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民族危机不断加剧,海内外的中国知识分子通过英文撰述揭露日本侵略的真相、批驳敌人不实的战争宣传,向海外表达以“抗日御侮”为中心的民族主义思想。从徐淑希、桂中枢、孟治三人的著作来看,这一时期中国人撰写的有关中日冲突的英文著作,以中日条约、国际法原则及国际公约作为批判日本侵略的依据,以举证说理的方式驳斥日本的战争借口、澄清西方误解。这些著作既为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反映出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理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2.
九一八事变后,为缓解中国的反日情绪、营造亲善表象,日本利用尊孔手段大肆开展对华文化侵略。1932—1935年,斯文会负责整修东京汤岛孔庙,并召集中国儒者与圣裔参加儒道大会,成为全面抗战前日本对华文化侵略的一个高潮。日本的文化侵略是促使国民政府走向全面尊孔的直接外因:出于加强文化上之国防、防止日本挟持圣裔的需要,国民政府克服内部分歧,于1934年恢复祀孔,大修孔庙并优待圣裔。与此同时,为改善中日关系,国民政府以中央名义派员参加孔庙落成典礼暨儒道大会,配合了1935年的中日邦交调整。凡此举动,均在国民党尊孔史和对日关系史上具有代表性意义。  相似文献   

3.
橘朴是伪满洲国时期重要时事评论周刊《满洲评论》的主编,也是左右该时评周刊言论倾向长达14年之久的灵魂人物。日本研究界认为:“没有橘朴就没有《满洲评论》”。橘朴在华生活近40年,对中国古代思想、近代社会以及近代民主主义思潮等都有深入的研究。本文分析了作为中国思想研究者的橘朴,在《满洲评论》中透视的对中国近代社会的认识;考察了他发表在《满洲评论》上的文章:梳理了作为新闻人士的橘朴对中国思想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办刊14年的《满洲评论》历史长远,总文字量超过2 200万字,作为伪满洲国的文字实录,内容宽泛且思想倾向复杂.历史时期划分对于解读和研究《满洲评论》而言意义重大.对应满洲评论社编撰人员活动轨迹和期刊内部大事变迁,导入同时期的伪满重大时事作为参照谱系,明确了不同时期中《满洲评论》的舆论导向特征,就该刊的历史分期问题做出了全新阐述.  相似文献   

5.
以伪满时期日方遗留文献来回顾诺门罕战役,是一个特殊且具备了相应史学意义的观察视角。伪满时期代表性期刊《满洲评论》对诺门罕战役的系列追踪报道,体现出了一种不同的新闻精神。区别于日本国内主流媒体鼓吹战争的反动姿态,《满洲评论》显然不愿违逆历史的真相而去一味迎合当局。在关东军的高压舆论管制下,该刊选择性地报告了部分诺门罕战况,并通过对战事爆发前后的周边报道提供了较为真实的历史线索,秉承了相对可信的新闻精神。  相似文献   

6.
《满洲建国溯源史略》为伪满国务总理郑孝胥所作,是为"满洲国自古以来乃独立自主国家说"寻根的"史学著作"。《史略》在成书的思想缘由、伪满建国史观的发挥、乃至对伪满"三千年史"进行考证的表述中,体现出一定的结构性特征。可以认为,对该书的解读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伪满洲国时期东北地区修建了大批建筑,这些建筑的设计、选材、风格等都与以往的建筑有所不同。通过《满洲建筑杂志》的诸多文章可以看出,伪满洲国初期的建筑在建筑样式、建筑工艺、建筑结构和建筑功能等方面都发生明显的变化,形成了新的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8.
这首日本人编唱的歌曲《满洲姑娘》,二战期间在日本军队中非常著名,曾经是过去最流行的“五大军歌”之一。歌词描写的是一个中国东北姑娘出嫁时的喜悦。在松山,当李老汉和需要取证的西野合唱这首歌时,歌词又变成了扎心的钢刀!  相似文献   

9.
《满洲评论》是伪满洲国时期重时事评论周刊。同时期,伪满洲国报纸杂志兴盛一时。本文将《满洲评论》置于伪满报刊史的时代背景中,与同时期的同类大型综合杂志进行比较分析,探寻《满洲评论》与其他伪满综合报刊的共通处与特异性,最终求证该刊的史学位置与资料价值。  相似文献   

10.
《满洲评论》是伪满洲国时期重要时事评论周刊。小山贞知是该刊创始人之一,也是该刊从创刊至停刊14年间唯一的法人代表和发行人。小山出身特务机关坂西公馆,有着复杂的政治背景;他在为日本政府效力的同时,也为日本左翼文人的活动舞台《满洲评论》提供官方的资金支援和政治保护。他是伪满洲国时期在华活动的日本文人中的一个特例,具有知识分子和政界人士的双重身份。本文以其在华三十余年的文化活动为主,追述了小山贞知的生平,梳理了小山著述中的几种政治主张。  相似文献   

11.
九一八事变后的《国民外交杂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双文 《史学月刊》2007,1(3):59-68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难日亟,抗日救亡成为时代的中心议题。1932年3月,以南京国民政府一些立法委员、监察委员牵头发起成立了"国民外交协会",9月份创刊《国民外交杂志》,以宣传他们的抗日救国主张。这是一批有一定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跻身于统治阶层而又不是决策者的人物。他们的言论,反映了在大敌当前的形势下这一社会群体的态度和立场。他们对抗日救亡的积极呼吁、对当局不抵抗政策的严厉批评,对统治者阶层、对当权者的影响和触动,可能更直接,更起作用,也反映出对日抵抗确已成为当时举国一致的要求,成为中华民族绝大多数人共同的呼声。  相似文献   

