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玉兴教授的大作《明清史探索》由辽海出版社出版了 ,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现仅就个人阅读本书的感受 ,谈几点看法。第一 ,在清史理论的研究上 ,作者对明清易代之际的忠贰现象作出了令人信服的正确评价。在本书中 ,玉兴先生利用相当多的篇幅论述了明清之际的忠贰命题。明清之际 ,因缘际会 ,在中国政坛上出现了两大引人注目的政治群体。一个是坚持拥明抗清的忠义群体 ,一个是叛明降清的贰臣群体。这两个群体中都有在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代表人物。对这两大政治群体的人物应该如何评价 ,清史学者见仁见智 ,发表了各种观点 ,引起了很大争议。而…  相似文献   

2.
昭信 《史学集刊》2005,(2):97-97
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张玉兴研究员,自选其有关明清史、满族史论58篇,结集为《明清史探索》,由辽海出版社于2004年6月出版。该书所收论,分为:理论探讨、忠义表彰、史实考据、人物品评、东北史迹、物追踪、八旗问题、书评序跋、清史纂修、怀念师友10大类,共90余万字,内容相当丰富。  相似文献   

3.
《明清史探索》一书出版问世,这是张玉兴研究明清史、满族史的自选论集,倾注了作全部心血,学术造诣极深。此对该书中专门研究清代人物、典章制度的第一至第七部分加以提要,便于读阅读。  相似文献   

4.
朴元熇著《明清徽州宗族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国高丽大学史学科主任朴元教授对徽学的研究有鲜明的特色:把一个宗族放在显微镜下,进行细密的探析,重构明清宗族社会的实态,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见微知著,把握徽州宗族社会的整体特征,进而展现中国宗族制度变迁的场景,探讨中国宗族社会与明清社会变迁间的关系,并试图回答16世纪以来,在中国商品经济繁荣、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宗族制度不仅没有解体,反而得到强化的内在原因。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作者就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徽州柳山方氏研究的论文,并最终结集出版《明清徽州宗族史研究》。这是海外第一部有关徽州宗族研究的专著,受到国内外徽…  相似文献   

5.
<正>赵毅教授所著《明清史抉微》于2008年5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分"明清政治史编"、"明清经济史编"、"明清社会史编"和"史学理论编"4编,共收入作者20年来在明清史研究领  相似文献   

6.
韩国著名学者朴元煸教授所著《明清徽州宗族史研究》韩文本,曾于2002年在韩国首尔知识产业社付梓。2009年,作者对该书内容作了修订,并在于心华教授等帮助之下译成中文,名为“中文修订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主要内容分为研究论文、中国族谱和研究纪行三个部分。第一部“研究论文”,以“徽州文书与徽州学研究”为绪章,介绍徽州文书的发现及徽学研究概况,阐述徽州文书与明清史研究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文物考古工作者蒋廷瑜同志编著的《铜鼓史话》一书,已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笔调清新、引人入胜的铜鼓通俗读物,具有鲜明的特色和较高的科学价值。铜鼓来源于铜釜。它原是一般的打击乐器,后来演化为南方某些民族的权力重器和财富象征,用以传信集众、统一号令、祈年禳灾、陈设赏赐、装载财货和作陪葬品。它的演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南方某些民族的历史。铜鼓作为一种文化分布很广,除我国云南、贵州、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外、越南、泰国、老挝、柬埔寨、马来亚、印度尼西亚和缅甸等国也有发现。因此对它的研究已形成一门学科。铜鼓研究实际是铜鼓文化研  相似文献   

8.
对于史学家的著作,除了一代宗师如陈寅属、陈垣、顾颉刚等几位老前辈的宏文巨构外,读者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读韦庆远先生的新著《明清史辨析》,有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而不曾有半点失落情绪。著者的治学态度、方法,令我击节,并从中获得不少启迪。 尽人皆知,我国的封建专制主义源远流长。加强对封建专制主义的研究,应当是历  相似文献   

9.
由韦庆远教授著述的《明清史辨析》一书,最近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入有关明、清两代社会经济史、政治制度史等论文14篇,对明初江南地区赋税、清代“生息银两”制度与官营典当业,以及中国历史上的皇位与皇权、清代奴婢制度等课题作了系统的剖析。附录论文两篇,论述利用历史档案研究明清史的问题。本书史料丰富翔实,反映了作者在发掘利用档案资料方面作出的新贡献,他在清史研究领域的几乎每一篇文章中都补充了一些未曾面世的新史料。此外,本书还对明清史研究中的若干专题,提出了新的见解,并对有的传统观点诸如明太祖朱元璋为发泄积愤,故意对张士诚原辖地区加征重税以作为“惩戒”的  相似文献   

