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秦建明  姜宝莲 《文博》2002,(2):31-37
西汉帝陵是中国古代各王朝中规模最宏伟的帝王陵墓群,九代君主十一座帝陵,无不封土高大,陵园恢宏,加之诸帝后陵与王公大臣星罗棋布的陪葬墓,使得渭水两岸古塬上高丘累累,巨冢连绵。悠悠二千年之下,后人面对这些陵墓,且不说地面之下掩藏的复杂建筑和丰富的葬品,仅一座座巍然如山的封土,  相似文献   

2.
为配合"秦始皇帝陵遗址公园"工程建设,并为进一步探索秦始皇帝陵园的布局及结构,2009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秦陵考古队在此前工作的基础上,对陵园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考古勘探,本年度勘探区域主要集中在陵园外城南墙以北、南内外城垣之间,北内外城垣之间及西内外城垣之间等.  相似文献   

3.
丁岩 《华夏考古》2014,(1):85-91,109
先秦两汉帝王陵墓等高等级大型墓葬的方向问题,是墓葬制度传承变迁的一个方面。本文在探讨该类墓向变化的基础上,认为这些大型墓葬的方向来源,主要存在着"家族传承"和"例随前朝"两种模式。中国早期夏、商、周时期的大型墓葬的墓向一致性,呈现着综合性的特点,即不仅有族群同源而出内在的"家族传承"因素,也存在礼仪制度前后承袭外在的"例随前朝"表现。  相似文献   

4.
冯锴 《文博》2022,(1):22-28
秦始皇帝陵修建时长近四十年,期间经历了墓主人嬴政从秦王向统一帝国帝王的转变。本文从春秋至秦代数百年间秦陵的发展历程出发,以考古和文献资料为基础,对秦始皇帝陵的修建过程予以分期研究,揭示出秦始皇帝陵的顶层设计历经了由王陵设计向帝陵设计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为了进一步揭示秦始皇帝陵园出土彩绘青铜水禽的工艺特征,本文利用多种分析手段对采自8件青铜水禽的17个泥芯样品进行了科学分析研究。分析结果显示,虽然青铜水禽泥芯在材质上大体相似,均由黏土基体、粉砂、砂粒以及植物添加物组成,但不同水禽、同一水禽不同部位的泥芯应该使用了不同的泥料。而且,水禽泥芯在微量元素上明显有别于秦始皇帝陵园周边的土壤,初步认为水禽的制作地点并非秦陵地区。由于现有资料的欠缺,对青铜水禽铜矿矿料来源以及生产地点的探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探索秦始皇帝陵园的陵寝布局及结构,2010年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秦陵考古队在此前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对陵园进行了考古勘探,本年度的工作集中在历年未进行考古工作的内城以内西北部区域.通过勘探,基本探明了此区域内地下遗存的分布情况及内涵,发现了秦始皇帝陵园内面积达15万平方米的大型礼制建筑遗址.现将本次建筑遗址勘探收获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前言在过去的数十年中,中西青铜器制作工艺研究均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中国青铜器制作自二里头时期就形成了组合块范铸造的工艺传统,与西方古代以失蜡铸造为主的工艺传统明显有别。近年来,失蜡铸造工艺在中国的最早出现与早期发展已成为学术界关注  相似文献   

8.
为了进一步揭示秦始皇帝陵园出土彩绘青铜水禽的工艺特征,本文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分析仪对采自14件青铜水禽不同部位、芯骨以及表面补片的27个样品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结果显示,青铜水禽及芯骨、表面补片的成型工艺以铸造为主。在合金成分方面,所有样品显示出了高度的一致性,均为铜锡二元合金,含锡量在9~12%之间。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之上,结合现有研究成果,本文进一步对秦始皇帝陵园出土青铜器材质特征以及影响材质选择的因素及理念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为全面了解秦始皇帝陵园出土青铜水禽表面彩绘装饰工艺的技术内涵,利用显微观察、偏光显微鉴定、拉曼光谱分析等手段,对秦始皇帝陵园K0007陪葬坑出土彩绘青铜水禽表面彩绘装饰工艺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白色颜料为骨白,黑色颜料为炭黑;彩绘层为多层绘制而成,在结构上与秦陵出土陶俑、陶马表面彩绘具有明显区别;彩绘绘制技法包括平涂及堆绘两种,其中堆绘主要用于羽毛纹路羽轴的绘制,施彩工具可能为毛笔或毛刷。彩绘作为青铜器的装饰工艺主要出现于秦汉时期,但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可能与彩绘装饰自身的脆弱性以及青铜器的功能由礼容器转变为实用器有关。  相似文献   