12.
13.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策划并发动了东北事变并很快占领了整个东北,紧接着日军又不断制造事端,将侵略的矛头指向华北乃至于整个中国。与其武装入侵相配合,日本当局还竭力破坏和扰乱中国的财政结构,为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进行准备。本即主要针对九一八事变后到七七事变前日本政府对于中国财政进行破坏的种种事实作一详述,其中包括强占东北海关,掠夺关税收入;阻挠西方对中国的财政与经济援助;操纵华北走私,摧毁中国经济;破坏中国实施币制改革。大量的历史事实充分说明,尽管日本政府与军方在对华侵略的具体方式上略有不同,其中既包括日本政府的暗中活动,更明显的则是军方的公然挑衅,但其战略步骤却是相辅相成、互相配合的,而最终目的更是一致,那就是独霸中国,并进而统治亚洲乃至整个世界。  相似文献   

14.
为了适应世界大战的需要,日本军方抛出"总体战理论",并发动九一八事变。在事变初期,日本当局内部就战略问题发生了意见分歧,随着国际形势以及事变的扩大朝着对日本有利的方向迅速发展,日本决定扶植傀儡政权长期占有中国东北,并调整战略态势,策划建立以自我为中心的东亚国际新秩序。  相似文献   

15.
日本关东军以鸦片毒品为诱饵,降服了原属东北军的李守信部,1933年5月策划李部进攻察北多伦,从而也开始了对西部内蒙古地区有组织的鸦片毒品入侵;1935年,李部又受命进攻察东6县,日本的鸦片毒品随之西侵,只是因1936年军事进攻绥远失败,对绥的鸦片毒品入侵计划才被粉碎。七七事变后,日本西进兵团很快占领蒙疆,并于9、10两月阃分别建立了察南、晋北及蒙古联盟三个伪政权,于当年12月24日公布了第一个鸦片文件《鸦片业务指导纲要》,从1938年起开始实施。《纲要》的实施不但宣告蒙疆鸦片旧制的结束,也预示了日本对“西蒙”地区的最初鸦片政策将大幅提升——即进入由兴亚院总部主持的蒙疆鸦片时代。  相似文献   

16.
为了实施大陆侵略政策,日本在日俄战争后就不断向中国东北移民与侵占土地.“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移民与土地掠夺虽然不是很多,但它是其后的“武装移民”及“国策移民”的先声与基础.文章通过几个典型案例,对“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对东北的土地掠夺进行剖析,对日本采取种种无耻手段攫取民地、公地、陵地等土地的使用权与所有权的罪行予以揭露.  相似文献   

17.
吴景平  王晶 《近代史研究》2002,15(3):121-145
193 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 ,上海银行公会一度公开主张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国民政府为正统 ,实行宁粤之间的和解 ,并对诸如罢市这样的激进举措持消极态度。在上海和平会议期间 ,银行公会在敦促宁粤会议双方尽快息争御侮的同时 ,开始对南京当局的统治表示出相当的不满。在蒋介石下野后出现的停付公债库券本息风潮期间 ,上海银行公会发起了声势巨大的抵制运动 ,迫使孙科当局收回成议。 1 93 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前后 ,形成蒋汪合作的格局 ,对于南京国民政府提出的内债展本减息方案 ,上海银行公会基本上持合作的态度。此外 ,在支持淞沪抗战、维持上海金融市场乃至国内金融业的稳定 ,适时发起成立银行业联合准备委员会等问题上 ,上海银行公会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  相似文献   

18.
九一八事变是中日两国近代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满铁”在九一八事变之前就竭力鼓吹、怂恿日本政府以武力解决所谓满蒙问题,其中“满洲青年联盟”所起作用最为恶劣。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满铁又不遗余力地运送大批关东军作战人员和军事物资,修复被中国抗日志士破坏的铁路桥梁,为关东军提供大批经费和抚恤金,参与策划炮制伪满洲国以及为关东军提供大批情报和在满铁附属地内建立自卫团等等。  相似文献   

19.
爱新觉罗·溥仪(1906 ̄1967)是清朝末代皇帝,被辛亥革命的风暴赶下皇帝宝座。他虽然退位,但是仍然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妄图复辟大清王朝,恢复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日本为实现大陆政策,千方百计地在我国寻找为其服务的代理人。在各自利益的驱使下,“九·一八”事变前,溥仪终于和日本勾结在一起,成为日本的又一个利用工具。本文将通过对溥仪与日本这种勾结关系发展过程的阐述,分析各个时期的不同特征。  相似文献   

20.
九一八事变与中国的政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和加深中国的分裂是日本侵华政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中国的分裂状况 ,也正是促成九一八事变发生的一个客观因素。事变发生之后 ,直到七七事变之前 ,日本继续以分裂中国为扩大侵略的前导 ,而中国的政局则在历史和现实的条件下表现出双向特性 ,即分裂的现状与统一的趋向并存。但是 ,日本每一步以分裂为前导的扩张 ,都增长了中国的一份抗日情绪 ,中国政局的重心也随之多了一份由内争向统一转换的希望。最终 ,在国内舆情与国际环境变化的影响下 ,国共两党分别调整了政策 ,统一代替了分裂 ,成为主导中国政局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