10.
河南大学魏千志教授新著《明清史概论》,已于1998年3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作者认为,自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至1840年清代鸦片战争前凡472年,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11.
张尔田与《清史稿》纂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笑川 《清史研究》2007,8(1):98-103
1914年袁世凯政府批准国务院关于设馆纂修清史的呈文,设立清史馆。清史馆历经14年编纂,于1927年刊印《清史稿》行世。由于编纂的政治态度和仓促付印等先天的不足,《清史稿》自行世之后,一直受人诟病,并曾一度被国民政府封禁。但是《清史稿》对相关历史资料进行了汇集和排比,所据史料丰富,是研治清史的基本参考书,对其深入研究仍属必要。而且《清史稿》的纂修人员虽然立场保守,但其中并不乏严肃认真的史家,其撰著理念和方法,亦值得总结。目前国家正  相似文献   

12.
13.
方民镐 《满族研究》2002,(3):47-49,46
清初经两次对朝之役等,相当数目朝鲜族参加到明,清交替的历史行程中,或以清军将士冲锋陷阵,或以经济生活的直接承担者辛勤劳做,在这样的历史进程中,也有一些朝鲜族因其历史表现,得以青史留名。  相似文献   

14.
15.
章太炎是20世纪国内对清代学术史进行系统总结的第一人。在论清初学术时,章太炎彰显民族主义旗帜,以是否具有民族气节为准绳,赞扬王夫之而贬低黄宗羲。对清中期学术,章太炎毁誉参半,反映了他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他还将乾嘉学者划分为吴、皖两派,并旗帜鲜明地扬皖而抑吴。对晚清学术,章太炎贬低魏源、龚自珍等今文经学家,而赞扬俞樾、黄以周、孙诒让等古文经学家,突显了他关于学术与政治的立场。尽管章太炎研究清代学术史也有不足,但他在研究中所持的开拓精神、关注现实及民族命运的情怀,都值得珍视。  相似文献   

16.
刘文鹏  朱浒 《清史研究》2001,(1):105-109
《清史编年》是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于2000年推出的又一项重要成果,该书自着手准备到全部出版,历时二十年,所用之功可谓深矣。是书凡十二卷,共六百余万字,上起顺治元年,下迄宣统三年,采用编年体裁,以时为经,以事为纬,大致记述了自清军入关到清帝退位共二百六十八年间的所有重大史事,内容涉及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外交和民族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显现了清王朝的盛衰过程,对有清一代的中国历史作了一番全景展示。此书旁征博引,不仅汇集了大量的原始史料,而且对以往的清史研究成果既认真地加以吸收,也作了不少…  相似文献   

17.
韩建武 《收藏家》2008,(12):17-26
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1000余幅书画作品来源有三,一是五六十年代原陕西省博物馆征购所得;二是来源于上世纪50年代末故宫博物院的调拨;三是私人的捐赠,其中捐赠数量最多的有两批,一是1959年京剧名家尚小云的捐赠,主要有顾鹤庆《蕉山图》、翁寿如《山水画》等。尚小云(1900—1976年),原名德泉,字绮霞,祖籍河北南宫县,生干北京,与梅兰芳、程砚秋、苟慧生并称四大名旦。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The Ming History (明史 Mingshi) by Qing official historians took more than 90 years to complete, and Wan Sitong's 萬斯同 Draft Ming History (明史稿 Mingshi gao), Wang Hongxu's 王鴻緒 Draft Ming History, and the Ming History palace edition overseen by Zhang Tingyu 張廷玉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histories of the Ming over its different stages of compilation. Wan Sitong gave much attention to the writing of history in the biographies from the Wanli Korea Campaign, Wang Hongxu did not give them much attention, and Zhang Tingyu repudiated and even negated them. In Zhang Tingyu's Ming History, the Annals of Shenzong (神宗本紀 Shenzong benji) set the tone of repudiating the Korea campaign. Due to their clan, the Bozhou Campaign (播州之役 Bozhou zhiyi), or the Liaodong Incident (遼東事變 Liaodong shibian), nearly none of the Ming generals from the eastern expedition to Korea were given biographies due to their participation in the Korean War. The History of the Choson (朝鮮傳 Chaoxian zhuan) gives a negative evaluation that denies or undervalues relevant people and battles. On the one hand, this was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historical sources. Due to Yang Gao’s 楊鎬 responsibility for defeat in the Battle of Saerhu 薩 爾 滸 之 役, the compilers of the Veritable Records of Ming Shenzong (明神宗實錄 Ming Shenzong shilu) followed the account of Ding Yingtai 丁應泰 in their records and denied the accomplishments of Yang Gao and the Ming army in Korea. On the other hand, due to real political needs, as the commanders of the eastern expedition to Korea later became the military rival of the Later Jin in Liaodong, an attitude of denial had to be adopted against them to create legitimacy for the Qing dynasty. These were the two main factors that determined the way in which the Qing official Ming History wrote the history of the Wanli Korean War.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