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芳 《神州》2012,(21):236-236
联觉,是指一种感受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音乐艺术的审美联觉是按着音的传递方式进行的,印由发音体搬动——音波——音波对听觉器官的影响——听觉神经传递大脑,然后引起生理的感受。少年儿童正处于对外部事物,特别是对音响刺激敏感期,他们认识和理解事物时带有明显捕捉性,喜欢与具体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因此,在音乐欣赏时易产生情感、意象、色彩、嗅觉等审美联觉。  相似文献   

2.
李默  陈颖 《文物天地》2022,(S2):20-25
“音乐的形状——通感之旅系列展”是一场基于音乐进行再度创作,从而产生出新的视觉艺术作品及香氛装置作品的跨媒体综合性实验艺术展。该展览在观展方式上突破传统观看模式,令观众从被动接受展览信息转向以多维度感知的方式,感受不同感官发生联觉作用,从而产生出通感的审美体验,为策展领域带去了更多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陈许 《岭南文史》2012,(2):50-52
美学大师康德把审美归纳为“鉴赏判断”,鉴赏与判断就是人的意识反映,意识反应就是一种感觉。因为它取决于你的思想认识。思想认识是普及的,因为每个人都有看待事物的态度与观点,只是没有加以定义这种心理意识。其实从这些种种意识里挑出鉴赏与判断就归于审美学了。审美感觉作为把握对象世界的一种方式.为画家的全部创作心理活动提供两种能量:一是原始的情绪能量,另一是当前的感悟能量。  相似文献   

4.
耀州窑陶瓷的审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瓷有其实用价值,它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同时,它又是一种艺术品,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人类在制作陶瓷的时候,逐渐发现和发展了它们的审美因素.陶瓷的产生,开始只不过为了实用,“因为这些与美相联系的物质作用于人的感觉,本来是为了实用的目的,只是到后来,物质材料和形体结构才逐渐成  相似文献   

5.
黄实 《神州》2012,(9):90+92
摄影是一种造型艺术,和其他造型艺术所不同的是,摄影是靠光线、影调、线条和色调等构成自己的造型语言,摄影师正是借助这些语言来构筑摄影艺术的美,通过赋予作品的形式美感,创造一种令欣赏者流连忘返的艺术意境。在摄影艺术中,体育摄影是其中一种动态摄影的形式。被摄体处于或慢或快的运动状态,体育摄影通过对于这种动态瞬间的抓取,带给人一种强烈的审美冲击。体育摄影同样呼唤一种艺术意境,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内涵,使观赏者通过作品的熏陶,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产生联想。  相似文献   

6.
樊仲然 《神州》2012,(18):275-276
在客观世界中,千事万物有着不同特征,在这些不同特征中又有着许多相通之处。当我们反复接触某些亭物,感受这些事物的特征后,在观念上就把这些事物的相通之处联系起来,产生习惯性的感觉挪秽,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感觉移借”。“感觉秽借”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借助一种美的感觉沟通另一种美的感觉,它好比“桥梁”一样,使事物之间相互沟通,相互转化,使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也使艺术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后被“移借”到修辞学中,称为“通感”。  相似文献   

7.
正美的事物会影响儿童,他们是爱美的,而且渴望艺术享受的心理会有变化,特别是进入小学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美的追求更强烈。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要采取多种实施美术欣赏教学的形式,适应他们爱美的需求。素质教育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审美教育,它对于培养儿童的欣赏能力、陶冶情操、爱好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艺术造型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情与感觉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同儿童对事物的认  相似文献   

8.
高阳 《神州》2013,(12):213-213
意境,中国古代文论术语。是指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舞蹈不单纯是一种娱乐,它是表现人的诸多复杂思想感情的意识形态的艺术。  相似文献   

9.
日本新感觉派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强调主观感觉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它诞生之初,就在日本文坛掀起轩然大波,论争主要围绕新感觉派的创作方法展开。日本新感觉派对中国文学创作产生过两次影响,第一次是20年代末30年代初,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为代表的新感觉派小说,他们较多从文体和创作技法上吸收;第二次是80年代贾平凹、莫言和余华等人的创作,巧妙汲取日本新感觉派的风韵,化入到作品肌髓。  相似文献   

10.
观美术作品,尤其是国画写意作品,最最难能可贵的莫过形赋心意。那是具有画家个性特点的创造性劳动。唯技巧、风格、思想三要素的高度统一,其作品才具有较高的审美功能与价值。 近年来,林洁玉的牡丹、山水之作已在美术界引人注目,深受欢迎。我拜读过她的作品,万千变化的牡丹丛中,一种勃勃的生命力与刚烈倔犟之气扑面而来,使人耳目一新。 林洁玉画牡丹,流露于笔端的首先是个人审美追求与思想情味。她的牡丹不属于宫院庭邸,也不置陈于清风明月,更不局限于春  相似文献   

11.
韩春军 《神州》2012,(12):295-295
1音乐教育在中学教育中具有特殊意义1.1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是通过培养对音响的审美因素的反应来进行的感觉教育”。大量地、广泛地音乐作品,在中学音乐教育中,以歌唱、器乐、欣赏等方式,增进了学生对音乐美的认识、理解、鉴赏、创造的能力。丰富多彩地教学形式、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觉,从而在主观情感上得到审美体验,情感升华、心灵净化,这样获得的音乐教育要比任何说教来得自然与真实。在审美教育的同时又融人了思想品德教育。  相似文献   

