舞蹈。打鬼是老北京的俗称,民间也有称之为跳神或跳...  相似文献   

6.
法神舞即羌姆,汉语称跳神这是一种为某个目的,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才举行的宗教活动,一般百姓并非轻易可睹它给雪域带来的不仅仅是娱乐,更主要的是有益于僧俗大众朝拜神佛,祈求今生的福乐和来世的转生藏文化的神秘积淀可见一斑有幸看到神舞的人们,则纷纷为其内涵丰富、色彩纷呈、神奇怪异的密宗艺术魁力倾倒藏区跳神起源至今未有定论,有的说源于公元\世纪的藏传佛教宁玛派祖师莲花生,有的说移植于印度的宗教舞蹈,有的说西藏原始宗教本教早有跳神传统……据说金钢瓶舞最为古老,源自莲花生时代,自始以来就是一种严格的密宗仪轨,神…  相似文献   

7.
亚洲许多地区的节庆典,往往同假面祭祀联系在一起,其中,又以西藏最为典型。每逢一年中全藏的、某一社区的、抑或某座寺院的祭典日,佛寺里的僧侣们便会穿起锦绣彩袍,戴起硕大而华丽的面具,秘密地或公开地跳起威武庄严的祈神之舞。这类表演,藏语统称之为“羌姆”。 “羌姆”的本义为“跳舞”,它与称呼民间舞蹈的“卓”等词汇相对应。特指以表达宗教奥义为目的的寺院祭神仪式舞,以及少数与之相关的俗人宗教舞蹈。汉  相似文献   

8.
藏传佛教密宗金刚神舞──兼谈萨迦夏季神舞边多宗金刚神舞,是藏传佛教所独有的一种属于密宗方面的舞蹈艺术。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随着藏传佛教的弘扬和发展,这种宗教舞蹈艺术也得到了相应的丰富和完善。逐渐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面具。独特服饰、独特乐曲、独特舞蹈程式的宗...  相似文献   

9.
齐加草 《神州》2014,(6):30-30
<正>藏族的民间舞蹈以歌舞形式居多。由于日常生活中人们都穿着长袖的"楚巴"(藏式长袍),舞蹈中更增添了"一顺边"的美;而虔诚的宗教心理,则给舞蹈渲染上许多宗教的色彩。除寺庙舞蹈"羌姆"外,典型的舞蹈还有:"谐"、"果日谐"、"卓"以及"热巴"等。"谐"(歌舞之意):也叫"叶",俗称"弦子",以四川甘孜的"巴塘弦子"最为典型,是男女交唱,载歌载舞的劳动歌舞形式,主要是流传于藏族民间的集体歌舞形式。属于农区的舞蹈形  相似文献   

10.
雪域歌舞     
雪域歌舞有非常久远的历史,藏民族在青藏高原上辛勤拓荒几千年,积淀了丰厚的艺术土壤和养份。不算史前社会,有字记载的就有2000多年。雪域歌舞大体可分为两大支系:即民间歌舞支系和宗教舞蹈支系;从类别上看则可分四大类型:即谐——歌舞、卓——舞蹈、噶尔——乐舞、羌姆——宗教舞蹈。这两系四类舞蹈在西藏各个地区,又有各自具体的形态特征。本仅介绍几种有特色的西藏民间舞蹈。  相似文献   

11.
刘舜尧 《收藏家》2011,(6):53-58
"唐卡"原为藏语,可翻译为"卷轴画",是绘制在丝绸、绢面或布面上的一种绘画艺术,是藏传佛教特有的一种绘画艺术和宗教用品。藏族的唐卡与壁画有着密切联系,绘制在墙上的称为壁画,绘制在布上的为唐卡。"唐"在藏语里是"展示"的意思,就是要用"唐卡"这种艺术形式将壁画上的内容展示给更多的群众,是藏传佛教绘画艺术的主要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深刻奥妙的教理内涵。  相似文献   