10.
孙伟刚 《考古》2012,(6):69-74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汉书·楚元王传》记载秦始皇帝陵"宫观之盛,不可胜原"。历史文献对秦始皇帝陵园内建筑遗址的记载仅寥寥数语,文献记载的"宫观"类建筑屡被提及,  相似文献   

11.
秦始皇陵     
核心价值概述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封建皇帝赢政(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的陵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以东3.5千米处的骊山北麓.秦始皇陵保护范围共20.32平方千米.其中重点保护区2.74平方千米,主要包括外城垣外放20米以内的秦陵遗址公园所在范围,陵园东侧的秦兵马俑坑、上焦村马厩坑与陪葬墓、山任窑址,南侧的五岭遗址,西侧的赵背户村、姚池头村、五砂厂等地的修陵人墓地、砖房村墓葬以及北侧的鱼池建筑遗址、动物坑、K0007陪葬坑(水禽坑)、丽邑遗址等.一般保护区17.58平方千米.除了保护区之外,规划的建设控制地带总面积为15.52平方千米.  相似文献   

12.
秦始皇陵封土西侧出土的铜车马出土时彩绘纹饰保存较丰富和完整,这为研究秦王朝特别是秦王室的纹饰提供了实物资料.本文从单位纹样、纹样的组合以及秦始皇陵园其他出土纹样的异同等方面,结合图像学方法对这一秦代重要的考古材料进行初步考察,并对其所蕴含的意义作初步考察.  相似文献   

13.
老秦 《丝绸之路》2000,(2):40-43
秦始皇陵园的考古工作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已出土公布了大量重要文物及遗址。最近,考古工作者又先后发掘出土了几座陪葬坑及石质甲胄、青铜鼎、彩绘俑等珍贵文物。这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对丰富秦陵内涵和研究中国古代陵墓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秦陵博物院于2000年对位于秦始皇帝陵园外城垣东北角的K0007号陪葬坑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坑共出土原大青铜水禽46件。据考古发掘报告,"铜禽坑"在坍塌前曾遭受水淹以及焚烧等人为破坏,加之长期处于高温多湿的埋藏环境,因而青铜水禽出土时腐蚀、矿化、粉化情况十分严重,有的甚至仅剩残块,无法辨识原貌。在这些青铜水禽中,编号为23号的水禽铜鹤尤其造型优美,形态逼真。为了对这件青铜鹤进行保护修复,从其保存现状出发,收集信息资料,检测分析病害原因,并制定保护修复方案,开展了具体实施的步骤。经过修复,达到了最终的展示效果。  相似文献   

15.
彭文 《中原文物》2003,(1):36-43
秦始皇陵铜车马的制造 ,是秦文化与其他六国文化特别是楚文化相融合的一个实例。本文以铜车马上的菱形纹样为例 ,通过与战国中晚期秦墓及楚墓中出土菱形纹样的对比 ,揭示从战国末期至秦统一 ,秦文化与楚文化交流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上下五千年中来去匆匆地走过了许许多多风云人物。秦始皇帝就是其中一位。别的不论,单就其死后的陪葬问题,就像一团欲拨还乱的迷雾,层层笼罩在人们的面前。因此,探寻秦始皇陵及其附近众多陪葬坑的位置和内涵,是许多考古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然而,秦始皇陵周围的许多重要发现,均是当地农民无意中所为。和秦俑坑一样,K9801号坑(即后来人们俗称的“铠甲坑”)的面世,也带有一定的偶然性。  相似文献   

17.
申茂盛 《文博》2001,(3):59-62
1999年秦陵考古队在秦始皇陵内外城之间的东南角百戏俑坑棚木层上发现了一青铜大鼎。对照前人的研究成果可知此种形状的鼎流行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是当时较常见的一种鼎形。该鼎发现于秦陵,但它究竟是不是秦人自己制作的本民族系统的器物?本文试就此鼎的族属以及相对制作年代做一考证。  相似文献   

18.
周家台秦墓出土的秦始皇三十六年、三十七年历谱简的重新编联表明:此历谱与尹湾汉墓所出的“元延元年历谱”、甘肃肩水金关所出的“五风三年历谱”格式相似,是一种简便的历谱。  相似文献   

19.
王秀玲 《收藏家》2009,(9):17-24
服饰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象征。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物品,它体现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观念。古人最初的服饰只是为了遮体御寒护肤,随着社会的发展,服饰不仅限于保护人的身体,而且发展到装饰效果极强的饰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