12.
张芳芳 《神州》2012,(11):224-224
感觉”是指人的大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认知”是指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不同的人对认知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认知是感觉的高级形式,感觉是复杂认知的基础,没有感觉也就不会有认知。在声乐演唱和学习中,我们需要正确理解从感觉到认知的逻辑思维过程,并将他声乐实践到我们的艺术活动,才能够将作品完美的呈现给观众。  相似文献   

13.
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装",无论是人还是任何事物只要搭配上色彩,就会显得更有生机。在设计行业中,色彩是无可代替的一种设计元素。色彩对于设计作品来说,就好比是一件华丽的外衣,能使穿衣服的人更加耀眼,吸引更多人的眼球,如果将色彩运用的协调统一,则会使整个作品的审美和功能发挥到极点。本文主要分析了在平面广告设计中对色彩的运用。  相似文献   

14.
韩爱强 《沧桑》2012,(4):58-60
马克思主义的创作主体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审美学理论之一主体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有着重大的意义。然而,它的建立并非马克思恩格斯二人完全独立完成的,在一定程度上是继承了摹仿论和表现论并对其作出的开拓性成果。而艺术创造活动作为一个整体,对它的理解必须从联系和实践的角度出发,不应简单地从某一个角度出发。同样,马克思主义的创作主体观作为一种理论,对它的理解不能空洞地独立地进行,而应该和具体的艺术家以及作品相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5.
视唱练耳教学在儿童音乐教育中具有一定的启蒙意义,可以锻炼儿童形成良好的乐感,并提升音乐审美能力。视唱练耳教学的内容不仅包括音乐的理论知识,还包括音乐技能。在本文中,我们主要就儿童视唱练耳教学中节奏训练的审美实施做出一定探讨,为儿童音乐教学建言献策。音乐是一种具有审美性质的艺术形式,视听练耳教学侧重了对儿童进行音乐感觉及情感体验的培养。视听练耳教学是一种独特的教学方式,儿童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听、读、唱、弹、写等,可以感受到音乐的感染力,并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创造  相似文献   

16.
仉天聪 《神州》2013,(24):33-33
贾平凹的短篇小说集《太白山记》是他神秘主义作品的代表,其中对神秘事件的描写生动而可乱真。在神秘主义以虚写实的手法下,却让人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在短小精悍的小说中折射出的是对现实人生的观照。  相似文献   

17.
傅京生 《丝绸之路》2012,(22):127-129,2
一 方向军先生对传统文人画的笔墨,是有特殊感觉的人;并且,绘画就是他的全部生命意义所在.所以,自他经历了"北人南迁"之后,他的每一幅画,都是一个圆满自足的世界.看他的画,其实就是自我生命明朗的过程,因为他的画构成了人和文化的一种共存关系.确切地说,是他的作品能够构成一个跟欣赏者的生命感觉息息相关的人文世界.在当代画家中,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达不到这样的境界,但向军先生几年以前的作品中,就已经极为鲜明地显现出了这样的境界.那时,他的绘画取法龚贤,画得浑厚华滋.  相似文献   

18.
张玫 《神州》2012,(17):115-115
色彩构成教学中通过对色彩作品的多角度赏析,用引导、探讨和研究等方式来揭示关于色彩构成的内涵和外延,增强学生的色彩感觉、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色彩的想象力,培养开发色彩表现的创新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9.
赵艳  赵美音  杨爽 《神州》2013,(17):242-242
音乐剧是一种包含音乐、戏剧、舞蹈和美术等诸多种艺术要素的综合性艺术。音乐剧大师韦伯凭借一系列横空出世的伟大作品使其成为当代音乐剧坛上的领军人物,他的音乐剧虽然给人的感觉总是摇滚成分很重,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简单,韦伯总是善于吸收各种音乐元素,并巧妙的融合,形成自己富有朝气和极大感染力的音乐风格,同时也给广大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听享受。本文以音乐剧《猫》和《歌剧院幽灵》等几部作品为例具体分析、阐述韦伯音乐剧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20.
中国书画的辨伪实在是一种很微妙的事.有时仅需一眼心里已有了答案,虽然这时鉴别者对于书画自身而外的诸多细节如:纸、绢的质地,装裱的样式,印款的真伪,图中各种道具的使用与否,以及有否著录提及等均未十分了解,而仅仅是一种感觉,对于作者固有艺术风格的感觉.这里我们来看一看上海刘海粟美术馆藏倪瓒《松石图》.对于这幅作品,我也是第一眼便对其真实性有怀疑,没有其它理由,就是觉得不舒服、别扭.下面就对此幅作品的诸细节进行一个分析.在元四大家中,人物题材的画仅王蒙一人偶有涉及,而古木幽篁、松石修竹一类题材的作品,也仅吴镇与倪瓒二人现今存有画迹,倪瓒此类作品不算多,但作品始终穿其创作生涯,即在倪氏的不同创作时期或创作阶段,都有此类题材的作品传世,这对我们鉴别真伪提供了一些有力的依据与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