12.
浅议跳“查玛”的审美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查玛”是藏传佛教中的宗教舞蹈,广泛流传于我国蒙古族同胞聚居的地区。在历史上我辽宁省阜新、朝阳等地区都曾举行过仪式隆重、人物众多、场面宏大的跳查玛活动,其中以阜新瑞应寺的跳“查玛”最为著称。所谓跳“查玛”即是表演者头戴鹿、牛、狮、犭孔、海螺、蝴蝶、天将、度母等面具,扮成“各路神灵”,表演“除妖祛邪”的过程。跳“查玛”是以喇嘛教(又称藏传佛教)寺庙为中心的宗教大典,是宣扬喇嘛教教义的载体,也是喇嘛教寺庙里的舞蹈活动。可以说它既是宗教活动的组成部分,又是具有独立存在价值的舞蹈艺术。跳“查玛”积淀着千百年来蒙…  相似文献   

13.
李佳 《神州》2012,(14):199-199
萨满教是不少北方民族信仰的原始宗教,在藏传佛教进入蒙古高原之前,也是蒙古民族信仰的主要宗教。萨满教的音乐舞蹈,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深深地植根在蒙古草原上;同时,它以自己独特的美的魅力浸透到蒙古族民间舞蹈中去,为蒙古族舞蹈的多元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4.
吴晶 《神州》2012,(26):117-117
舞蹈是一种人们以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形式,它是人们内心情感达到极致时的一种最好的宣泄和表达方式。舞蹈创作是一个"破坏"和"重建"的过程,本文从舞蹈创作过程中的"破坏"和"重建"和舞蹈创作的创新思维方式两方面来探索舞蹈创作的思维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林芝地区舞蹈可归纳为“两系”、“三类”。即民间歌舞系、宗教舞蹈系,“谐”类(歌舞)、“博或卓”类(舞蹈)、“羌”类(宗教舞蹈)。  相似文献   

16.
“唐卡”一词是藏语的音译。据专家研究,该词的原意是指写在布上的文告,后来才是指一种卷轴画。唐卡是藏族绘画艺术的一种形式,据说起源于公元7世纪前后,明清时期其绘画艺术发展到高峰,并且形成了不同风格的画派。以宗教题材为主要内容的唐卡说明,它是为宗教内容服务的艺术,“宗教艺术的创作思想是建立在对宗教虔诚的信仰和高超的技艺之上的”两者互为表里,形成宗教艺术的一大特点。因为,唐卡的出现是伴随着藏传佛教的创立,作为一种信仰和崇拜的对象,可以说,这种艺术形式已纳入膜拜体系。它能使宗教信徒在艺术享受中接受宗教感…  相似文献   

17.
活佛转世制度是藏传佛教所独创的,以佛教的缘起学说和"化身再现"等理论与藏传佛教寺院集团的实际利益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宗教制度。除宗教理论外,历史上,西藏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封建属性,诸教派之间的互相斗争,宗教与世俗统治势力之间的关系都为活佛转世制度的形成创造了条件。这种独特的宗教制度形成之后,伴随着活佛转世活动的开展,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宗教仪轨和严谨的历史定制,被藏传佛教界所普遍遵守和使用,保证了这一制度的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8.
卡斯达温,藏语意为“身着铠甲的舞蹈”。它是古代黑水人在出征之前,勇士们褥告胜利,亲人们为之祈求平安、祝福吉祥的一种民间祭祀性歌舞活动。同时,作为中国原始舞蹈的一种宝贵遗存,它更充分体现了古羌化与吐蕃化的完美交融。  相似文献   

19.
藏传佛教是佛教在我国藏、蒙古、土、裕固、羌、纳西、锡伯以及怒等诸多民族中传播、发展,具有藏民族和青藏高原地域特色的一种宗教流派。在其历史的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藏族和其它民族的文化内容,逐步形成一种文化现象而渗透放上述各民族的社会生活之中。毋庸讳言,这种以佛家学说为根基的宗教文化,尽管有其合理和有益的成份,曾对该文化圈内诸民族文化的发展起到有益的补充和完善,然而,其本质毕竟是非理性的,在很大程度上对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对各民族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以及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建设起着消极甚至阻碍作用。尤其在科…  相似文献   

20.
徐汝聪 《东南文化》2016,(5):98-105
元代以来,藏传佛教广泛在西藏以外地区传播,带来了独特的宗教理念和宗教艺术。江南地区寺塔林立,在上海佛塔"天宫"、"地宫"出土的佛教文物中,诸多藏传佛教文化元素,从较早的元代一直延续到清代。这些文物是藏传佛教在江南地区传播的实证,对其性质的分析研究,可以了解元明清时期汉藏文化的融合方式和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